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小楠
(廈門廣播電視集團,福建 廈門 361000)
當眾演說技巧研究
戴小楠
(廈門廣播電視集團,福建 廈門361000)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互聯網+”時代迎面而來,傳統媒體主持人接受著更為嚴苛的檢驗和考核,不僅需要能夠對既有內容進行充分發揮,還要能夠適應新的環境,在各種場合進行即興公開的演講。除此之外,企業家、科學家、藝術家、銷售員、講師等都越來越需要具備當眾演說技巧,這樣才能更好地表達思想,成為有影響力的行業領導者。然而,由于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頗深,國人性格較為內斂含蓄,這往往成為阻礙當眾演說發揮的短板,又由于從小的教育缺乏當眾表達的氛圍和訓練,所以面對演說的場合和人物,常常覺得力不從心。本文從常見的演說問題入手,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法。
演說;演講技巧;社會影響;改進與提升
“思想”被稱為21世紀的貨幣,想要在快速、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擁有推銷自己思想的能力和實現有效溝通的能力,已成為大多數行業優秀人才的必備技能。其中不僅僅包含主播、記者、教師、營銷經理等傳統印象中需要靠“嘴”謀生的特定職業,還包括企業家、科學家、藝術家、首席執行官等,對當眾演說技能提升的需求都在不斷增加。同時,拋開職業的需求和個人展示的目的,對于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來說,“演講者喚起人們的希望和信心,因為它們是這個時代我們最缺少,也最需要的東西”。越來越多的電視新媒體平臺,在不斷開發演說類欄目,如《精彩中國說》《開講啦》《超級演說家》等都取得不錯的收視率,并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力。而登上演說平臺的人物也從企業家、講師拓展到官員、演藝明星、科學家以及普通百姓。然而,由于教育體制的不完善和社會氛圍的快速轉換,民眾演說技能的培養始終沒有形成系統的教育,在應對這個需要用傳播思想取得高效認同的社會環境時,顯得力不從心。本文總結適合國人個性進行當眾演說訓練的基本技巧,并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可行的改進措施。
(一)演說者缺乏熱情
熱情與公共演講密不可分。法國哲學家丹尼斯·狄德羅說過“唯有熱情,巨大的熱情,才能激勵人們成就大事”。即使演說者的演講內容平淡無奇,但如果你表現得富有激情和熱情,就會發現還是有不少觀眾愿意傾聽你的思想。然而,事實上在很多的公開演講場合,很少有人能講得富有激情。例如,在之前明星出席金投賞全球創意領袖峰會時,演員李小璐出席此次高峰論壇時狀態不佳,現場她演講熱情不夠,臺下聽眾紛紛睡覺、玩手機。可見,缺乏了基本的演說熱情,即便是天生具備聚光燈效應的明星,都無法在舞臺上獲得矚目和吸引力,對于大多數需要在陌生人前,傳播和分享自己的觀點的普通演說者來說,更是如此。
(二)演講者無法很好地掌握講故事的藝術
故事是有靈魂的數據,也是能直抵人心的利器,但可惜的是很多演講者不善利用,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企圖用邏輯思維和雞湯說服他人。演講不等同于辯論,觀眾不同于有所準備隨時準備反駁的對方辯友,想要在限定時間內,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就要用淺顯、易懂,能夠產生情感共鳴的故事獲得關注和認可,而不是用咄咄逼人的個人邏輯和千篇一律的雞湯,沒有代入感的傳遞思想。第二,有故事,不會說。演講者欠缺情感的投入,即前面提到的第一點,演說熱情的缺乏,使得講故事像是背課文。同時,演講者缺乏對語言表現力的掌握,也會使得故事的感染力欠缺,從而浪費了故事的意義,失去了演說感染的力量。第三,故事選擇不當。平庸只會讓人厭倦,選擇有精彩而又說服力的故事和經歷,會讓演講的過程事半功倍。
