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璐
(吉林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電視之死”
柳璐
(吉林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130000)
新媒體時代,傳統電視產業遭受到強烈沖擊,“電視之死”的論斷不絕于耳。隨著新媒體的崛起,傳統電視產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收視率明顯下滑、廣告收入嚴重收縮、人才流失以及新生力量缺失等問題,造成傳統電視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傳統電視媒體要想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扭轉現狀,就必然要實現轉型。
新媒體;傳統電視產業;媒介融合
面對微博、微信、網絡電視和手機電視等新媒體的沖擊,傳統電視產業的“統治時代”逐漸衰落。在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下,傳統電視產業要么墨守成規,面臨“死亡”,實現轉型,繼續發展。新媒體時代,關于“電視之死”的聲音并不鮮見。
究竟什么是傳統電視產業呢?“傳統電視產業,是由一個個電視臺組成,觀眾想看某個節目,就必須在某個固定的時間點,固定的頻道,忍受冗長的廣告,然后才能享受一點劇情帶來的愜意。”[1]即電視臺播放什么,觀眾就只能看什么,而不是關注觀眾想要看什么。
馬可尼的無線電報系統成功發射莫爾斯碼“S”,為全球無線電通信提供了實現的可能性,但是它只能發射斷斷續續的電波,不能傳遞人聲。發明家們在這一基礎上對連續電波進行研究,成功地實現人聲傳遞,音頻廣播得以發明,這為電視的發明提供了技術支持。電視有兩項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是音頻廣播傳遞的一切要素;二是活動的圖像。廣播和圖像技術(照相術、電影)的發明使電視成為現實。
二戰之前,只有英國、德國、美國等少數幾個國家擁有電視事業;戰爭期間,處于試驗階段的電視事業一度發展停滯;二戰之后,世界各國都意識到廣播電視事業的重要性,電視迅速走向繁榮,“成為眾多大眾傳播媒介中首屈一指的交流工具”。[2]
電視從無到有,占據了大眾傳播媒介的統治地位。正如攝影技術的發展曾讓繪畫領域陷入低迷,電影的興起一度讓攝影技術行將就木,電視崛起之后,廣播、電影等媒介受到沖擊。面對媒介發展進程中“媒介樣態發展的自然結果”,來勢洶洶的新媒體必然會給傳統電視產業的發展帶來巨大挑戰。
新媒體時代已經不再是“我播什么你看什么”,[3]受眾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選取資源,傳統電視產業的傳播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當今的媒體環境和受眾需求。如果傳統的電視媒體對新媒體發展不夠重視,關于“電視之死”的預言也許將不再僅僅是預言。
傳統電視產業受到新媒體的沖擊是不爭的事實,最早提出媒介融合概念的浦爾教授“恐怕不會想到日后的世界會如此迅速而深刻地走向數字化生存、全媒體生存”。[4]根據當代電視發展的現狀,“電視之死”并不是沒有依據。
首先,電視收視率明顯下滑。家庭中電視機的開機率、電視觀眾的數量都影響著電視的收視率。
互聯網時代,大部分擁有電視的家庭都同時擁有電腦,聯網的電腦可以提供比電視更多的信息,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而不用守在電視機旁等待。加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便攜平臺的普及,隨處可得的網絡信號使人們甚至都不需要在家里,只要聯網就可以獲取資訊。
新媒體時代成長起來的兒童更依賴手機、網絡等平臺,傳統電視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娛樂方式而已。現有的電視觀眾群體大多數是在電視發展的黃金時期伴隨著電視成長起來的,他們之所以還傾向于傳統電視,一方面,是因為電視對他們來說更多是一種陪伴;另一方面,這部分觀眾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已經很難跟上科技發展的大潮。當這一代電視觀眾不在了,那些伴隨著新媒體發展的受眾受到電視的影響會越來越弱,即使他們老年的時候選擇陪伴和依賴的媒介,也不會是電視,而是他們所熟知的新技術。傳統電視面臨嚴重的收視用戶流失和觀眾群老齡化的問題,這對依靠收視率生存的傳統電視產業會造成強烈的沖擊。
其次,傳統電視產業中的廣告收入萎縮。除了依靠收視率,廣告收入也是電視產業重要的生存保障。
傳統的電視產業通過高收視率來吸引廣告資金投入。電視臺將收視率賣給廣告商,廣告商選擇收視率高的節目購買廣告時間。隨著新媒體的異軍突起,廣告商的投資選擇更加多元化,他們更愿意將資金投入到年輕人越來越多的新媒體中,這就不斷壓縮了傳統電視媒體的廣告投資。
再次,傳統電視產業面臨著傳統人才流失和新生力量短缺的雙重壓力。近幾年,央視“名嘴”出走已經數見不鮮,而且因為傳統媒體的薪資水平和價值觀念等原因,年輕人也更愿意選擇新媒體。
目前,很多新媒體制作團隊從傳統電視媒體中高薪挖來人才,這部分人有能力,而且有媒介融合的眼光和見識。更多的高校畢業生也會選擇去新媒體工作。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新媒體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就會。而且年輕人的思維活躍、創意新奇。在傳統媒體中,由于制度、價值觀念等因素的限制,這些想法很難有機會付諸實踐,但是新媒體卻為年輕人的創意提供了廣闊的施展平臺。新媒體已經占據了年輕人生活的大部分時間,他們對新媒體的了解和熟悉程度要遠遠超過傳統電視媒體,而且興趣也更大。
我們一直在預言的“電視之死”是指傳統的守在電視機前等待節目的看電視的方式必然會結束,以及播放什么由電視臺說了算的傳統產業方式“將死”,傳統電視產業必然會受到沖擊。雖然電視機的開機率低,電視機前的觀眾流失,但受眾所收看的依然是電視節目,只是用電腦、手機等隨時隨地獲取資源,不再依賴電視臺的單向供給。這也就意味著電視產業依舊有活力,而想要擺脫“電視之死”的預言,就必然要實現轉型,順應媒介融合的時代發展潮流。
[1] 電視沒有“臺”,傳統電視產業已被逼上轉型之路[EB/OL].互聯網,http://www.west.cn/info/html/IDCzixun/xunizhuji/2014 0324/2843637.html,2014-03-24.
[2] 郭鎮之.中外廣播電視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24.
[3] 李瓊.我國高清互動電視的發展與經營[J].電視研究,2011(9):32.
[4] 劉俊,胡智鋒.內容、機構、人才與收益:論當前媒體融合時代的電視活力——兼對“電視之死”的回應[J].編輯之友,2015(3):5.
G229.2
A
1674-8883(2016)12-02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