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何
(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 新聞頻道,重慶 401147)
如何理解新媒體
——關于媒體發展的歷史思考
肖何
(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新聞頻道,重慶401147)
任何一種媒體都是信息和技術的綜合體,都需要從信息和技術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和理解。新媒體的出現也不例外。從傳統媒體的誕生開始,每一種媒體的出現都預示著信息傳播的空間和時間限制被進一步打破。遵循著這樣的規律,汲取歷史的營養,新媒體走進了人們的生活。本文試圖從媒體發展歷史的角度,去探尋新媒體誕生的歷史根基及其對于媒體發展的一般性啟示。
新媒體;歷史;基本出發點;信息和技術;載體;時間空間限制;感官延伸
新的傳播方式正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新方式,相對于報紙、廣播、電視等既有的傳播媒體,擁有一個概念化的定義:新媒體。新,意味著變化,新媒體改變著生活,并進而帶來了媒介環境的深刻變化。
迅猛發展的技術隱約地暗示著未來的發展方向,而它迷蒙的外紗下似乎又亮出了死亡的陰影。身處媒體強烈變革的大時代,拋開操作層面的實用性渴望,本文試圖從歷史角度去尋找新媒體誕生的根基及其對于媒體發展的一般性啟示。
對于新媒體的思考,離不開一個基本的出發點,即任何一種媒體都是信息和技術的綜合體,都需要從信息和技術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和理解。
信息可以看做是媒體所要傳遞的一種意思,它的存在與傳播依賴于一定的載體。到目前為止,信息的載體可以分為四種,即文本、圖片、音頻、視頻。
媒體技術則可以理解為用以承載信息載體并進而傳遞信息的方式,表現為一定的物化形態。例如,報紙用于印刷的機器和紙張,廣播電視用于錄音拍攝的設備、傳輸系統以及收聽觀看的收音機電視機等終端設備。
如何來理解關于媒體的這個基本出發點呢?
讓我們回過頭來去看看大眾新聞媒體的發展歷史。
作為現代新聞傳播的第一種方式,現代報紙最早出現在歐洲,然后慢慢地推向全世界。報紙所傳播的信息必須依賴于兩種載體來加以傳播,即文本和圖片。印刷技術的進步,使得這兩種信息載體能夠在短時間內以物化的新聞紙進行大規模傳播。從受眾的角度來看,現代報紙的出現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身處不同地點的受眾能夠在不同的時間點看到相同的信息。
1920年,伴隨著無線電技術的進步,世界上第一座有執照的電臺在美國匹茲堡正式開播,這標志著一種新的大眾傳媒由此誕生。廣播的出現帶來了第三種信息載體:音頻。但“文本”和“圖片”并沒有因為“音頻”的出現而消失。廣播進一步發展了報紙所呈現的“一對多”的大眾傳播模式,幾乎能夠在同一時間將同一條新聞信息更快地傳遞到大量的受眾面前,突破了交通、道路對于新聞傳播的局限,從而進一步打破了空間的限制。然而,電波稍縱即逝,不能像報紙那樣很好地保存,因而在打破傳播的時間限制方面,廣播相對于報紙而言,并沒有出現顯著的進步。廣播的這些特點,被隨后出現的電視完整地繼承了下來。
20世紀50年代,作為大眾傳播媒體,電視登上了歷史舞臺。這是一種利用電子技術以及設備傳送活動圖像畫面和音頻信號的傳播方式。隨之而來,出現了第四種信息載體——視頻。與廣播的出現一樣,電視盡管深刻地改變了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但它并沒有徹底取代先前已經出現的大眾傳媒。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傳媒,發揮著各自的優勢,共存共榮。
當世界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以及移動互聯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智能終端的出現,再一次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深刻地改變了我們身處的環境。
一方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擴展了每一個人的朋友圈,無論身在何方,是否隔著千山萬水,小小的智能手機都能彼此相連。地球村的概念已經成為現實。很多人發現,自己所發布的一條消息竟然也能在短時間內引來強大的反響和關注。而這,在之前根本是無法想象的情況。另一方面,隨著移動存儲技術的進步,“音頻”“視頻”這些在以往需要特殊技術和設備才能保存的信息載體,已經變得能夠被普通受眾隨意保存和查看。易保存性不再是“文本”“圖片”所獨有的,而是成為了四種信息載體共同的特點。
幾乎在一夜之間,傳統媒體在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方面所具有的優勢不復存在,未來的不確定引發了對于競爭對手“狼來了”般的恐懼。不過,我們仍然可以用信息載體和技術這兩個尺度來衡量如今已經令人眼花繚亂的新媒體。
首先,新媒體種類繁多,花樣翻新,但信息載體依然只有四種:文本、圖片、音頻、視頻。這是由人類接收信息的感覺器官所決定的。在人類所接收的外界信息中,視覺和聽覺占據了絕大部分。四種信息載體正好構成了視覺和聽覺的延伸,它們的不同組合形式分別與不同類型的新媒體相聯系。
其次,從技術層面而言,新媒體的“新”體現的是對于多種信息載體的整合能力。這種整合來源于新技術的發展,即基于互聯網的移動通信技術和信息技術。這也是新媒體區別于傳統媒體的最根本之處。
回顧傳統媒體從誕生到發展壯大,再到新媒體出現的歷史過程,可以帶來這樣的啟示:
(一)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并不斷深化推進改革,這是媒體發展的歷史所遵循的一條基本規律
報紙第一次在人類歷史上打破了大規模傳播信息的時間和空間局限。隨后誕生的廣播、電視在進一步突破空間限制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貢獻,而對于時間限制的突破則進步有限。新媒體在繼承廣播電視突破空間限制的基礎上,糅進了報紙在突破時間限制方面的優點。
(二)人的感覺往往是綜合性的,作為人類感覺器官延伸的媒體自然會體現出一種融合的發展趨勢
新媒體的發展更體現了感官綜合的趨勢,很多時候調動了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功效,具體表現為“文本”“圖片”“音頻”“視頻”這四種信息載體的不同組合。現有的技術在拓展人的視覺和聽覺方面作出了努力,可以大膽預測,在未來的某一天,技術的進步會使媒體還原人的味覺、嗅覺,甚至是觸覺變為可能。在現有的四種信息載體之外還會出現新的載體。
(三)追求技術進步是媒體的特性
每一種媒體的出現都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和飛躍。如果借用時效的概念,媒體追求內容的時效性,同樣也追求技術的時效性。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媒體是人類感覺器官的延伸,如何更完美地模擬人類感知世界的信息能力是推動媒體技術發展的最根本動力。
綜上所述,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衰落僅僅是一種媒體技術的衰落。從技術發展的層面而言,新媒體更多地體現了傳播技術的更新換代,內容生產方面所具有的規律和特征并沒有因為技術的換代而被徹底否定。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傳統媒體在經歷了各自獨立發展的階段之后,呈現出一種彼此融合的趨勢,具體表現為“文本”“圖片”“音頻”“視頻”,這四種信息載體以不同的組合形式出現在了不同的新媒體當中。
可以肯定的是,僅僅靠在一張空白的紙上印上文字和圖片來傳播信息的方式最終會消失,需要在某個特定時間段收聽收看的廣播電視的方式也會被取代,但三大傳統媒體用于承載信息的載體并不會消失,而是以新的方式走進了新媒體時代。
G206.2
A
1674-8883(2016)12-02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