(三)缺乏同理心思考,不善于挖掘多感官體驗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心理學家理查德·梅耶說:“解釋某個想法時圖文并茂好過單純文字”。同理,演說時多感官的刺激,可以幫助聽眾更有效地吸收和理解演講者的內涵和思想。當然,多感官體驗并不是必須排除個別語言表達能力和語感藝術發揮超群的演說者,但如果你在演講中多多地刺激觀眾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觀眾往往會在聆聽演講的每一分鐘都感受到參與和享受。然而,現在大多數演講者還沒有發現或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和演講設計的重要性,而花過多的時間在記憶演說內容和克服自身當眾的恐懼上,忽視了演說中非常重要的同理心思考,不能站在聆聽者的角度考慮演講,最容易導致演說的平庸和失敗。
(一)釋放內心的熱情
挖掘出演講者與演說主題之間獨特而有意義的連接點,熱情使演講者變成舞臺上的主人。科學研究表明,熱情確實是有感染力的,想要感染別人,想要讓自己內心篤定,并且燃燒激情,如果演講者認同自己的講演內容,就更有可能說服,并且感染受眾。而要做到內心熱情的釋放,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第一,享受演講,放棄對完美的追求。過度的緊張和完美主義,會適得其反,不必庸人自擾,沒有人要求演講者做到完美;第二,選擇感動自己的故事。從傾聽者的角度思考,如何講一個大家都愛聽的故事,當自己感同身受時,會更有能量和自信釋放內心的情感,也更有熱情感染聆聽者。
(二)創作動人的故事
蘋果公司前首席執行官約翰·斯卡利說:“營銷就是戲劇,就是登臺表演”。而演說也是在營銷,營銷的可以是產品,是企業文化,也可以是個人的思想價值、生活方式等,但不管是怎樣的主題,一場魅力四射的演講不可或缺的元素就是“好故事”。國際知名的演講專家卡邁恩·加洛認為“這一步走得好與壞,直接決定了演講的質量是平庸,還是出眾”。高效地策劃整個故事,設計出令人信服的標題和主體信息,使得演講效果影響力最大化。例如,柴靜的演講作品《身邊的人》,通過講述了她與不同人的相遇和對話——拉薩一中的女教師、34歲的律師郝勁松、時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溫家寶,一人一句話,一個故事,每個情節和對話都像重拳擊胸,給人深深地震撼和發人深省的思考,成功地使演講效果發揮到最大化。
(三)靈活運用多媒體道具使演講精彩
在《麥金塔的風范》一書中,蓋伊·川崎指出,“溝通大師都擅長現場演示”,而喬布斯可以算是溝通大師中的翹楚,利安德·卡尼說:“喬布斯已經把他的Macworld主題演講變成了重大的媒體事件,他幾乎會在每一場演講中,植入大量恰當有效的PPT,加入道具的使用,他讓觀眾親眼見到、摸到這些物品,巴彥將變成一場有趣的感官體驗”。除此之外,借助手板與水筆,與臺下觀眾互動也是可參考借鑒的方式,如央視主持人陳偉鴻在主持大型論壇活動時,擅用此方式,迅速獲得和觀眾的情感接近以及及時捕捉適合發揮的信息,準確抓住觀眾心理,演講當中也可采用。另外,邀請場外嘉賓或現場觀眾上臺互動也是活躍現場的技巧。例如,京東CEO劉強東在央視《開講了》欄目發表演說,主持人撒貝寧邀請京東快遞員上臺和劉強東一起比賽打包快遞,并說出自己的工作幸福指數,一方面,增強了舞臺效果;另一方面,也為劉強東的演講內容做了實例證明,為演講錦上添花。
當今社會,超越媒介工作,多行業人才幾乎都需要具備當眾演說的才能,才能行之有效地推介產品、推廣思想和文化。然而,由于受傳統教育的影響較深,生性內斂低調的國人,當眾演說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即便是從事廣播電視主持人行業的專業人才,也因缺乏系統的理論學習和鍛煉氛圍,很難輕松駕馭演說。本文根據大眾在當眾演說中的常見問題提出解決和改進的方法,完善當眾演說技巧訓練。
作者簡介:戴小楠(1988—),女,安徽合肥人,本科,就職于廈門廣播電視集團廈門衛視,研究方向:演說技巧。
H019
A
1674-8883(2016)12-02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