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昭通魯甸縣發生里氏6.5級地震,給昭通帶來了重大損失,在無情的災難面前,昭通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各族群眾群策群力,各界人士愛撒烏蒙。至此,烏蒙人重拾信心,以堅定不移、破釜沉舟的勇氣重建美麗家園。
2014年8月3日,昭通市北京時間16時30分,魯甸縣發生里氏6.5級地震。這是云南省14年來發生的最大地震,也是滇東北40年來最大的地震,給災區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以及供排水、供電等市政設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農牧業、工礦企業部分受損。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堰塞湖等次生災害嚴重,生態環境受到了極大威脅。
災情發生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立即作出指示,要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減少人員傷亡,妥善做好群眾安置工作,同時抓緊了解災情,組織群眾避險,全力投入抗震救災,加強余震監測預報,密切防范次生災害發生。2015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魯甸“8.03”地震災區視察,他強調,災區恢復重建一定要搞好規劃,生活恢復和生產恢復一起抓,災后恢復重建和扶貧開發一起抓,重建家園步伐要加快,要把住房質量放在首位,提高抗震水平,建設抗震民居,確保災區群眾住有所居、住有所安。
災情發生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第一時間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千方百計搶救被掩埋和受傷人員,要確保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干凈水喝、有臨時住處、有病能得到及時治療,要保障救災物資、人員運輸和通訊暢通,維護災區社會秩序。同時,受習近平總書記委派,2014年8月4日一早,李克強總理代表黨中央、國務院,飛赴災區,察看災情,現場指揮抗震救災工作,并于4日下午在震中龍頭山鎮的中學操場帳篷里召開現場會上,對做好下一步抗震救災工作作出六項部署:一是抓緊黃金救援期的生命搜救;二是抓緊救治傷員,做好災區衛生防疫;三是抓緊解決好受災群眾 的飲水、吃飯和居住問題;四是抓緊搶通保通生命通道,排查地質災害隱患;五是抓緊落實對受災群眾的救助政策,做好恢復重建準備工作;六是要突出抗震救災由地方統一指揮。
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統一指揮和關懷下,在比鄰地區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幫助下,昭通全市上下各級干部群眾眾志成城、群策群力,全力以赴開展應急搶險、傷員救治、轉移安置、衛生防疫、安全維穩等救災搶險和恢復重建工作。
百日會戰 重筑新家
恢復重建工作啟動以來,昭通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災區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把恢復重建作為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緊盯節點、牢記使命,苦干實干、奮力攻堅,以最周密的組織、最細致的措施、最堅決的執行,齊心協力開展恢復重建“百日大會戰”,全力以赴確保災后恢復重建目標如期實現。截至2015年12月25日,昭通市155924戶修繕加固任務全部完成,69029戶重建民房已竣工68653戶、竣工率99.46%,入住65333戶、入住率94.65%。由昭通市組織實施的4大類1606個項目已開工790個、開工率49.19%,竣工259個、竣工率16.13%,累計完成投資113.49億元。
2015年9月14日,云南省委書記李紀恒親臨魯甸地震災區調研指導恢復重建,并作重要講話。他強調,云南省恢復重建指揮部、災區各級黨委政府和省直有關部門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殷殷囑托,扛起責任,苦干實干,大力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以最周密的組織、最嚴格的責任、最細致的措施、最堅決的執行,把《魯甸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確定的各項工作部署抓實抓細抓到位,確保魯甸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盡快取得新突破。
昭通市于9月15日迅速召開市指揮部第六次會議,傳達貫徹李紀恒書記9月14號在督促檢查魯甸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和魯甸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匯報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安排部署下一階段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時隔10天,昭通市委書記范華平來到魯甸地震災區實地檢查恢復重建進展情況。在認真聽取了情況匯報后,范華平對魯甸前一階段恢復重建工作取得的成績給予了肯定。范華平說:必須嚴格按照“2015年11月底前全面完成民房恢復重建任務,2015年12月底前完成所有災后恢復重建項目前期工作,2016年2月底以前所有災后恢復重建項目全部開工建設”三個時間節點,層層細化,根據工作內容、工作量,清清楚楚排出時間表和路線圖,按照十天一個節點的要求排到天,建立完善目標管理機制,把工作做細做實;要將災區民房恢復重建與群眾生產生活、扶貧攻堅等工作結合起來,切實解決建設中不配套、不方便等問題;要進一步完善保障措施,優化施工組織和施工環境,強化施工道路保障,加大資金預撥力度,做好氣象等服務工作,搶抓施工黃金期,在確保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建設進度;在抓恢復重建的同時,要注重對災區及縣城環境的整治力度;必須按照十天一次加強恢復重建進展信息報送,嚴格按照云南省、昭通市確定的項目內容,有序推進建設。同時,要做好群眾工作,維護災區社會穩定。要及時化解矛盾,加強對群眾的宣傳教育,將政策道理、資金投入等向群眾講清楚、講明白,鼓勵群眾積極參與恢復重建。要加強監督檢查力度,對工作不力、玩忽職守、推進遲緩、落實不及時等庸政、懶政、不作為、亂作為等行為,要依法依規依紀嚴肅處理。
