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業隨著歷史的腳步已輝煌千年。在中國,農業歷來被認為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農業,與人類共存。這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已種植在世人心中。農業文明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照耀在中國大地的上空。在人口增長迅猛的壓力下,中國需要不斷地增強農業發展水平,才能滿足不斷擴張的農業產品需求。中國的農業正在向現代化、規模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就昭通市而言,農業的重要性顯得更為突出,農業的發展,是昭通市域經濟活躍的基礎,農業穩定發展了,農民生活穩定了也將使昭通各行各業全面地、均衡協調地、科學合理地、和諧持久地飛速向前發展。只有這樣,昭通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待遇才能獲得更好更快的提升。
發展有方 倉廩豐盈
昭通是云南省數一數二的農業大市之一。2000年以來,昭通市緊緊抓住金沙江下游梯級電站開發和國際大通道建設的良好機遇,圍繞云南省政府提出的“三基地一屏障”的戰略發展定位,著力打造昭通市新興科技農業。
2015年,昭通糧食產量實現“十連增”,預計達到225.7萬噸、同比增長2.3%;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十年快”,預計達到7231元、同比增長11.3%;預計昭通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27.42億元、同比增長6.18%,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47.15億元、同比增長6.53%,為新常態下昭通市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面對重重困難,昭通市是如何取得如此斐然的成績的?是如何實現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的?這主要得益于昭通在推動農業建設轉型中突出抓好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特色優勢產業持續發展。據統計,2015年,昭通市新植蘋果2.1萬畝,總面積達到33.6萬畝,預計實現產量43萬噸、同比分別增長8.58%、10.8%。建設優質蔬菜基地40.65萬畝、優質馬鈴薯基地51.15萬畝、優質魔芋基地6萬畝、優質蠶桑基地5.5萬畝、優質蕎麥基地5萬畝。預計實現肉類總產量59.36萬噸,同比增長10.6%。農業園區建設取得新突破。記者了解到,2015年,昭通市園區規劃總面積34.7平方千米,已建成14.1平方千米,入駐企業共30家,投入建設資金8.9億元,園區企業總產值達11.3億元,從業人員3854人。品牌農業建設邁出新步伐。昭通2015年完成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5個,云南著名商標40件,云南名牌農產品12個,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9件,中華老字號2個。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步伐加快。新型農業是時代的步伐,統計顯示:昭通市新增涉農企業15家,涉農企業達245家。預計農業產業化組織實現產值72億元、同比增長21.7%,完成農產品加工產值35 億元、同比增長14%。新建農民專業合作社661個,累計達2780個,入社社員12.8萬戶,占從事農業經營農戶總數的10.6%。農業基礎設施持續改善。基礎設施的完善是發展的基礎,據悉,昭通已完成中低產田地改造31.06萬畝、占省下達任務的101.67%,完成中低改示范樣板10.56萬畝、占任務的105.6%。落實農機購置補貼資金2182.63萬元,新增農機總動力7萬千瓦特,累計達212萬千瓦特,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42%。新建戶用沼氣21835口、養殖小區聯戶沼氣106個、鄉村服務網點92個。農業安全水平不斷鞏固。發展以安全為首,昭通已建成市級檢驗檢測站2個、縣級檢驗檢測站 9個、在建1個、立項待建1個,各縣區均建設了農藥殘留快速檢測點。建設61個鄉鎮農藥殘留快速檢測站,為11個縣區配備了流動檢測車。建成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157個,申報創建國家生豬標準化示范場1個、省級生豬標準化示范場3個。完成250個樣品的定量監測,27585個果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合格率為99.6%。組織申報“三品一標”20個,累計認證“三品一標”產品183個。
當然,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需要客觀分析,昭通農業發展還存在很多制約因素:首先,農業生產成本攀升,農資價格逐年上漲,勞動力成本更是大幅上漲,農業生產比較效益降低,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其次,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脆弱、欠賬多,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靠天吃飯”的局面還未得到根本改變。再者,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務農勞動力素質結構性下降,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問題突出,昭通山高坡陡、耕地分布零散、住戶分散,農業從業勞動力匱乏嚴重影響農業生產進度和科技措施推廣,破解“誰來種地”“如何種地”難度大。這些都是昭通農業發展急需破解的重大課題。
明確思路 搶抓新機
成績固然可喜,但未來依舊艱巨。在2015年取得成績面前,昭通人并沒有驕傲,而是以神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繼續為昭通的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出謀劃策!昭通“十三五”農業發展規劃如下:
