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彬琳
互聯網金融消費者保護的難點與對策
□張彬琳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化改革的不斷發展,互聯網金融產品與服務日趨多樣化,在為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著侵害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的行為。保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健康發展、保障互聯網良性運行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互聯網金融消費者保護的法律法規、制度監管、權益維護和自我意識四個維度入手,分析互聯網金融消費者保護的難點與對策。
互聯網金融的出現為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著個人信息泄密、網絡詐騙、非法集資、龐氏騙局等諸多難點與問題,在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保護機制上也存在空白,目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保護已經成為互聯網金融監管層面的重中之重。
(一)互聯網金融消費者保護的法律制度缺位。
因互聯網金融消費存在范圍廣、界定難、復雜程度高等現實原因,我國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法律保障制度建設相對落后。目前我國還沒有出臺專門針對互聯網金融活動中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一旦發生糾紛,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只能求助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證券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條例。2015年出臺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也僅是指導意見,一旦涉及到具體侵害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的案例,又存在著無法可依、求助無門的情況。由于相關法律政策的缺位,加之互聯網金融形勢的日新月異、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消費觀念的千變萬化,很難在第一時間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權益提供法律保護。
(二)有效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缺乏。互聯網金融生產者準入門檻低,經營主體沒有經過嚴格審查即可上線對外提供互聯網金融產品,甚至有的互聯網企業在經營范圍、注冊資金、風險控制等方面還不明晰的情況下,利用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違規對外交易,騙貸跑路的事件時有發生。一些互聯網金融生產者為了獲取利益最大化,利用與消費者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隱瞞產品風險,夸大理財收益,甚至開展違法集資詐騙,侵害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無法監控自己投出的資金流向,更無法保證資金是否投向了合法正規項目。2015年頻發的P2P跑路事件就是因為互聯網金融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缺乏公開、透明的信息溝通平臺而導致的道德風險與經營風險。
(三)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受侵害時投訴渠道有限。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在進行網絡交易時很少會對交易信息進行保存,消費者的信息也易被篡改,再加上線上交易信息的不對稱性,一旦發生糾紛,往往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投訴無門,權益遭到極大損害。部分互聯網金融生產者利用自己信息與技術方面的優勢,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進行欺詐。即使消費者最終有所察覺,聯系對方已杳無音信,遑論線下投訴。此外,互聯網的技術安全風險也不可避免,網絡黑客、釣魚網站的存在更是讓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權益無所保障。在權益受到損害時,通常的解決方法只能是報警,而即便公安部門追回損失,花費的時間成本與效益損失也是無法估量的。
(四)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投資理念存在偏差。2015年12月,成交量700多億元、注冊客戶近500萬人的e租寶因涉嫌在互聯網金融業務中違法經營,被有關部門調查。諸如e租寶之類的網絡理財平臺、P2P網貸等形式,動輒以10%~15%的年化收益率承諾消費者,通過鋪天蓋地的媒體宣傳吸引消費者,這些理財產品背后往往涉嫌非法集資、洗錢等問題。加上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整體自我保護意識不強、金融知識水平不足、互聯網金融風險辨別能力不高等問題,很容易掉入陷阱導致權益被侵害。
(一)完善互聯網金融消費者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將互聯網金融與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概念與內容標準化、法律化,明確互聯網金融犯罪的范圍,同時完善互聯網金融法律體系和運行規則。根據當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實際情況,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民法》、《經濟法》等法律文件進行更新與補充,在適當時機出臺《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障。相關法律機關應從保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包括個人網絡信息的保護與保密、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糾紛處理意見、P2P網貸、第三方支付、股權眾籌等新型金融模式的管理辦法等。同時盡快出臺互聯網金融企業合法經營發展的指導意見,對互聯網金融產品進行規范化管理,針對主體責任、經營范圍、信息披露、隱私保護等問題進行明文規定,對涉嫌違法集資詐騙的互聯網企業進行嚴厲查處。
(二)強化互聯網金融監管與信息披露。一是明確互聯網金融產品的責任主體,按照“誰的互聯網金融產品誰披露信息”的原則,把產品的要素信息、渠道方向、風險提示、投資期限、預期收益等內容標準化、清晰化、完整化,突出保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對融資者的信用評級進行披露、對籌資者的操作流程進行披露。二是構建互聯網金融產品的信息發布平臺,對產品發展進程及時監控,彌補互聯網金融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三是針對互聯網金融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監管,明確準入與退出機制,對互聯網金融企業每一次產品發售進行登記備案,同時確保相關主體強化風險控制與戰略管理,嚴格把關募集資金的流向并予以公開,讓互聯網金融消費者能夠實時監控自己的資金是否投向與募集說明書一致的合法項目,著力提高互聯網金融產品的透明化與公開化。四是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方式,明確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的監管職責范圍,致力于形成以政府為互聯網金融監管主管部門、金融部門為監管助手、行業領頭企業為監管示范、廣大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為監管主體的多元化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
(三)建立多元化的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糾紛解決機制。相關職能部門建立和完善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包括投訴處理、糾紛協調、仲裁與訴訟的多元化保護方案,及時有效保護互聯網金融消費權益。首先,要保證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時溝通渠道的暢通,相關監察部門能夠及時有效接收并反饋消費者的投訴需求,并通過構建完善的投訴追蹤處理機制進行事中調查。其次,在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糾紛處理過程中,可以探索第三方機構作為網上糾紛調解員的形式,以彌補直接向互聯網金融生產者投訴時發生的推諉、低效等問題,減少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維權的成本。針對責任明確的小額糾紛,可由第三方機構設立快速賠付基金,提高消費者維權的效率與效益。再次,強化互聯網信息技術安全建設,從硬件和軟件保障互聯網金融交易的安全性,完善風險查殺能力與交易信息保存功能,建立互聯網金融信息安全預警制度,對互聯網金融交易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安全漏洞進行及時預警與修復,凈化互聯網金融環境。一旦互聯網金融生產者發生違法侵權行為,立刻在互聯網監督平臺進行曝光,計入誠信檔案,多方位保障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四)加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自我保護與投資教育。從監管層面來看,建立互聯網金融知識普及機制,不斷提升互聯網金融消費者“責任自負,風險自擔”的消費理念,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基本經濟學、法律學等相關知識的指導與宣傳,改善消費者盲目追求收益最大化的觀念,增強對互聯網金融消費品的辨識度。主體金融機構可以發放防范風險的宣傳手冊,消費者保護組織可以定期組織互聯網金融的相關講座,主流媒體平臺可以通過網絡、雜志、電視、移動互聯網等不同渠道進行教育宣傳,縮短互聯網金融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知識鴻溝。從互聯網金融生產者來看,在提供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同時,必須做好相關風險提示,也必須對不同風險偏好的消費者進行風險評估。
(作者單位:農業銀行蘇州姑蘇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