之后,又及時召開市委第76次常委會議,專題傳達學習了陳豪省長的重要講話精神,要求盯死三個時間節點,快速推進各項建設工作,確保恢復重建目標如期實現。2015年9月26日、11月13日,昭通市再次召開市指揮部第七、第八次會議,對昭通恢復重建工作進行了再部署、再安排。一定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精神,不講條件、不打折扣,卯足干勁、振奮精神,齊心協力開展百日大會戰,確保恢復重建各項目標如期實現。昭通全市上下按照李紀恒書記、陳豪省長的講話要求,堅持問題導向,強化主體責任,狠抓措施落實,奮力攻堅克難,恢復重建工作總體保持了高效高速推進的良好局面。
統籌有方 克難攻堅
相關部門進一步強化恢復重建工作市級“負總責”的責任,昭通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堅持至少每半個月到災區督查調研一次,每月至少召開一次指揮部會議或現場辦公會,研究部署恢復重建工作。堅持至少每10天到災區督查一次,研究問題、推動工作。云南省指揮部現場工作組聚焦問題整改,深入開展督促指導,幫助協調解決問題、推進工作落實。昭通市指揮部組建了一個整改推進現場工作組和兩個現場監督檢查組,常駐災區開展工作,對重建進度進行常態化督查,督促各受災縣區抓好問題整改和工作落實。進一步明確了縣區的實施主體責任,建立問題清單旬報和銷號等制度,按照10天一個節點制定問題清單,每月上旬的問題必須在中旬全部解決,中旬的問題必須在下旬全部解決,昭通全市恢復重建工作整體呈現出了高位推進、多措并舉、全面落實的良好態勢。
昭通市緊盯目標、強化保障,一鼓作氣、奮力加壓,采取“白+黑”“5+2”工作模式,全力加快恢復重建進度。堅持把民房重建擺在首要位置,明確要求施工單位把施工計劃細化到天、落實到組,推進現場施工力量配置最優化、工程項目建設立體化,任務最重的龍頭山鎮迅速掀起了“萬人大會戰”的恢復重建新熱潮。以群眾搬遷入住為重點,同步推進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自建民房內部裝修、重建民房驗收和分配等工作,抓緊完善相關入住條件,做到條件成熟一戶、有序搬遷入住一戶。實行交通保通分片負責、分段包干、分點駐守的工作機制,加強重災鄉鎮、重要道路、重點時段的交通秩序管控,災區主要道路通行總體有序可控。督促指導四個受災縣區組建了項目前期工作和征地拆遷工作的專門力量,按照“交叉作業、平行推進、程序不減、時間縮短”的原則,全力加快土地征用、方案論證、審查審批、招標投標等前期工作,抓實政策研究和協調服務,推進重建項目前期工作平穩有序實施。
昭通緊緊圍繞“恢復重建結束之時即是災區脫貧之日”的目標要求,把災后恢復重建與災區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以恢復重建為契機,以受災貧困鄉、貧困村、貧困群眾為重點,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積極整合資金項目,抓好整村推進、易地扶貧、農村危房改造等項目實施。認真落實中央、云南省有關促進災區產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充分發揮災區水能、礦產、生物等資源優勢,抓好特色產業培育,穩步推進水電鋁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昭龍生態經濟產業示范帶建設,大力發展沿線高原特色農業,示范帶3個示范點建設有序實施。認真落實各項幫扶措施,加強失地農民技能培訓,千方百計解決群眾住房、就醫、子女上學、就業、提高收入以及特殊困難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基本生活保障等問題,不斷提升災區群眾生活質量。同時,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抓好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確保災后重建和經濟社會發展兩不誤、兩促進。預計全年完成生產總值711億元、增長7.5%;完成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3.1億元、增長 4%;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610億元、增長10%;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7億元、增長10.5%;完成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50元、增長8.6%;完成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10元、增長11%。
全力確保妥善安排特殊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制定了安全過冬方案,按照“2212”的標準對特殊困難群眾進行救助(2袋米共50千克、2桶油共10升、1床毛毯、2件棉衣),已發放大米1638袋、食用油1638桶、棉被819床、棉衣819件,確保受災困難群眾安全溫暖過冬。
