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旭麗
(河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主流媒體在外交事件傳播中的輿論引導研究
賈旭麗
(河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北 保定071000)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信息作為一種資源和競爭力,在處理外交事件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主流媒體承載著傳播中國理念和形象的重任。讓世界認識到中國與世界并不是對立的,是主流媒體對外傳播的重點。在公共外交的環境下,公眾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在公共外交事務中如何正確地引導公眾輿論成為媒體發展的新課題及新挑戰。此時的媒體承擔著引導、疏通公眾輿論的重任,同時應該創造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維護我國的根本利益。
公共外交;輿論;引導
關于公共外交的概念,人們有不同的理解。它和“政府外交”相輔相成,更強調外交主體的多樣性,非政府組織、機構、媒體及個人從不同的角度表達自己的國家,同時了解外國的文化及對本國的反應。外交對象包括國內外的公眾,強調各國通過各種途徑,加強與不同國家公眾間的互動,從而維護本國的利益。
絕大部分的公眾在解讀國際重大事件的緣由及屬性時,缺乏專業知識,對事件認知模糊,解讀缺乏理性。媒體除了報道該事件,還要報道與事件直接相關的內容,使受眾對事件的了解逐漸由模糊走向清晰,從而充分理解與支持我國政府的反應、表現,并抓住與外國人交流的周圍各領域的機會,讓世界公眾更加了解中國的外交,認可中國的做法。
作者簡介:賈旭麗(1991—),女,河北康保人,河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研究方向:新聞理論。
(一)輿論主體的構成需要權威的聲音
我國的輿論主體呈多層次性。年輕受眾群體的整體學歷結構偏低是一個客觀現實,大部分的受眾缺乏全面的知識及客觀分析問題的思維模式,所以一些復雜的外交事件是他們能力所不及的。他們對這些所謂的國家大事關注度過高,但是所謂的愛國熱情容易使他們沖動。還有部分中老年受眾對網絡的接受程度并不高,部分是通過傳統媒體電視以及紙媒來了解國家大事,這就是中國的“大叔大媽”群體。該群體有特殊性,他們的信息獲取渠道單一,信息通過茶余飯后的交流傳播,影響力很大。這種輿論主體的多層次性,需要由權威的聲音來解疑釋惑。
(二)個人意見的表達需要權威聲音提供信息
“任何輿論都發端于個人意見”,個人意見的表達與流傳是輿論形成的起點。[1]人們每天通過PC端和移動客戶端關注事件,并通過轉發、評論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人們可以隨時隨地交流互動,不再受到地理位置、網絡平臺不同等限制。當信息通過某個個體傳播時,人們往往會較為理智地去分析、求證。但是一旦信息得到部分人的贊同,成為某個群體的觀點時,就會形成針對該信息的不同輿論圈。此時,輿論就形成了。事件發生后,受眾個人的意見并沒有經過信息的收集、理性的分析、清楚的表達等過程,而是個人情緒的流露。
(三)“意見領袖”的權威意見引領輿論的潮流
筆者認為,權威的聲音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主流媒體要為個人意見提供豐富、正確的信息保證,如事件的原貌及相關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的背景資料;第二,“意見領袖”的作用。主流媒體對獲得一些專家、學者、行業內領軍人物的意見比其他媒體有優勢。不論是以何種方式進行輿論引導,其都有積極的作用。劉建明在《社會輿論原理》中提到,輿論的形成分為四個階段。他認為局部輿論演化為社會輿論需要依靠“意見領袖”的引導,社會輿論形成的最后階段是輿論領袖的重要言論把社會的局部意見聚合為整體意見。[2]由此可見,意見領袖的權威意見可以引導和強化正確的輿論,凈化輿論的效果,把那些原本不科學、缺乏理性、情緒化的輿論變得更加有利于我國外交事務的處理。
中國對世界的影響越加明顯,但世界對中國的認知和心態卻更加復雜。在外交輿論影響力方面,中國的話語權仍然缺失。構建品牌國家才能使中國更容易被世界認知。正如產品的推廣,“用戶+需求=產品(形成品牌)”,國家主流媒體也需要滿足國內外公眾的認知、情感等需求,最終形成有中國品牌的故事和聲音,用品牌來引發公眾的共鳴,使其產生同理心,不斷提高公眾的滿意度,進而提升公眾對品牌的忠誠度和信任度。主流媒體報道外交事務時,要樹立中國積極和勇于負責的形象,在面對眾多“國際議程”時要主動回應。主流媒體尤其要抓住最佳的輿論引導時機,這樣“中國聲音”才有穿透力。
主流媒體要通過新聞來呈現國家的態度、政策,提升國家品牌的影響力助力。主流媒體的影響力直接關系到國家在處理公共外交事務時的態度、決策及效果。構建品牌國家就是要讓世界級的媒體變為世界性的媒體。主流媒體通過新聞報道和信息傳播,給不同的議題賦予了不同程度的意義,影響著人們對事件及其重要性的認知。主流媒體要利用好那些不確切但需要確定的議題,每一個事件都是讓世界認識中國的機會,所以主流媒體一定要抓住時機,為我國創造更好的輿論條件。主流媒體對于國家品牌的建立有不容忽視的作用。
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公眾有了更多發布信息、表達意見的途徑,但新媒體的發展也給新聞傳播帶來了新的問題。媒體追求了利益,同時也遠離了新聞的本質,導致各種信息魚龍混雜。不能否定信息的海量,但是信息的質量令人擔憂,信息的傳播不但不能滿足受眾的求知欲望。相反,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斷刺激著受眾,擴大了新的認知需求。
主流媒體要利用好自身的社交平臺,解決主流媒體回應滯后的問題。零回應、遲回應、虛回應使得廣大受眾的疑惑不能及時得到解決,這種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公眾對于國家的評價和信任。不能企圖通過控制不同的聲音來控制輿論,而要善于引導公眾理性地分析,在不同的聲音中判斷正確的言論。
[1] 劉建明.輿論傳播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75.
[2]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12.
G206.3
A
1674-8883(2016)12-03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