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艷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213000)
陰影 死亡 恐懼
——蒙克作品與童年“創傷性情境”關系初探
陳維艷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213000)
愛得華·蒙克,偉大的表現藝術家,他的作品多以恐怖、悲傷、焦慮為基調,且對死亡做永不停止的思考。本文以精神分析心理學中的童年“創傷性情境”理論為支撐,通過對其童年生活遭遇的解讀和對其作品中重復出現主題思想的闡釋,探求其作品基調與其童年境遇的關系。
童年;創傷性情境;陰影;死亡
出生于19世紀的愛得華·蒙克,是西方表現主義的先驅之一。這個怪異的挪威人,確實是一個難得的藝術天才,在藝術上他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可是藝術上的成功并沒有,并未抹去他悲慘的童年記憶。
縱觀蒙克的作品,陰影、死亡、恐懼貫穿了其整個藝術創作生涯,并成為其作品的永恒主題。陰影是蒙克作品慣常的表達手法,這個陰影會移置到一個人或一群人身上,構成一個情感整體。這類作品的典型代表有:《青春期》《彌留之際》《吸血鬼》和《羅斯和阿米利亞》等。陰影給這些作品的主題增添上了緊張、壓迫、恐懼和不悅感。他在生命最后時刻創作的《上午二時十五的自畫像》中陰影依然存在,畫面中那個椅子后面的陰影則象征了死亡的到來。通過對其作品的整體分析可以看出,在蒙克作品中賦予了陰影三種象征意義:對生活、生命和不可預知未來的恐懼(如《青春期》),對生活、世界的不悅和緊張(如《羅斯和阿米利亞》)以及對死亡的痛苦感知(如《彌留之際》)。
一般而言,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內心世界較為真實的寫照,這一點在蒙克的作品中表現的尤為充分。蒙克曾這樣描述他的童年生活:“從我誕生的那一刻起,焦躁、不安和死亡這三位天使便站在了我的身邊。我玩耍的時候他們自始至終跟著我,在春天的陽光下和燦爛的夏日里一直尾隨我。當晚上我閉上眼睛,他們就站在我的旁邊,并且以死亡、地獄,和永恒的咒罵來威逼我。我常常會在晚上驚醒,朝屋子里四下張望:我是在地獄嗎?”現代兒童心理學研究認為,童年期是人格成長最快的階段,在成長速度最快的歲月里,兒童受環境的影響也最大。兒童早期的生活經歷和機遇,對于兒童將來的發展至關重要。特別是5—12歲時期的生活經歷和體驗,對人格的發展有一種定向、定型和定勢的作用。蒙克的童年生活是異常不幸的,這諸多不幸的生活經歷構成了精神分析學上所謂的兒童童年“創傷性情境”。1
蒙克出生于挪威一個收入低微的軍醫家庭,母親一直被肺結核纏身,蒙克五歲那年母親去世。精神分析學認為,母愛缺失是一個人童年生活最嚴重的“創傷性情境”。5歲正是蒙克人格開始形成發展的重要階段,而母親離開,無疑給蒙克后來人格的形成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在他14歲時,最親密的姐姐索非亞也因病死去。母親去世后,母愛對于當時的蒙克來說是一份奢侈之愛,當母愛缺席時,姐姐就理所當然地成為蒙克獲取另一種“母愛”的對象。因此,姐姐的死去給蒙克的打擊更巨大,故兩位至親的死去直接造成了其童年“創傷性情境”的形成,這一情境成為其心中永遠無法抹去的陰影,以至于在其童年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強烈且變態的思想,導致其在生活中經常產生悔恨、絕望甚至瘋狂的心理。
