劉孟熊
(南京師范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1)
當前媒體環境下電視紀錄片解說員的綜合能力
劉孟熊
(南京師范大學,江蘇 南京210001)
電視紀錄片解說,作為電視紀錄片有聲語言的一部分,在電視紀錄片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對內容的解釋,還是對感情的渲染作用都不可忽視。我國的電視紀錄片解說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也產生了較大的變化。從單一的教育播講模式到如今多元化的媒體環境下的種類繁多的電視紀錄片解說,隨著受眾整體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電視紀錄片解說的審美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綜合能力;解說員;電視紀錄片;播音主持;配音解說
隨著社會的發展,媒體環境的日益多元化發展,紀錄片的解說方式也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而對于紀錄片解說員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
作者簡介:劉孟熊(1993—),男,江蘇南京人,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專業碩士。
當今社會是一個各種媒體、各種媒介相互競爭、相互合作的社會。當代的媒體環境早已與國際接軌,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自媒體的迅速崛起,在方便人們獲取信息的同時,也影響了以紀錄片為代表的傳統媒體的節目。
(一)“快速消費品”節目與電視紀錄片
對于人們來說,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也變得繁多起來,獲取信息的速度也愈發快速。這種現象便產生了大量的“快速消費品”節目,內容簡潔、主題鮮明、錄制周期短、制作成本低,有的在博得受眾哈哈一笑之后,不久便被受眾遺忘在腦海深處的節目就是“快速消費品”節目。這一類節目不斷涌現在新媒體平臺上,在讓人們快速獲取信息的同時,也滿足了一部分人的審美需求。很高的制作成本、講究結構層次、內容豐富多樣的紀錄片無疑與“快速消費品”節目形成了強烈對比。“快速消費品”畢竟是消費品,而紀錄片是可以作為一種藝術品來珍藏的,這也是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紀錄片沒有被取代的原因。作為一件藝術品,紀錄片的畫面與有聲語言便成了主要構成元素,這兩者都被深深鐫刻上了時代的烙印。
(二)受眾對電視紀錄片解說審美需求的變化
紀錄片解說,說白了起到的作用是解釋說明,很多用畫面沒有辦法體現的內容則可以通過解說來讓受眾了解。在建國初期,因為受到了蘇聯紀錄片風格的影響,紀錄片解說往往帶著濃濃的《新聞聯播》風格,所有的解說詞都字正腔圓,播讀時有著清晰的立場,喜憎分明。播讀時的語言狀態極其莊重,是一種非常官方的發聲解說風格,帶給人一種莫名的崇高感,于是當時對于紀錄片解說大眾的審美標準便是“新聞聯播式”風格。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涌現出多種不同類型的紀錄片,一部《話說長江》標志故事型解說風格的出現,讓受眾在諸多有板有眼的紀錄片解說中找到了新的審美趨向。它貼近生活,風格相對來說較為輕松,更像是平常人說話,講故事的解說風格逐漸成為電視紀錄片解說的主流風格。
(一)解說員的知識內涵——電視紀錄片解說的根基
解說員的知識內涵,不是單一指解說員的知識文化層次。與其他節目的主持人一樣,這里的知識內涵指的是解說員的綜合素質,而綜合素質包含很多方面,如文化素養,甚至還有個人的藝術修養等。如今,紀錄片早已不再是那樣千篇一律,不同風格、不同內容的紀錄片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對解說員知識內涵的要求。解說員李立宏在配《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時,為了了解其中一些菜品的制作過程,還親自去現場觀看,為的是感受到最直觀的內容。
(二)解說員的語言功力——電視紀錄片解說的枝干
“語言功力”很多人會誤認為是普通話說得標不標準,能不能達到字正腔圓。其實說到解說員的語言功力,是一個非常廣義的范疇。學界多認為其包含3個層面的內容,一是語言表達層面;二是語言效果層面;三是語言類型層面。而最后一個層面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普通話標準與否的判斷,前兩點其實更偏向解說員的感染力與表現力。其實也不難看出,這兩點都是基于前面所說的知識內涵這個基本的根基之上的,良好的表現力可以讓受眾更好地感受到畫面所要傳遞出的感情,或喜或悲,或急或緩。
因為作為整個解說的枝干,語言功力的強弱,關系到是否可以支撐起整個紀錄片的“感染力”。
(一)解說員參與節目采編的可能性
多年以來,對于紀錄片來說,解說員是純粹的幕后工作者,而現在一線工作者多數都是只面對文字稿和視頻畫面來進行配音解說。筆者覺得,這樣的操作方式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是不完善的,很多時候解說者要按照文字稿件的內容去理解、揣摩紀錄片拍攝者所想表達的意思,但是其中難免會有偏差。筆者認為,今后解說員應當更多地參與紀錄片的策劃與執行。一方面,可以加強解說內容與記紀錄片主旨的貼合感;另一方面,這也有助于提升解說者自己的生活閱歷。這種雙贏的做法或許在國內的紀錄片制作過程中很少出現,但是在國外一些優秀的紀錄片中,這種解說者參與性較強的模式已經很普遍了。所以對于紀錄片解說的發展,筆者覺得加強解說者對于紀錄片策劃等方面的參與度會是一個大趨勢。
(二)解說員“一專多能”發展的可能性
由主持人核心制的團隊理念演變而成的解說員全面多元化發展也會成為一個主流的趨勢。主持人核心制是指在電視節目中,以主持人為核心的團隊,主持人又是創作人,也是制片人。這樣的發展趨勢彌補了制片人和編導核心制制作節目的不足,然而這樣的趨勢勢必也會要求解說員的多元化發展,針對各種不同題材的紀錄片,甚至是跨領域的配音內容,也都意味著多元化發展,這將成為解說員最核心的競爭力。也正是因為市場的要求,解說員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積累豐富的經驗,不僅要求知識的深度,知識面的廣度也將成為考量解說員個人能力的重要依據。
[1] 王明軍,閻亮.影視配音藝術[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29-52.
[2] 付程.實用播音教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1:116.
[3] 張頌.播音創作基礎[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154.
[4] 胡志峰.電視節目策劃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18.
J952
A
1674-8883(2016)12-01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