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莉
美術教學情感滲透教育的有效途徑
□張莉
每一個美術作品都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情感因素,初中美術教育不但要培養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還要實施情感滲透教育,這已成為美術教育工作者的共識。文章結合教學實踐,闡述了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幾種主要途徑。
中學;情感;美術教育;興趣;作用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將中學生的情感培養列為教學重點,學生的情感態度不僅是其課程學習的動力,制約著學生學習的熱情及效果,影響著學生的美術學習與探究活動,同時也是課程的教育目標。
在具體的美術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積極創設一種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以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想象力、創造力,達到提升學生審美能力、促使師生情感互動直達到心靈深處的 “共鳴點”。只有創設了生動活潑、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讓他們體驗到美術學習的無窮樂趣。情感教育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滲透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
興趣與愛好是課程學習的原動力,新課標要求要改變傳統美術教學重 “知識與技能”的現象,強調知識與情感是同等重要的有機整體,這是為了突出課程價值,彰顯課程內涵,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課程價值觀。許多學生對美術有偏見,認為它是副科,中考不考,學了無用,以至于學習上消極應付,心態不正,只有讓學生確實看到了實際價值,他們學習才會主動、積極。因此,美術教學不但要教好教材中的知識,還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實際,讓他們目睹課程的實用價值。許多教師都會在學生入學后的第一堂美術課中選取一些生活中的事例,介紹美術課程與生活、制造業的密切關系,讓學生感受自己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產品包裝、設計等都離不開美術,都需要運用美術知識進行美化裝飾。認識到美術不僅可以促進文化與科學的發展,還可以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
例如,蘇少版初中美術教材選編了許多應用設計內容,這些課不但可以讓學生了解 “物以致用”的思想,還是他們得以理解學科價值的最佳途徑。例如,八年級下冊 “設計·應用”單元包含鐘表、座椅和飲食器具設計,其中第七課 “最親近的家具”是椅子的設計與制作。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首先,引導學生欣賞各種造型別致的座椅:古代的紅木椅、現代的藤椅、竹椅、塑料椅,各種花卉造型的椅子,領略日益人性化的椅子設計——美觀、舒適、與環境協調。通過對風格不同、功能不同的座椅造型與構思的分析,了解家具用品設計的幾個環節與程序,了解現代工藝設計的先進理念與方法,由此拓展學生視野,激發他們的設計、創造熱情。然后,讓學生用生活中的廢舊材料設計制作實物模型椅子,使他們深切體會到自己的生活需要設計,是美工設計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這樣的學習內容,定然會使學生對學習美術課程產生由衷的熱愛。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明確了中學美術課程的基本性質是人文性,改變了美術教育只重技能技巧學習和訓練的傳統教育觀。新教材強調了對情感態度的重視。初中美術欣賞教材中除了正文之外,每個單元還有導語、學習活動建議與小結。尤其在欣賞與評述等單元也選編了許多古今中外富有人文色彩的作品,借此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理解教材,充分體現了 “以人為本”的人文情懷。因此,在美術教學中要精心挑選一些具備強烈情感因素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感悟美術的情感內涵。
例如,八年級下冊第九課 “中國古代雕塑欣賞”中那些造型古樸、優美的雕塑作品,它們不僅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而且飽含深刻的意蘊。如秦始皇陵的兵馬俑、敦煌石窟造像、廟宇道觀佛像,它們不但是我們民族傳統藝術的閃光點,同時也是古代人們生活和文化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教師要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和人文底蘊,于教學全程貫穿學生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培養,通過學習,從中領略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古代雕塑作品時,可以設計以下問題:我國古代雕塑誕生于哪個時期?它為社會帶來了怎樣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你對古代雕塑作品有何認識?由此,通過討論,引導學生明確認識到我國古代雕塑作品歷史悠久,是我國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對中國文化藝術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與促進作用。那一件件由金、木、水、土、石創造出來的雕塑,翻開了文化藝術史上嶄新的一頁,鮮明地顯示了中華民族文化具有獨一無二的個性。
此外,在欣賞外國美術作品時,如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達·芬奇的 《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畢加索的雕塑 《公牛》、阿爾塔米拉洞穴巖畫 《野馬》、米開朗基羅的 《米洛斯的維納斯》《大衛》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知道世界上還有許多和中國一樣偉大、文明的國度,要教育學生熱愛全世界所有的優秀文化遺產;教育學生要以“藝術無國界”的開闊胸襟摒棄狹隘的民族觀、欣賞觀,培養高尚的欣賞觀——那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進而培養學生熱愛人類、熱愛和平、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在美術新課程教學中,繪畫占有相當的比重,繪畫教學中的頭像素描難度較大,教師要鼓勵學生不畏困難,知難而進。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了以上原則,就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美術學習情感態度、正確價值觀,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教學作為一門藝術,教師不但自己要具有豐富的情感,而且還要善于渲染學生的情感,要在課堂中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氛圍,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情感,引導學生投入情感體驗,幫助他們理解教材。例如,“在繪畫中永生”這一課的內容是外國肖像畫賞析,本課的情感目標是通過欣賞和討論,讓學生理解和認識西方肖像畫的藝術美,并能簡要地評述作品。其中,大衛的油畫 《馬拉之死》用嚴謹、寫實的現實主義手法描繪了法國革命家馬拉遇刺身亡這一歷史事件。
在新課導入時,屏幕上畫面一出現,就引發了學生的好奇:馬拉是誰?他為什么會死?誰殺了他?這時,教師再用生動的歷史細節,充滿激情地講述畫家創作這幅畫的歷史背景,啟發學生欣賞作品的情感,使學生感悟作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畫家的人品。馬拉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雅各賓黨領導人之一,由于患有嚴重的皮膚病,他每天只有泡在摻有藥水的浴缸中才能緩解痛苦,但即使是這樣,他也堅持工作。馬拉遇刺后,好友大衛滿懷悲憤地趕到現場,目睹了當時的情景:年輕女兇手逃遁了,兇器匕首掉在地上,鮮血從馬拉的胸口流出,他左手緊握著兇手給他的申請救濟便箋,右手無力地垂落下來……這些慘象后來都被畫家忠實地記錄在畫面上。由此,學生對馬拉之死背后的故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綜上所述,美術作品欣賞教學,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藝術視野,也增長了學生歷史、文化、社會等多方面的知識,同時還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其藝術涵養與審美能力,提高他們美術學習的興趣,并將這一興趣轉化為恒久的情感態度和強勁的學習動力,使之不斷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
[1]陳瑩.運用情感教育,提高學困生學習素質[J].中國校外教育,2010,(12).
[2]寶貴.初中美術課堂情感教育淺談[J].中國校外教育,2010,(1).
[3]陳錦洞.探討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大眾文藝,2010,(1).
[4]沈毅勇.情境教學在初中美術課堂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0,(8).
[5]王京梅.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D].內蒙古: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
(編輯:朱澤玲)
G633.955
A
1671-0568(2016)09-0017-02
張莉,江蘇省昆山市費俊龍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