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聰
(武漢體育學院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微信平臺傳播效果研究
——以武漢體育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微信平臺“新人專屬”為例
李聰
(武漢體育學院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430079)
本文以武漢體育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官方微信平臺“新人專屬”為例,通過對平臺日常傳播內容的實證研究,應用傳播學相關理論知識,從微信平臺的傳播內容與受眾需求等方面分析,認為高校微信平臺應堅持服務為本、原創為綱、互動為先的理念,提升自身傳播效果。
“互聯網+”;高校微信平臺;傳播效果
“互聯網+”指的是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聯合,以優化生產要素、更新業務體系、重構商業模式等途徑來完成經濟轉型和升級。[1]通俗的說,“互聯網+”就是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將互聯網與各類傳統行業相融合,使傳統行業持續創新發展。
對于高校而言,為更好地宣傳校園文化、服務廣大師生群體,搭上“互聯網+高校”這一順風車,從而孕育出了眾多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南方周末》的一項統計顯示,在2014年有126家高校開設了自己的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到2015年3月,這個數量增長至410家。同時除了官方微信公眾號之外,各高校團委、院系、部門以及學生個人的自媒體等其他類型的微信公眾號數量不計其數。
“新人專屬”微信平臺是武漢體育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官方微信平臺,是由學生主導、老師指導的實踐平臺,創建于2014年4月。平臺成立至今已擁有6000名粉絲,共有30名學生參與微信平臺運營。兩年來,總計向用戶推送信息591次,近2000條原創內容。其中文稿內容1800條,視頻內容200條。“XCTV”自2015年9月成立以來,開發了包括《新聞時空》在內的10檔原創欄目,總計播出原創節目92期。校園新聞、熱點話題、專題策劃是“新人專屬”主要的傳播內容,同時也接受來自各方的投稿和宣傳信息。本文圍繞“新人專屬”平臺日常內容的傳播效果進行研究,總結傳播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
“互聯網+”背景下,尤為強調服務性和互動性。微信傳播從單一平臺轉變成綜合平臺,傳播速度更加實時化,傳播的內容相對離散的報紙、網絡更加聚合化,能夠滿足不同受眾的共同需求。[2]作為高校微信平臺,服務師生與師生互動是必不可缺的功能。提供受眾所需要的信息,與受眾進行線上、線下互動,從而提高受眾黏性,增強傳播效果。
(一)服務性
一個微信公眾號擁有很多訂閱用戶,這些用戶中通常需求有所不同,還有可能出現特殊需求的用戶。微信公眾平臺可根據特殊需求來發現大眾化的需求。
2014年光棍節前后,“新人專屬”推出了表白墻活動,因為微信公眾平臺的特殊性,管理者也無法直接得知用戶信息,所以匿名回復相對安全,而且普通受眾都是身邊的同學,也便于信息的傳遞。5天的活動中共有100條表白信息通過平臺傳播,有5180人次查看。在保護用戶隱私的基礎上,很好地將用戶需求傳遞開來。2015年12月2日,《驚喜|章佳琪 Happy Birthday》的生日祝福通過“新人專屬”發送,這是一個男生送給女朋友的生日祝福,包括視頻、圖文的驚喜推文,共有1450人次查看。很多用戶在后臺留言,對他們表示祝福,也有人咨詢也想象這樣通過平臺送生日祝福。
看似和很多受眾無關的內容卻能引起不小的反響,就是因為個體需求有時也是大眾化需求。無論是表白還是生日祝福都是每一個受眾日常生活中都會做的一件事,而將這件事通過平臺傳播會讓其他受眾感到新奇和好奇,在自身參與的同時也會促進內容傳播。
(二)互動性
除了線上信息服務外,“新人專屬”也很重視線下活動的開展。聯合學院一同承辦了校內的《挑戰詞典》比賽以及普通話測試相關事宜。在2016年,學校藝術類招生考試期間,“新人專屬”在考點門口設置了免費熱水點和咨詢點,為來校的考生、家長提供免費熱水的同時解答他們心中的一些疑惑,現場很多考生、家長都為平臺的志愿付出點贊。
