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君 李國新 (浙江農林大學 文化學院 311300)
漢代玉蟬造型藝術淺析
李文君 李國新 (浙江農林大學 文化學院 311300)
漢代是中國玉器發展史上的又一藝術高峰時期,玉蟬屬于漢代玉器題材的一種,同時又作為喪葬玉器在漢代上層階級使用,這與蟬蟄而復出的生物習性有關,正應合了漢代希望靈魂不滅、死而復生的生死觀。這一時期的玉蟬器型規整、刀法犀利簡潔、鋒棱畢露、線條洗練、雕琢有力,為后人所推崇。是漢代器物造作閃亮的一抹,是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的一個亮點。
漢代;玉蟬;造型
漢代人相信玉能使尸體不腐,如東晉葛洪在《抱樸子》一書中云:“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由于漢代實行厚葬制度,事死如事生,所以,葬玉在漢代有了很大的發展,并且成為漢代玉雕的一大特色,與此同時,人們對葬玉極端迷信致使漢代玉器神秘化也達到巔峰。漢代玉蟬除少數做配飾玉外,基本上都是用作口含的葬玉。當時人死后口內多含玉蟬,又名“琀”之說。《漢書·楊王孫傳》認為:“口含玉石,欲化不得”。玉琀是喪葬用玉的重要一類,器形多為蟬形,存世作品較多,材質多為青玉、白玉、黃玉、墨玉等。漢代是中國古代玉蟬制作最輝煌的階段,其刀法簡潔、線條挺拔、造型生動,給人以高貴、潔凈的審美感受,是漢代玉器簡潔造型的典范。
自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在漢代思想界占據統治地位,儒家提出的“君子”思想也日益被人們所銘記。“內圣外王”,“仁、義、禮、智、信”均為儒家的“君子”標準要求。而蟬的品格與之相像,其有五德:文、清、廉、儉、信。這表明,在古人的心目中蟬的地位極高,且向來被視為純潔、清高、通靈的代名詞,同時也是一種高貴的禮器和尊貴身份的象征。蟬作為一種傳統裝飾母題早在三代的青銅器上就已出現,漢代以此作為琀,當與其特有的生長規律有關,就像蟬蛻復生,寓意古人對重生的向往和追求。據平時的經驗得知,蛹經過蛻變方可變成蟬。根據古人的說法,他們卻認為把蟬形玉琀放入死者口中,死者能夠靈魂脫變得到重生,正如蛹蛻變成蟬一樣的道理,寓意為靈魂不滅,預示著死者可以實現永生的理想境界。另外蟬出自泥土,孑然純凈,飲露而生,將其置于死者口中,有兆死者再生廉潔之意。《史記》中記載:“飲而不食,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三態變化是蟬蟲的自然生理習性,寓為生命重生,并使之成為玉雕中的常用題材之一。駱賓王《在獄詠蟬》中說:“無人信高潔。”虞世南《蟬》有“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均有相關表述,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琀玉多為蟬形,在內涵上,一是取其尊貴高潔,二是取其復活和新生之義;在形式上,則是取其與舌的形狀相似。自漢以來,皆以蟬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寄托著人死后蟄伏于地下靈魂不滅,經生死輪回,有一天能像蟬一樣破土而出、獲得重生的愿望。
漢代玉蟬簡潔的造型,干練的線條,不僅粗獷有力,刀刀畢現,更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與藝術風貌。根據考古以及文獻的分析大致可以把玉蟬總結為三種造型:第一種是最為簡單的一類,它僅略具有蟬的外形,頭部雕刻相對簡單,截面為三角形造型,有的素面,有的僅用數刀陰線刻表示,發現數量較多,如(圖1)安徽省天長縣三角圩1號漢墓出土,安徽省天長博物館藏,青玉蟬,長4.5厘米,寬2.6厘米,厚0.5厘米,扁平體,頭呈三角形,以兩道粗陰線把頭與身體分開。蟬身中部起脊,另一面平。翼微弧收束于尾尖處。
