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郁
(揚子晚報社,江蘇 南京 210000)
打造說事明理的“表達共同體”
——都市報要在陳情說理中打造正能量
陳郁
(揚子晚報社,江蘇 南京210000)
新媒體的涌現,帶來了訊息爆棚的時代,面對海量的信息,受眾感到難辨真偽,無所適從。在面對訊息傳播變化和競爭時,傳統都市報應更好地增強自己的引導力,傳播正能量。
講故事;引領輿論;同頻共振
面對新媒體的發展,都市報要想在新的媒體輿論格局下實現突圍、突破,就必須打造出一個讓受眾認同并追隨的說事明理的“表達共同體”。并通過具備親和力、吸引力、貼近性和服務性的報道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承擔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職責。
作者簡介:陳郁,中級職稱,就職于揚子晚報社,研究方向:新聞傳媒。
新興媒體受到受眾的歡迎,從根本上說是新興媒體具有擅長講故事的能力。因為誰不善于講故事,誰就不會吸引受眾,誰就會被淘汰。而這種能力,恰恰是傳統媒體所需要補齊的短板。這就要求傳統紙媒眼睛向下講好故事,讓故事與讀者產生同頻共振。
講好新聞故事,首先就要將“眼睛向下”,就要將焦點對準普通人的生活和命運,表達對其的關懷和同情。這才是讀者愿意看到的姿態和期望得到的感受。
一位著名的報人曾經說:“原本普通的人,做出了不普通的事情,或者在不普通的命運中展示一種普世價值,這才是能夠打動我的地方,也是新聞的基礎之一。”
陳正銀是一位南京江北醫院的普通職工,在2013年以前,他就是一個誰都不認識的普通工人,50歲的他卻感到人生困惑。在青奧會前,他給揚子晚報打來電話,想做2014個“開心飯團”迎接青奧會。記者接到信息后,立刻對這個草根人物進行了采訪,并且發現他有美食技藝。就這樣,經揚子晚報報道后,這位普通工人搖身變成了家喻戶曉的“粽子叔叔”。如今的他成了一名教授美食和美食文化的老師,在與孩子相處的日子里,真正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是什么讓讀者關注新聞?只有身邊人、身邊事,才能引發讀者的共鳴和參與感。揚子晚報所開設的《平凡人不平凡事》《創業講堂》等欄目其實每天講述的都是普通人的故事,在這里只有生動真實的故事才能打動讀者產生共鳴,讓事件生動活潑,這遠比枯燥的說教更容易讓讀者接受。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從目前情況看,媒體的深度融合涉及諸多方面,但從根本和長遠來看,則需要在內容上實現思維觀念、生產方式的諸多變革。而這種變革,顯然又不能靠傳統媒體自我產生,而是需要在觀念的碰撞和淬煉中、在技術的引領和帶動中,使講故事的能力提升至新境界。
如何讓你的語言抓住受眾?如何用你的故事感染讀者?如何讓受眾想聽你的聲音、信任你的說法?媒體傳播工作,本質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看不見的宣傳,才是最高明的傳播。強迫無效,惟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才可能通達人心。在這個意義上講,媒體融合發展觸發的是一場重新認識新聞傳播規律的變革,是媒體人在新技術帶動下的自我反省、自我提升。
評論員文章是揚子晚報長期設置的言論版面,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各位評論家的犀利觀點,引人入勝,啟人悟道。除此之外,揚子晚報還鼓勵記者在采寫重要民生新聞之后,還要“多說一句”,這百余字的記者評論的妙處就在于,針對新聞事件快速準確地提煉出的本報觀點,這種“小塊頭”要求切口小、觀點鮮明,讓輿論助推理論行程輻射力,打通理論武裝的“最后一公里”。
例如,在2014年南京推行將原先大門緊閉的文保單位向公眾開放的新舉措。揚子晚報記者在探訪之后配文“多說一句”——《開放是更好的保護》,對政府的做法給予肯定。因為“開放不僅是對文物更好的保護,還有利于市民更好地了解南京的歷史,更加熱愛這座古老的城市”。
盡管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兩個輿論場客觀存在,甚至此消彼長,但一時誰也很難把誰“吃掉”,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二者依然還會共生共存、相互融合,相互影響、頻繁互動。因此,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不可偏廢,必須打通兩個輿論場,同奏時代主旋律,聚合發展正能量。
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要善于抓住受眾的“興趣點”,大到黨的治國理政方略、國家內政外交決策,小到百姓安危冷暖、人間社會百態,只要戳到“興奮處”,就能形成同頻共振的輿論場,發展壯大健康向上的主流輿論。即使是在一些公共危機形成的輿論狂潮中,只要我們善于發現其中的理性光芒,放大其中的正面聲音,因勢利導,正確應對,就能匯涓涓細流成大江大河,讓主流輿論響亮有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在享受海量信息便利的同時,也飽嘗“霧里看花”之苦:憑空捏造的信息四處散播,似是而非的觀點以訛傳訛。這些不實信息,小則引起思想混亂,影響公眾認知,大則擾亂社會秩序,造成嚴重危害。而求真務實是媒體的品格,幫助公眾辨別真偽、明是非是媒體的職責。
為探尋喧嘩背后的真相,揚子晚報很早就開設了“求證”欄目。2014年12月24日,針對有機構發布信息稱在南京自來水中檢出抗生素訊息,揚子晚報刊出了《喝水=吃藥?揚子晚報記者求證發現真相》稿件,又如《傳易拉罐沾老鼠尿成奪命飲料 記者求證:謠言》《網傳小龍蝦“無臟不歡”一身病 記者多方求證》《交2800元不考試能當調理師?記者調查,證書竟是認可真貨》《網店80元能充100塊話費 有這好事?》《30多元一扎的“橙汁”成本才1元?記者調查:不少都是勾兌的》等澄清網絡不實信息的文章都第一時間回應了社會關切,阻止了謠言的傳播,從而提升了媒體公信力,起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在新形勢下,主動引導輿論發出主流聲音離不開與新媒體的融合,只有兩者緊密結合才能更好地打造“表達共同體”。面對新的傳播方式,我們要將新興媒體的出現看成是給傳統媒體插上一雙可以高飛的翅膀,用好了就可以事半功倍。
G216.2
A
1674-8883(2016)12-0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