采取鐵的措施、鐵的紀律確保責任落實,災區所有干部一律取消周末和節假日,全身心投入恢復重建;對未能按時完成任務的包保單位和包保干部,堅決從嚴從快采取降職、免職、調離等組織措施。認真落實涉災信訪舉報問題快查快辦機制,嚴查重處恢復重建工作中的違紀違規行為,以強有力的執紀問責確保工作落實到位,分別對縣鄉村干部、工作組人員及包保干部進行問責255人次,黨政紀立案43件43人,已查處34件34人;對4名未認真履職的工作人員進行了問責。切實加強恢復重建資金撥付、使用和管理,積極配合財政部云南專員辦和省財政廳做好應急資金和恢復重建資金的清理檢查工作,沒有發現違規使用恢復重建資金的現象。
舉措得當 情為民系
昭通災后重建工作中緊盯節點目標,突出了五個重點,抓實六項措施,全力以赴沖刺攻堅,努力向黨中央國務院、云南省委省政府和災區群眾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緊盯節點目標:緊盯云南省委、省政府明確的節點目標不動搖,堅定不移地落實好李紀恒書記和陳豪省長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細化措施、落實責任,動員昭通上下凝心聚力、苦干實干,加快推進恢復重建各項工作,確保按期完成目標任務。突出五個重點:一是突出抓好民房重建。進一步加強對376戶在建民房的包保力度,組成黨員干部突擊隊,按照“一戶一策”的幫建措施,及時協調解決好建設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全力加快376戶民房的建設進度,力爭2016年1月19日前完工,春節前全部搬入新居。二是突出全力確保溫暖過冬。按照“2212”標準(每戶發放2袋大米、2桶食用油、1床毛毯、2件棉衣)對災區特殊困難群眾進行救助,認真做好物資儲備、管理和發放工作,確保物資發放全覆蓋。同時,組織包保干部主動深入到群眾家中,實行1對1包保,全面掌握群眾過冬生活情況,確保每一戶受災群眾都有干部包保,都落實了溫暖過冬措施。三是突出全面加快前期工作。緊緊圍繞未完成項目前期工作的78個項目,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進一步落實各級責任,集中力量打通梗阻環節,加快推進工作進度,突出抓好征地拆遷。督促各相關縣區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特別是對征地拆遷難度較大的項目,組織力量進行集中攻堅,認真做好群眾的政策宣傳和思想引導工作,依法依規開展征地拆遷工作,確保及時提交項目建設用地。四是突出抓好項目開工建設。緊緊圍繞2016年2月底前規劃內項目全部開工建設的要求,全力落實施工條件,強化前期準備工作,確保盡早啟動建設。同時,加大質量監管。嚴格把好建筑材料檢驗關、施工質量關和工程驗收關,確保工程質量安全。
抓實六項措施:一是進一步強化責任擔當。加強市級統籌協調,督促指導各受災縣區把恢復重建作為“一把手”工程,堅持不懈地抓緊抓實抓好抓細。加強對項目落地的跟蹤服務,進一步強化包保責任落實,及時發現并解決困難問題。二是進一步加強溝通協調。進一步完善與各級各方的溝通聯系機制,建立不同層面的定期會商制度,做到及時通氣、密切配合、無縫對接,及時研究和解決工作推進中的各種問題,形成共同推進恢復重建工作的合力。三是進一步強化建設保障。倒排時間、創新舉措,統籌抓好項目建設前期的各個關鍵環節,做好場地、建材、運輸、用水、用電、施工組織和現場指揮協調,全力落實各環節保障措施,切實把項目建設延誤的時間搶回來。嚴格執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整合技術力量,加強監督檢查和技術指導,確保恢復重建工程質量和進度并重。四是進一步加強資金監管。按照陽光重建、廉潔重建要求,加強對恢復重建資金、重要物資和項目的跟蹤、監督、管理,嚴防資金跑、冒、滴、漏,確保資金安全、項目安全、干部安全。認真做好中央應急救災資金清算工作,盡量避免應急資金被清算抵扣。五是進一步做好群眾工作。繼續加強恢復重建政策宣傳講解,耐心細致地做好群眾工作,嚴格政策標準,做到一視同仁。全面加強災區正面典型宣傳報道,大力弘揚恢復重建正能量。繼續落實好各項社會穩控措施,及時消除不穩定因素和安全隱患,確保災區社會總體穩定。六是嚴格責任倒查。及時啟動責任倒查機制,實事求是查明問題原因,對工作中存在的推諉塞責、失職瀆職等現象,依法依規嚴肅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昭通的災后恢復重建工作,關系災區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民族地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關系長江上游生態環境有效修復和保護,對不斷提高災區人民生活水平,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定,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強調要按照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統籌兼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基本要求,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參照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方式,創新體制機制,統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生產設施、城鄉居民住房建設,統籌群眾生活、產業發展、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城鎮化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嚴格執行工程建設抗震標準和技術規范,力爭使災區建設水平有一個新的提升,為昭通災后重建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讓地震中受災的群眾安心、暖心、放心,攜手共創昭通災區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