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艷飛 (東北大學藝術學院 110000)
大數據時代創新生態構建芻論
潘艷飛 (東北大學藝術學院 110000)
現代社會高速發展,人類正在經歷著從原子時代向數字時代的轉變,創新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創造力改變生活,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對創新意識的越來越重視,以及對創新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高校如何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如何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成為當務之急。本文從創造力、創造性思維、大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等問題探討高等教育中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具有現實意義。
創新;創造性思維
當今社會飛速變化、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工業和后工業文明時代的加速發展和更迭將我們帶入日新月異的變革之中,信息流通越來越快、人們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生活越來越方便。以大數據、互聯網和云計算為代表的技術創新在各行各業如沖擊波一樣震蕩、引起大規模大范圍的不斷創新。面對大數據時代,傳統的、單一的、規格化的用人標準已經不再適應日益加快的社會發展,未來將更需要具備創新能力、創造性思維及相應的知識素養的創新性人才。
計算機的普及、互聯網用戶滲透率的提升、移動終端和大數據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存環境。面對社會生活的變革,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十八大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等一系列相關政策,以應對大數據時代創新處理模式的需求。創新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更是人才的核心部分。對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學校里尤其是高校應給與足夠的重視,高校學生能夠迅速接受新思想、新觀念和新事物,他們的創新能力正值生命高峰時期,因此高校應積極鼓勵創新行為,并構建創新的生態環境以孕育滋養出創新人才。然而創新生態的構建除了國家和社會的支持,還需教育主體和學習主體這兩個要素共同作用。教育主體和學習主體都要認識到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關注創造力的開發、創造性思維的形成、構建發揮創造力的環境。
1912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熊彼特在其著作《經濟發展概論》中指出: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創新是創造出新的、以前沒有的事物,是一種創造性活動,體現著人的主觀能動性。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和事物間規律性的聯系。創新思維是多角度、多側面、多方位的看待和處理事物,創造性的、突破性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創新思維是創新能力的核心因素。創新能力即是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和心理素質。廣義上的創新能力包含兩部分,一部分是先天的、非智力的自然因素,另一部分是非自然的,即經過后天的學習和教育開發出的部分。創新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和教育進行開發培養的,并在實踐中不斷得到提高發展的。高校的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模式、教學方法影響著創新能力。
教學理念對人的培養起著導向性作用,先是培養什么人,后才是如何培養的問題,就如同出行,先選擇方向目的地再選擇出行工具,傳統教育重教授,規范的、劃一的、封閉的教育理念會抑制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學習能力,而提倡主動學習、靈活運用、實踐教育與創新教育相結合的教育理念,重視獨立思考能力、應用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要培養創造性人才需改變批量生產的教育理念,樹立個性化、互動的、開放的、以創造性學習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教育體制模式,過于注重分數和考試成績而輕視實踐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高分低能。將學生培養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增強創新教育與實踐性教育,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教學方法,不同于填鴨式的而是啟發學生思考、多互動、多討論、共同探究,才使學生有主動意識、有主動求索的過程,調動積極性、有強烈的求知欲。當創新成為融入自身文化追求,成為內省的自覺時才是“人的靈魂的教育”。
高校創新性人才的孕育滋養是與創新型生態環境分不開的,下面從教育主體和學習主體兩個維度談創造性生態環境的構建策略。
1.互動探討、教學相長
課堂上不斷深入討論、探究,獲得對具體知識理念的深入理解。學習主體注重與教師互動、提出問題,在深入探討中不僅收獲知識而且獲得思維方法,教師也應將教授知識的方法轉化為啟發思維方式。教學應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的積極性,教學的過程不是填鴨式的教什么學什么,而是一個互動的、不斷產生思維新質的、不斷深化的過程,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讓學生主動思考、探索解惑。如教師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設置疑點、討論點,讓學生從橫向、類比、逆向、聯想等多角度思維出發,對問題進行思考、分析、歸納、探索不同的問題答案。這就要求教師的職能轉型,不僅自身要專業精深、視野寬廣,而且要深入淺出地讓學生領略專業方法、思維特點,這些對教育主體提出了新的挑戰。
2.圍繞解決真實問題的學習
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之中,可以考察知識學習的深入和牢固程度。貨真價實的知識是能夠被轉化為能力的知識。通過實踐可以培養思維習慣,從問題入手、探究方法,在解決問題的行動實踐中建構知識、提高技能、培養創造能力和傾向,并在應用的經驗中,知識的目的、用途、方法才能被掌握,從而增強今后拓展知識、靈活運用知識的傾向,在活學活用中夯實基礎并拓展知識,使知識內化,建立校企、學校社區的聯系,利用社會上的資源,提升教學水平。
3.跨學科擴展知識技能
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工作呈現跨學科的特點,單一的、自蔽的專業知識不能符合社會用人需求。單一學科的課程體系雖然學生容易接受但太具體、限定性太強、思考余地太小,很多院校設有選修或輔修課程,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擴展了學生的知識技能,開闊了眼界,學生自主選擇的形式更符合個人特長和興趣,有助于知識和技能的拓展,使學生發現自己、堅定志向。
4.互聯網時代的個性化學習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院校設置了在線課程,很多平臺提供了在線學習的機會,并展現了更廣、更深、更前沿的學科內容,打破了院校的壁壘,學校不再是唯一的或重要的學習場所,新的學習方式可以自由定制,可以使用移動媒介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學習,為培養創造性人才提供了極大的支持。
綜上所述,創造性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行之有效的創造教育機制,改變傳統的單一、單向、規格化的教育弊端,取消對創造意識的制約、發揮創造力特色、整合知識結構,以多向多維多學科的創造性人才培養為目標,以專業知識為基點的不斷擴展的范疇中深化教學實踐。
李存金.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方法論[M].經濟科學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