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晰
(廣州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新媒體時代記者的轉型
陳小晰
(廣州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東 廣州510006)
當新的媒介形態促使新聞內容和生產效率發生變化,當過去“無冕之王”遇上新媒體時代的風口浪尖,記者該揚起風帆和風浪共舞還是怯于風浪坐以待斃。本文將探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記者的轉型發展之路。
新媒體;記者;轉型
“新媒體”是區別于傳統媒體的新媒介形態,以使用者為核心,具有反饋回路,以雙向、快捷的方式向受眾傳遞信息。
在新媒體時代,日新月異的媒介平臺為受眾帶來了多樣化選擇,受眾可以自主選擇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同時,受眾從過去單向的接收信息逐漸轉變為新聞內容的生產者,這無疑對傳統媒體記者產生了重大影響。新媒體的出現,使記者逐漸“平民化”。
“平民化”的記者是否能匹配新媒體時代呢?從新聞屬性上看,新聞講究真實性、時效性、新穎性。真實是新聞的第一屬性。現今,新媒體缺乏一定的監管,未經審核的新聞就可以在網上傳播,因此新聞缺乏真實性保障。從時效性方面看,如今手機大量普及,無需專業記者就可以利用手機將生活中的事件拍攝下來,并在新媒體平臺上傳播,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新聞傳播的速度。從新穎性方面看,新媒體時代人們的視角更多元,帶來了觀點的“百家爭鳴”。
作者簡介:陳小晰(1992—),女,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
新媒體分流導致傳統媒體發行量和收視率下滑,傳統媒體受到的沖擊也將直接影響到記者生存。因此,記者應積極采取行動提高自身能力迎接挑戰,同時把握新媒體時代創造的崗位缺口。目前記者行業趨勢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繼續堅守傳統媒體,一類則是另辟蹊徑投入新媒體懷抱。筆者結合以上情況探討新媒體時代記者的轉型問題。
(一)傳統媒體記者
傳統媒體包括廣播、電視、報紙等,記者的工作主要是收集信息、整理加工成一則報道。傳統媒體雖實行事業單位企業管理,但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發布信息有嚴格的審核程序,有效確保了新聞的真實性,因此也積累了一大批忠實受眾。傳統媒體記者在把握真實性優勢的基礎上,加強新聞傳播的時效性,以電視為例,在新聞發生的第一現場通過衛星或光纖進行直播,若受到設備制約無法第一時間傳輸畫面,可以通過電話的連線報道,彌補傳統媒體速度的短板。
同時,可在新聞報道中采用更多樣的報道方式增加新穎性。例如,央視新聞《數說命運共同體》中的穿越技術,利用最新的電視技術進行剪切,制造記者在不同國家間穿越的效果,通過畫面為受眾營造身臨其境之感,從而提高受眾與傳統媒體的互動性,形成觀眾黏性。
(二)新媒體記者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創造了崗位缺口,為記者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相較傳統媒體,新媒體記者從事的工作顯得更豐富多元,不僅需要負責內容生產,部分記者還需要負責公眾號運營推廣、文案編輯等工作。
新媒體中的部分視頻門戶網站為了追求點擊量,記者常夸大新聞事實制造“標題效應”,導致新媒體平臺公信力下降。盡管新媒體在時效性上占有優勢,但目前部分新媒體內容還停留在由傳統媒體轉至新媒體的階段,中間的時間差削弱了時效性優勢。所以,新媒體記者要充分利用平臺優勢,將傳播效率最大化,把握信息發布的黃金時間,同時積極在內容上進行創新,打造更多原創作品,使作品的呈現形式更新穎。
新媒體時代以使用者為核心,為此,新媒體可以根據不同的受眾群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定制,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需求。并根據不同的需求,快速推送不同的新聞,爭取做到“我所給的,是你所要的”,從而節省受眾閱讀時間,更好地利用新媒體時代閱讀者的碎片化時間。
(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記者融合趨勢
新媒體時代不能簡單地根據記者所處平臺將他們區別開來,而需要根據媒體的不同屬性和時代的變化提升記者的綜合能力,記者需要發揮自身力量促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從新聞的特性出發,可以從內容上把關,從傳播效率上提速,在形式上創新,進行轉型升級。內容把關是每位記者必須恪守的職責,保證報道內容公正、客觀、真實,不夸大新聞事件,絕不為追求短期效益而忽略新聞工作的本質。從傳播效率上提速即發揮自身速度優勢,努力克服技術上的限制,使報道以最快速度傳播。形式上創新要求記者敢于突破原有的節目框架,生產出更具有創意和生命力的作品,滿足受眾求新求變的要求。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以下將探討應對時代交替的發展之道以應對新媒體時代挑戰,并把握機遇。
(一)夯實專業基礎
新媒體時代,人人都可成為內容生產者,記者需要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對事件進行全方位的采寫和挖掘,為閱聽人帶來更有深度的報道內容。白巖松曾說過:“人人都會做菜的時代,大廚的價值才是最高的。”[1]只有具備扎實專業基礎的記者才能根據素材烹飪出一道“好菜”。
(二)爭當新媒體時代全才
新媒體時代記者不僅要專于自身專業技能的培養,也要積極涉獵與新媒體相關的技能,爭當新媒體時代的全才。例如,掌握微信或微博公眾號的運營,在第一時間將信息傳遞給受眾,消除技術上的壁壘,最大限度發揮新媒體的優勢。
(三)培養快速反應的能力
新媒體時代要把握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優勢,記者必須具備快速反應的能力。就新聞事件而言,記者需要快速掌握新聞線索,并搜尋相關背景和信息,以最快速度前往現場,并將內容第一時間呈現出來。
(四)提升整合能力
新媒體時代要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起來,記者需要充當促進融合的積極角色。將傳統媒體生產的內容和新媒體平臺對接,以增加傳統媒體的傳播效率,實現優勢互補。
在新媒體時代的沖擊下,傳統媒體將面對更多的挑戰。為更好地適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交替所帶來的影響,記者的轉型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堅守,需要走更深入、更專業的道路,利用傳統媒體優勢深化內容。轉型,則需要走更多元、更全面的道路,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全面提升競爭力,為媒體的內容生產注入新活力,進一步提高新媒體的傳播價值,促進新媒體的優化升級。
[1] 宋清華.淺談新媒體時代新聞從業者的媒介素養[J].中國報業,2015(20):62-63.
G214.2
A
1674-8883(2016)12-03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