發展思路:昭通市將以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為總攬,以調結構轉方式促轉型為主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生態保護、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生態化、集約化、產業化為重點,以農業科技創新為支撐,以全產業鏈打造和多功能拓展為手段,以農業法治建設為保證,以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為動力,堅持用現代生態理念做好農業、用現代工業理念做大農業、用現代金融理念做強農業、用現代流通理念做活農業,實施生態立農、科技興農、品牌強農和功能拓展戰略,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努力將高原特色農業作為昭通強基固本的基礎產業、富民興市的支柱產業、三產融合的現代產業、招商引資的融資產業、“互聯網+”的新型產業和昭通融入“一帶一路”的開放產業來抓,努力增強高原特色農業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全力推進昭通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
發展定位:立足昭通資源稟賦,加快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高原特色農業,力爭把天麻、蘋果、魔芋、花椒、核桃五個產業打造成云南第一,推進山地牧業、淡水養魚、特色經作、特色雜糧、特色林產業升級創優,努力構建特色鮮明、產業集聚、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和機械化全面提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協調發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力爭把昭通建設成為云南重要的特色農產品產區、生態農業和現代農業科技推廣示范基地、農產品加工基地和農產品物流中樞。
空間布局:在遵循“布局優化、功能多元、產業轉型、發展融合”原則的基礎上,昭通將建立功能特色鮮明的“三區、三板塊、一走廊、十基地”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空間布局;三區:即南部高效特色農業產業區(包括昭陽區、魯甸縣、巧家縣)、東部特色農業產業區(包括鎮雄縣、彝良縣、威信縣)、北部生態特色農業產業區(包括大關縣、鹽津縣、永善縣、綏江縣、水富縣);三板塊:即金沙江庫區生態特色農業新興發展板塊、昭魯壩區現代農業示范帶動板塊、山區生態農業提升發展板塊;一走廊:即昭陽至水富綠色農業經濟走廊,以沿昆水高速公路的昭陽—水富段為軸線,建設具有比較優勢的區域特色農業產業聚集區、農業觀光體驗區,建設一批高原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產業園區;十大基地:以昭魯壩區蘋果、金沙江流域熱區水果為主的名特優水果生產基地;以冷涼山區野生藥材保護開發及林下種植為主的特色中藥材生產基地;以二半山和高二半山核桃、金沙江和牛欄江流域花椒、低冷濕地區野生竹保護開發及金沙江流域生態優質竹為主的優質林產品生產基地;以巧家、鎮雄、威信等縣“三江四河”流域為主的優質桑蠶生產基地;以二半山區及高寒山區馬鈴薯、苦蕎為主的綠色優質雜糧生產基地。以昭魯壩區及東部丘陵壩區為主的優質煙草生產基地;以昭魯壩區、東部丘陵壩區、金沙江流域城郊為主的優質蔬菜生產基地;以金沙江流域緩坡地及東部丘陵壩區為主的優質魔芋生產基地;以半山區糧食牲畜、山區草食牲畜、城郊規模育肥為主的特色優質畜禽生產基地;以“三大電站”庫區為主的名特優魚生產基地。
發展目標:2016年—2020年主要農產品能穩定增長,糧食總產量達250萬噸,生豬出欄753萬頭,蔬菜產量達到260萬噸,肉蛋奶總產量達到90.3萬噸,漁業總產量達到7萬噸;農業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建設高標準農田10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達259.87萬畝,有效灌溉率達46%,農機裝備總動力達到250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50%以上;特色農業產業加快發展。天麻面積達到15萬畝、蘋果面積達到45萬畝以上,特色經作面積達到200萬畝,特色雜糧面積達到50萬畝,特色經濟林面積達到900萬畝,建成15個煙葉基地單元,煙葉生產收購計劃恢復到100萬擔,生產總值13億元以上;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壯大,發展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50個,其中省級龍頭企業50個以上,規模以上涉農企業達100個,發展銷售收入達5億元的農業小巨人企業5個,銷售收入達10億元的農業小巨人企業3個,涉農企業產值達到150億元,新發展合作社2500個,在工商登記注冊家庭農場300個,培養新型農民1萬人;農業科技水平穩步提高,農作物主栽品種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生豬、家禽良種覆蓋率90%,肉牛良種覆蓋率80%、肉羊覆蓋率60%以上;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在穩定糧食總產的基礎上,糧經比調整為55:45;豬、禽、牛羊占畜牧業總產值比重調整到74:10:16;生態環境治理不斷加強,森林覆蓋率達到40%、綠化率達到60%,營造天麻菌材林60萬畝,到2020年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農產品質量安全穩步提升,制定地方農業標準40項,設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區150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面積達420萬畝,新增“三品一標”認證100個。到2020年,力爭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達到305億元、農業增加值達到190億元,年均增長率分別在6%以上;農村一二三產綜合產值實現1000億元(部門統計數測算),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200元以上,年均增長11%以上。