根據心理學分析,童年時代的創傷性情境,既可以產生出藝術天才,也可能產生出精神病患者。而蒙克既是天才藝術家,同時也是精神病患者。
童年的悲慘遭遇,成了蒙克心里永不消散的陰影,這個壓抑在心中恒久的陰影終于在其拿起畫筆的那一刻爆發,從此他對死亡和痛苦題材的表現不厭其煩。他的一生創作出大量與死亡有關的作品,從早期著名作品《病孩》,到后來的《死于病房》《死去的母親和孩子》《死寂的病房》《死去的母親》《尸臭》《女孩與死神》《拖柄彎的死神》等,一系列作品都重復著死亡主題。在《病孩》(圖1)中,母親悲傷不已,臉部痛苦而絕望地埋在雙手里,生病的孩子奄奄一息,整個房間暗淡、幽冷、壓抑。蒙克在此作品里,把母親與病孩即將陰陽相隔的痛苦情感刻畫的淋漓盡致。據考證,此畫真正要表現的是姐姐重病垂危情景,可見童年時期親人的非正常病逝對蒙克的打擊至深。
如果說5歲的蒙克面對母親的去世,還未能理解死亡和永遠失去的話,那么姐姐的病逝則讓蒙克真正明白也感受到死亡的含義。他目睹了姐姐臨死前的痛苦、掙扎和無奈,也深深體會到失去親人的悲痛。這帶給童年蒙克的不僅僅是“母親不在”的創傷性情境,更多地則是心靈上永難治愈的傷口——對死亡的恐懼,對脆弱生命的憂慮。正是這個“傷口”使他在自己的創作生涯里連續十幾年地對死亡主題進行表現,而且這些作品中都以母親和孩子的死為主要內容,母親、孩子的死亡則是追憶他幼年時的悲慘經歷。精神分析學認為:“早年生活樹立了一種基本的態度,……它成了一個人一生中自動回歸的情感態度。”2更進一步地說,這種情感態度是一種帶有強烈情感色彩并形成支配一個人成年后的情感生活、行為方式的心理定勢。而蒙克的這一心理定勢恰是在其童年生活中形成。
精神分析學家認為,由于童年創傷性經歷的影響,人格中也會有一種深刻的自卑感。這種自卑感,一般是潛藏的、含而不露的、刻骨銘心的,而表現在日常生活心理和行為上,可能是這樣一些特征:憂郁、孤僻、傲慢、焦慮。那么,在蒙克的人格中是否存在以上特征?我們可從其作品中尋找答案。蒙克的作品中不乏有對愛情題材的表現,但其所表現的愛情通常是男女之間對愛情的失望、嫉妒、怨恨,甚至相互仇視,很少有幸福感。《嫉妒》(圖2)一畫就是典型代表,畫面由兩部分構成,一面是幸福情侶的綽約身影,另一面則是嫉妒者失魂落魄的凄涼面貌,蒙克對自己嫉妒心理的描繪,拋棄了復雜的場面或情節,而是采用表現主要人物之間的心理關系——互相吸引或排斥來揭示主題思想。在其他關于愛情題材的作品(如《生命之舞》《吻》)中都表達了其當時面對愛情和婚姻的一種態度:一面是對其所謂的情敵的妒忌,一面則是其對婚姻的懼怕。之所以有此類作品的產生,和其愛情經歷不無有關。蒙克的愛情異常曲折,他曾有過幾次愛情經歷,但都十分短暫。當挪威最大的酒商P·A拉森的女兒向蒙克提出讓他們的愛情有個結果時(結婚),蒙克卻一再回避。蒙克在他的文字筆記里記錄了他對愛情和婚姻的看法:“還在小時候,我就憎恨結婚,我的多病而又神經質的家庭,使我感到自己沒有享受婚姻的權利”。

圖2《嫉妒》
又是童年的“創傷性情境”使這位藝術大師在婚姻態度上產生了恐懼、自卑、焦慮的心理,所以逃避是他唯一選擇。還是回到蒙克童年時代,蒙克的母親是一位善良美麗的女人,但疾病纏身,與蒙克父親結婚后,先后生下5個子女,但都不健康,一家人在疾病與貧困中掙扎,他們不停地搬遷??梢?,他的家庭缺少溫馨、歡樂和安寧。婚姻、家庭的概念在蒙克童年記憶里就這樣形成,即使到了已婚年齡,也無法改變他對婚姻的最初看法。由于家庭遺傳,蒙克也患有肺結核,再加上精神疾病,這就更使他對自己建立一個完整家庭的不自信。他最終沒有與拉森結婚,但是在《生命之舞》中卻將情敵昆納·海伯格畫入畫中(畫面中肥壯的綠臉男人)。在他的許多筆記和一些作品中蒙克都表露出了對海伯格的嫉妒。對愛情他渴望,可是真正面對愛情時他又害怕,他的情感世界一直就處在矛盾、焦慮和恐懼之中。