第二種為“漢八刀”型,“漢八刀”只是一種俗稱,表明其用簡單犀利的刀法勾畫出蟬的外形,雕工刻畫剛勁有力,較為多見。如(圖2)1974年江蘇省盱眙縣東陽7號墓中出土的西漢后期玉蟬,現南京博物院藏。該玉蟬長4.7厘米,以羊脂玉琢成,滑潤晶亮,蟬體扁寬,頭部雙目外凸,線刻蟬的頭、眼、身、翅、尾,尾和雙翼呈三角形,此器形態質樸,寥寥數刀,刻劃簡練,線條挺拔,干凈利落,形象逼真,九條陰刻線就把蟬的頭、眼、身、翅、尾表現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此蟬的頭部無穿孔,應為專用的含蟬。這種白玉蟬,潔白、透明、細膩、光潤,紋飾刻畫簡練,極具鮮明的漢代(俗稱“漢八刀”)風格。它是漢代玉器的一種典型的雕琢技法,也是評價漢代玉器雕琢風格的術語。是一種以簡練準確的輪廓來傳情達意的典型風格。漢代玉器的造型粗獷,僅用幾刀就雕刻完成了,故稱“漢八刀”反映在此件玉器上,造型簡潔明朗,陰刻線粗細互補,簡潔有力,形象整體大氣,富有張力。漢代玉器風格在此件玉蟬上充分體現出來,玉蟬采用質地細膩、堅硬溫潤的和闐軟玉中之上品“羊脂白玉”雕刻而成,雕刻手法多樣,運用推、琢、磨、刻等技法,刀法粗獷有力,剛勁挺拔,寥寥數刀(僅九條陰刻線)就把一個充滿動感和靈氣的蟬呈現出來。
“漢八刀”技巧難度較大,玉器的輪廓有明顯的銳利感,也表現出雄渾強健的大漢風采。這種雕琢風格名揚后世,對后期的玉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圖1

圖2

圖3
第三種是具象形,圓雕和陰刻相互融合,打造出一形象逼真的蟬形,就(如圖3)江蘇省徐州市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現藏徐州博物館的漢墓玉蟬即為此類。長4.2、寬1.8、厚0.9厘米。玉質白色溫潤。蟬刻畫逼真,雙目凸出,羽翅雕刻清晰,頭頸部有一道絞絲紋,羽翅收攏成尖狀,形體飽滿。此種具象之蟬在江蘇銅山蘇山頭西漢晚期墓葬中也有出土。此器玉質優良,琢磨精細,刻劃簡練,表現出漢代玉器特有的清新脫俗、雄渾豪放的藝術風格。
此類型比第二種類型的雕琢要細致和精細,用極細的、斷斷續續的陰刻線琢出翅膀上的蟬翼紋和腿的形狀,像這樣的玉器極為罕見。
漢代是中國玉雕史上承前啟后的黃金時期,作品線條流暢,做工精細,為我們研究漢代琢玉工藝提供了較為詳細的實物研究資料。其突出的藝術風貌:構思獨特,不拘形式,突出動感,雕刻技法嫻熟,常將多種刀法融合,形態傳神,造型新穎,雕技出神入化,氣韻生動,令人嘆為觀止。具有代表性的漢八刀器形是中國玉器史上的巔峰之作,具有極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價值,在中國玉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漢以后的玉器未見有此風格,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是以最少表現最多的典范作品。其簡潔、溫潤的造型中仿佛隱含著絲絲縷縷的性靈和生命活力,使人能夠相信其有喚醒亡者的超凡神力,引導還陽或飛升。
[1]楊絮飛,李國新著.漢畫學[M].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
[2]楊絮飛.漢畫像石造型藝術[M].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
[3]楊絮飛,李國新著.磚石札記[M].時代文藝出版社,2005.
[4]古方,李紅娟.古玉的器形與紋飾[M].文物出版社,2009.
李文君,浙江農林大學,文化學院,2014級設計學碩士研究生。
李國新,浙江農林大學,文化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