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 224005)
藝術產業化視野下的蘇北農民畫應用問題研究
張 偉 (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 224005)
目前對藝術產業的關注最主要的是各具體藝術門類對產業化道路的探索。文章突破以往對農民畫的研究角度,著力從藝術學的角度研究產業化視野下蘇北農民畫在發展道路中遇到的瓶頸問題之一——應用問題,旨在說明農民畫應以“活態”的形式存在于時代之中。
藝術產業化;蘇北農民畫;應用問題
項目資助: 2014《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
農民畫產業化發展的兩個重要鏈條:一是農民畫在純藝術創作領域即原創產品的開發;另一個是農民畫衍生產品的開發。目前農民畫行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但蘇北農民畫還沒有形成產業化,以蘇北農民畫研究為切入點,與高校結合運用藝術性、時代性、民族性原則,讓民間繪畫技術轉化到可生產的民間藝術上去,是解決目前高職教學實踐技能訓練的一個手段,同時在促進民間美術的產業化發展中也具有現實意義。
理論上如李書文、尹作升的《文化產業與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闡述了需借鑒現代經濟學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體制、機制和方法,創建科學的文化資源概念。2013年的最新研究報告《中國農民畫市場調查研究報告》研究重點是從市場學、經濟學的角度對農民畫市場的現狀進行全面調研及深度分析的結果等;山東大學劉昂的論文《山東民間藝術產業開發研究》闡述了區域民間藝術產業的比較優勢,并提出了山東民間藝術產業開發的不同發展模式和戰略重點。《江蘇農民畫現狀和發展初探》主要論述財政投入、培養新人、組織機構與管理、農民畫家檔案等問題。《中國當代農民畫發展模式研究》《龍門農民畫發展對策探索》從政治、經濟、農村文化建設的角度對農民畫進行研究,涉及農民畫的當代定位及發展矛盾問題等;《中國現代漆畫與戶縣農民畫的結合探究》在論文的核心部分,通過對兩類畫種的色彩、題材、技法三個方面進行重點對比探究。
對于實踐應用方面問題的研究現狀是:實踐走在前面,理論研究相對滯后;如上海金山農民畫與日本株式會社聯合出版的農民畫漫畫集,是農民畫應用于動漫產業的成果;秀洲農民畫應用于美甲等新興產業,并與浙江雅瑩服裝有限公司合作,在服裝設計中融入農民畫元素;龍門縣農民畫通過政府引導、民間資本參與等方式,相關企業合作,共同開發出了包括農民畫禮盒、T恤等多種農民畫衍生產品,還將農民畫與“竹文化”相融合,應用于室內裝飾設計;江西城市職業學院把永豐農民畫家村作為實訓基地,使農民畫走下“畫紙”、走向“生活”;日照農民畫與傳統的刺繡工藝相結合之后,將其鮮明的區域文化特色得以延續、讓藝術融入了居家裝飾品等。這些融合了藝術性、實用性的農民畫衍生產品,實踐上走在前面,但理論研究沒有形成系統,理論一直是制約農民畫快速發展的瓶頸。
產業化不是工業化。“工業化”是指利用機械大批量生產的消費產品;而“產業化”著重藝術個性和文化創意,產品具有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農民畫是民間藝術的一種形式,可以反映一個地區文化的深層內涵和基本特征。近年來,國內很多地方的農民畫紛紛走上了產業化之路,但江蘇在這方面的研究相對于其他省份略顯不足,農民畫資源的開發應用還沒有形成一定規模,缺乏深度挖掘,還沒有形成產業化發展。它的主要表現形式和傳播途徑通常表現為:一是通過農民畫院進行農民畫創作、展覽展示、出售獲取經濟價值;二是通過參加大賽等形式,實現農民畫藝術的傳播。對于產業鏈的前端即農民畫創作及出售有一定的宣傳和規模,但對于產業鏈的后端即農民畫的后期應用研究力度不夠、整體策劃不夠,沒有形成一定的鏈接,在國外,健康良性的產業鏈中,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新產品的后期開發應用問題。
蘇北地區經濟欠發達,工業生產較弱,要發展經濟,實現文化強省,必須搞好新農村文化建設,其中農民畫的產業化發展是一條重要道路,從藝術產業化角度出發,農民畫產業的兩個重要鏈條,一是農民畫產品,另一個是后期開發應用即農民畫衍生產品,這是產業發展的重要階段;徐州邳縣、淮安博里、鹽城射陽、連云港等都是蘇北地區農民畫發展較好的地方,圍繞這些品牌,做大做強,尋求農民畫理論研究以及后期實踐應用的具體操作,打造產業鏈,同時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推動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
以往對農民畫的研究多是從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學等角度研究。文章突破以往對農民畫的研究角度,著力從藝術學的角度探究蘇北地區農民畫的藝術特色、應用原則、衍生產品開發等編寫文化教材,普及“農民畫”知識,通過比較確定蘇北地區農民畫在內容、構圖、色彩、形式、材質、內涵等藝術特點;分析蘇北農民畫應用現狀、應用前景等,提出農民畫應用原則,涉及到生活、藝術教育、廣告、裝飾、生活用品、紀念品、動漫等;應用形式有繪畫、雕刻、拼貼、刺繡等,尤其是跨界結合;創新應用方法包括直接取其形、對農民畫色彩語言的拓展應用等,形成一定的理論內容,促進農民畫產業化發展。(如下圖所示)

農民畫的產業運作采用政府+學校+農民畫院+企業共建“研發中心”,進駐學校創業園,以“研發中心”為基地,把部分企業人員引入學校形成共同研究的新模式,其中政府牽橋提供政策支持,企業提供資金和平臺,學校和畫院負責具體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彰顯資源優勢,多方參與、互利共贏:
隨著時代的發展,喧囂的城市生活使人產生了對田園牧歌式的眷戀情懷,產生了對民族民間藝術傳統的尋根與回歸,這是民間美術在當代存在的價值體現,農民畫是中國民間美術寶庫的一支奇葩,因此,如何更好地使農民畫這一獨特的民間美術品種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傳承、發展下去, 走出困惑,走向繁榮?產業化是其發展的有效途徑。
[1]潘魯生.論現代民間繪畫[J].美術研究,1990(2).
[2] 張偉.“農民畫”淵源初探[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5(4).
[3]吳彤章.中國現代民間繪畫(農民畫)研究[M].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
張偉,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民族民間藝術,裝飾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