迎接挑戰 突破增收
農業發展的點滴進步,凝聚著昭通各級各部門的心血,也凝聚著昭通市全體群眾的汗水和智慧,無論農業發展到什么階段,都離不開政府與群眾齊心協力的配合。2016年昭通市農業工作計劃為:
工作思路:為認真落實全省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推進會、昭通市委三屆十次全會和三屆七次人代會精神,以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為總攬,以產業升級轉型為主線,以特色園區基地建設為載體,以三產融合為方向,以創新品牌、促增收、保安全為目標,突出重點,力創亮點,彰顯特點,全面推進農業工作再上新臺階。工作目標:實現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加值分別增長6%以上,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以上,糧食總產量增長2%。工作方式:轉變思維方式。堅持財政支持、項目支撐和農業招商、規范工商資本投入農業兩個手段,綜合財政增收和農業增效雙重考量,加大農業投入。構筑資源支撐,整合國土、發改、財政、水利、農業綜合開發等涉農項目,特色產業規劃在哪里,涉農項目就配套到哪里。轉變發展方式。堅持規劃引領,每個產業、園區都要有規劃,通過規劃引領發展、引領整合。加強載體建設,大力發展農業莊園和示范園區,充分發揮基地的試驗推廣和示范帶動作用。堅持“互聯網+”發展農業,做到產業發展有大數據、基地建設有物聯網、產品銷售有電子商務。工作重點:堅持穩定基礎產業。糧食安全始終是關系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中央歷來高度重視,堅持糧食安全不放松,嚴格落實糧食生產行政首長負責制,守住耕地紅線,穩定糧食生產面積,確保糧食產量穩步增長。堅持做強優勢產業。緊緊依托昭通資源優勢,把蘋果、蔬菜、山地牧業等優勢產業作為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突破口,轉方式調結構,優化布局,壯大規模,提升效益,全力構筑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新格局。堅持做精特色產業。堅持“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因地制宜,宜果則果、宜牧則牧發展以魔芋、藍莓、櫻桃等為主的特色種植業和以林下養雞、烏金豬、肉牛、冷流水養殖等為主的特色養殖業,推動各地特色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堅持做亮新興產業。依托溪落渡、向家壩、白鶴灘電站庫區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庫區漁業,重點發展名特優水產養殖。充分發揮昭通立體氣候特征明顯、藥用植物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強昭通地道中藥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建設種植示范基地,加快開發油牡丹、重樓、厚樸、白芨等中藥材人工種植,打造特色中藥材經濟產業帶。
在工作突破口上:確保糧食安全。堅持糧食安全不放松,穩定糧食種植面積,高標準、高規格創辦示范樣板,提升高產樣板創建的規模和質量,全面落實十大科技增糧措施,創建糧食作物高產示范120片120萬畝,力爭實現糧食產量230.2萬噸、比2015年增加4.5萬噸。為承辦全省春耕生產現場會、中國馬鈴薯昭通會議做好準備;全力推進昭龍生態經濟示范帶建設。加強協調對接,積極做好項目資金爭取和整合,實現昭魯快捷通道沿線以蘋果產業為主的產業無縫銜接;打造百億元蘋果產業。以高標準園區、基地建設為載體,推廣歐美技術體系短砧密植格架栽培技術,2016年發展新植果園3萬畝,改造老果園提質增效10萬畝以上,穩步擴大蘋果種植規模;建設新型物流中心,配套規模為5萬噸的氣調庫、每小時加工60噸鮮果的分檢線,統一蘋果生產技術規程和產品質量標準;全力打造昭通蘋果品牌,檢測內在品質數據,突出富硒和冰糖心兩個主要特征,定位高端消費市場;創新營銷手段,規范暢通市場渠道、電子商務和實體營銷相結合,建立集線上線下為一體的營銷模式;依托專業合作社,提高蘋果外銷比例,實現果農增收和財政增稅的雙贏,力爭2016年實現蘋果產值60億元以上、稅收1億元以上;創新山地畜牧業發展模式。促成鹽津縣政府與三江并流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扶貧開發公司,建設80個畜禽規模養殖小區,創新產業扶貧模式;引進華西希望特驅集團,采取“公司+家庭農場”代養模式,在昭陽區、大關縣建設30萬頭生豬產業化項目。在鎮雄縣發展規模種養結合探索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做強蔬菜產業。充分發揮昭通氣候優勢,加強“兩地三方”合作(兩地即臺商總會、地方政府,三方即昭通學院、昭通市農科院、地方企業如明輝麒圣蔬菜公司),重點打造昭魯壩區夏秋冷涼蔬菜和江邊河谷冬早蔬菜基地建設,帶動大面蔬菜生產和加工升級;積極探索高新農業發展。以引進建設好泰安宗發投資有限公司實施1萬畝、總投資100億元的光伏農業項目為契機,探索高新農業發展道路;扎實推進農業載體建設。充分利用昭通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大力建設園區農業、品牌農業、休閑農業、生態農業、智慧農業、開放農業“六大農業”。2016年,力爭昭通市每個縣區至少建設一個特色產業園區。
昭通從一個落后的山區,到現在的烏蒙糧倉,高原特色農業取得了傲人的成績!昭通人民將在昭通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緊緊圍繞云南省和昭通市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總攬,推介新農村建設,確保昭通現代農業的發展。為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再立新功。
昭通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同時也是昭通市整體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相信在昭通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昭通農業發展必能走上現代創新型、集約型、產業化發展的農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