同時,“新人專屬”還擁有《武體幫幫幫》《show time》《奇葩話題》等專屬模塊服務受眾與受眾進行互動。這些模塊的設置貼近學生生活,也增強了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形成了平臺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傳播。有利于提高粉絲的活躍度與參與度,易讓粉絲有被重視的感覺。更利于強化與粉絲的聯系與溝通,方便及時了解粉絲的需求,對粉絲的意見與建議及時反饋與回復,便于增加粉絲的認可度,提升粉絲的黏性與口碑,從而提升傳播效果。[3]
在高校微信平臺數量爆破式增長的同時,各微信團隊之間仍只停留在淺層次的合作。使得新聞簡單、重復,撞車時有發生,造成校園媒體人、財、物資的浪費,使各種媒體載體失去各自特色,千篇一律沒有新意。[4]打一個好的標題是一篇微信推文想要獲得好的傳播效果的第一步,而原創的內容才是真正吸引粉絲的重要因素。一篇獨家消息、一個角度不同的原創新聞報道都可以幫助平臺吸引粉絲的關注和瀏覽,促進內容的傳播。
(一)文章標題與傳播效果
高校微信平臺標題的基本類型包括:懸念型、獵奇型、唯美型、事件型、借勢型、對比型、擬人型和數據型。[5]“新人專屬”平臺對于標題的編輯時好時壞。2015年10月16日,一篇《體院!精神!》引發了體院人對足球團隊精神的共鳴,2016 年3月12日《如果我說這是最后一期,你會不會看得更用心一點》引發人猜測,讓讀者有點開看得究竟的欲望。但是更多的標題只是簡單地敘述新聞,更有類似于《3:0大三聯隊勇奪冠軍》這種直接說出結果的標題,受眾看到標題就可以直接知曉新聞結果,如果不是與之相關人員完全沒有點開看文章內容的欲望。
標題要起得好,可以利用網絡熱點、爆點吸引眼球;可以利用半句話式的方法,引發讀者好奇;也可以利用名人效應博取關注。2016年3月2日,一篇《不是所有工作室都叫張德勝,想要問問你敢不敢》的新聞稿登上“新人專屬”頭條,迅速吸引大家的關注。張德勝是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院內、校內很多同學都對他很熟悉,都想知道是一個怎樣的工作室。而且敢把院長的名字直接打在標題里,也讓很多學生叫好。
(二)文章內容與傳播效果
因各高校學科、專業設置不同,都有自身獨有的特點,應當根據這些特點傳播一些獨屬于平臺本身的原創內容。“新人專屬”微信平臺作為新聞傳播學院官方微信,借助播音、編導、新聞、廣告各專業優勢和對學院本身信息的了解,每年的齊越朗誦藝術節、金話筒比賽、大廣賽等,都第一時間進行了報道。
2014年11月21日“新人專屬”頭條報道了齊越節的比賽情況,《齊越節,明年再來!》一文閱讀量達到483,當時的粉絲數只有1000人,有近50%的人查看了該新聞。同樣,在2015年10月19日《武體!冠軍!We Are The Champions!》作為一篇足球新聞稿件,收獲了1672次的點擊量,超過六成的受眾閱讀了該文章。這兩篇新聞一個是根據播音專業特點傳播的專業性新聞,一個是根據學校體育特色傳播的大眾新聞,都取得了很可觀的閱讀量。有自身特色的內容更能引起受眾的閱讀興趣,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互聯網+”的時代到來,各高校應積極參與建設屬于自己學校的“互聯網+”產業。近期來說,各高校的官方微信平臺很好地將校園文化、動態通過網絡進行了廣泛傳播。雖然目前各微信平臺訂閱號也有一定服務功能,但是長遠看來也可嘗試創立微信服務號,更好地服務師生,與廣大受眾互動。要始終堅持服務為本、原創為綱、互動為先的理念,提升自身傳播效果,增強學校官方微信平臺的影響力。
[1] 黃楚新,王丹.“互聯網+”意味著什么—對“互聯網+”的深層認識[J].新聞與寫作,2015(5):5-9.
[2] 陳燕.重大事件中微信傳播的輿論引導[J].新聞界,2014 (13):55-58.
[3] 冀芳,張夏恒.微信公眾平臺傳播效果評價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38(12):77-81.
[4] 牛衛紅.試論高校校園媒體的融合發展之路[J].新西部,2012(8):177-178.
[5] 彭麗娟.高校微信公眾平臺標題的類型及制題原則解讀[J].新聞研究導刊,2015,6(17):15-16.
G206
A
1674-8883(2016)12-0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