他因自身的原因(疾病和不幸的家庭)而自卑,而這種自卑也加重了他原本就有的焦慮——對生活、愛情,甚至對自己無端的焦慮?!秴群啊愤@幅作品就很好地反映出了他焦慮和壓抑的內心世界。心理學認為,焦慮是人面對壓力威脅和可能造成的心理沖突情境的一種情緒反應,主要是一種消極性的防御性的情感。美國心理學家艾里克森認為,焦慮是由于兒童在社會中心理發展受到挫折和失敗的結果。聯系蒙克的童年生活經歷,我們發現,其作品中的焦慮大部分源自于其童年“創傷性情境”,即缺乏父母的關愛和長期被疾病纏身。他說:“我的一生是在深不見底的懸崖邊行走,從一塊石頭跳到另一塊石頭……從我開始記事時,我就受到這種深刻焦慮感的折磨,我一直設法用我的藝術來表現這種感覺”。焦慮不僅是他一生的痛苦,也成為他必要的創作動力。作品《焦慮》《愛》《死去的母親和孩子》都表現了其對生活、愛情、人生、死亡的不同程度的焦慮。
結語:蒙克的藝術是回憶和想象的聯合,回憶更多地則是對童年悲慘生活的難以釋懷。蒙克曾說:“我的藝術實際上是一種自愿的坦白,也是我和我的生活關系的自我剖白……?!钡拇_,在其作品中,他奉獻了自己的一切,他的靈魂、悲傷、心血、他極少有的歡樂、他對死亡的始終關注態度,如他所說:“我總是與死亡生活在一起——我的母親、姐姐、我的祖父、我的父親,他們都相繼離開了我,打開我記憶的閘門……?!泵煽说囊簧仁撬囆g的一生,又好似是被他童年凄慘生活經歷所驅使的一生,他始終沒有走出童年“創傷性情境”對其造成的影響,因而只能在回憶童年、重復童年中宣泄,直至生命結束。偉大的藝術作品不能全是痛苦的,但對于蒙克而言,痛苦的童年境遇在某種程度上成就了他的偉大藝術成就。
注釋:
1.“創傷性情境”是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所使用的一個術語, 弗洛依德在分析兒童與母親的關系時寫到:“由于兒童缺乏理解力,母親不在這個情境對他來說并不危險的情勢,而只是創傷性的情勢,說得準確些,當兒童感到一種應該由母親給以滿足的需要時,母親不在這種情境將成為具有創傷性”。但藝術心理學家使用的“創傷性情境”這一術語,是用來分析藝術家童年生活中的特殊境遇,并不僅局限于母愛的缺失。
2.詹姆斯·盧格.《人生發展心理學》. 學林出版社,1996:489.
[1]徐揮 著.《藝術家的人格心理學分析》.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阿恩·愛格尤母(挪威),宋紅梅 譯.《蒙克》.湖南美術出版社,1989.
[3]阿恩·海姆,丁寧 譯.《藝術走向心理學》.黃河文藝出版社,1990.
陳維艷,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師 ,研究方向:廣告策劃與會展設計,先后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美術學系,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文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