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丹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100048)
中西合璧
——萃錦園西洋門設計的思考
張 丹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100048)
萃錦園,即恭王府花園。始建于清朝乾隆四十年間,據考證是在明代舊園的基礎上重建而成。中國早在明代就出現了洋式建筑,到乾隆年前,隨著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西洋的建筑風格對中國的建筑形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被譽為恭王府三絕之一的西洋門,是目前國內現存最大的漢白玉整雕門,其整體采用西洋建筑形式,而細部設計則運用本土化語言,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產物,其設計手法對于當前設計和建筑領域也帶來一定的啟發。
萃錦園、西洋門、中西文化、融合
明清時期,伴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強,中國在各個方面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沖擊和影響。其中最為典型的則是建筑和園林受到西洋風格的影響。一種建筑風格在新的環境下進行重新塑造時,必定會受到當前環境的影響,通過對其建筑要素的重新分析和整理,以添加、刪除、替換、重塑等方式,對其文化內涵進行闡釋,因此西洋建筑的出現和西方建筑要素的本土化,都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產物。萃錦園的西洋門作為點景建筑的代表,比較完整的保存下來,通過對其設計手法的深入分析,理解中西合璧的設計方式,并對當前建筑設計也帶來一定啟發。
門,作為中國建筑組群中的單體建筑,自古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從北京城看,大到城門(東直門,朝陽門),小到普通住宅都是如此。例如故宮之中有天安門、端門、午門,它們都有著自己所行使的專門職能;作為單體建筑,中國建筑中的門往往起到劃分和裝飾空間、點綴園林的作用。而在西洋建筑中,注重表現主體,很少見作為單體建筑而出現的門。萃錦園中的西洋門,吸收采納了西洋建筑的設計手法,而在細部設計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新的形式,出現在中國建筑之中,不僅起到了空間分割的作用,同時作為園林中的點景,成為了園林的畫龍點睛之筆,可謂中西合璧的藝術結晶。
乾隆年間,中西雙方展開了大規模的平等的文化交流,涉及哲學、宗教、自然科學、建筑和文學藝術等諸多領域。在建筑領域,隨著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一些西方建筑在中國也流行起來,尤以教堂建筑為主,如圣安多尼堂、望德堂等多個大教堂在中國各地建起,甚至還有有一些教會學校。(圖1)受西方建筑形式的影響,西洋建筑作為一種獨特的建筑形式出現在皇家園林之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圓明園中的分園長春園,此園建造了很多歐式建筑,比如巴洛克式建筑及哥特式建筑(圖2),西方建筑技法及風格也影響至今。由此可見,萃錦園西洋門的設計者,也試圖通過西方建筑形式語言的設計手法將一種特殊的建筑形式引入園林的營造之中,使其成為園林之中的點睛之筆,賦予其園林獨特的魅力。
萃錦園西洋門(圖3)位于恭王府的中軸線上,是王府花園的入口園門,前承恭王府府邸建筑后罩樓,后啟王府花園。據史料記載,這座西洋門在道光末年恭親王入住之前就已經存在,其形制仿造圓明園中的大法海門所建,雖然不能確定具體的建造時間和建造者,但與作為前園主的和珅有一定的淵源關系。作為恭王府花園三絕之一的西洋門,它通體采用漢白玉雕刻而成,是國內最大的拱券漢白玉整雕門。西洋門兩側墻體對稱雕刻花窗造型與假山銜接,轉花紋圖樣和花窗采用舒展流暢的西洋風格,基座采用須彌座,中部柱式也多見于中國傳統建筑中,雕刻極盡中國古雕琢之精美,頗具西洋味道又不乏中國本色。門額正面石刻上題有“靜含太古”,內額上則題有“秀挹恒春”,意指在喧鬧之中取太古幽境。
西洋門,作為中國所特有的一種單體建筑的門,不論是在古代社會的審美和功能方面還是在當今社會文物保護方面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包含了設計師對西洋建筑的理解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剖析,將帶有異國情調的西洋門融入到中國的園林建設之中,運用獨特的設計手法,使之在新環境下被重新闡釋和演繹。因此,新環境下的西洋門與本土文化的融合,也就具有了新的功能和特色。筆者主要從功能形式、設計尺度、設計元素、東方文化四個方面進行深入挖掘,從而分析出萃錦園西洋門的設計特色。
1.功能形式本土化
《辭源》有云“門——宮室墻垣所設,可以開合,通出入處地”,可見,門最初的功能則是穿行。而隨著我國幾千年來社會的發展,社會關系的復雜化,建筑空間也在不斷的發展和復雜化,門不再僅僅具有單一的通行功能。中國傳統建筑空間常常由多個院落組合而成,為區分各個空間形成了具有劃分功能空間的院門,這些院門起著界定和連接空間的作用。
西方建筑園林之中注重表現主體,很少見有作為單體建筑出現的門,即使存在,也只是在整個建筑入口之處簡單的立柱和金屬大門(圖4)。西方建筑園林空間常常通過臺階的高差、植物所形成的綠籬和噴泉雕塑等進行劃分和界定。(圖5)西方的門多數為用于紀念的功能,其雕塑的性質遠超過了其作為門本身具有的意義,例如西方的凱旋門、勃蘭登堡大門(圖6)等。
萃錦園的西洋門坐落于中國皇家園林恭王府花園之中,雖然采用西方建筑形式,但由于受到所處環境的因素,必然受到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影響,因此在功能形式上延續了中國傳統建筑中與垂花門牌樓相似的功能。萃錦園西洋門不具有西方建筑之中作為主體雕塑和視覺中心的功能,而具有了實用功能,是空間的出入口。西洋門即能夠作為萃錦園獨特的建筑小品,同時也劃分了恭王府建筑主體部分與花園部分,承前啟后,起到了連接兩個不同空間類型的作用。
2.設計尺度本土化
比例和尺度作為建筑設計要素中的核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建筑設計中,和諧的比例和尺度關系能夠起到協調建筑與環境、建筑與建筑之間關系的作用。在中國傳統建筑中,不同功能和等級的門有著不同的尺度,萃錦園西洋門(圖7)是恭王府花園的入口園門,其形制和尺度沒有延續西方建筑中門的比例關系,而是采用中國傳統建筑院落中門的尺度,整體門寬約4米,高約5.2米;作為萃錦園園門,與周圍墻體相連,既不顯個性突兀,也能夠劃分后罩樓建筑與花園的空間關系,設計者運用了中國傳統院落建筑設計的尺度規范,使得西洋門能夠充分融入到中國皇家園林環境之中,不論是作為園林的一部分還是作為獨立建筑觀賞,都是恭王府的點睛之筆。
3.中西合璧的設計元素
萃錦園西洋門由于受到所處環境因素,在整體上雖沿用了西洋建筑形式,但在細部設計之中添加了中國傳統設計元素,因此將其放置于中國園林之中才會不顯突兀,整體和諧流暢。
在西方雕塑中其裝飾紋樣多為宗教深化紋樣、動植物人像紋樣和戰爭題材紋樣。動植物紋樣多為莨葉紋、旋渦紋、垂花紋、轉花紋、扇貝紋以及神秘的生物圖案。萃錦園西洋門雕花紋樣沿用了西方雕塑的紋樣,牌匾兩側和墻體花窗大量使用的西洋花穗浮雕、貝殼狀裝飾,柱頭雕有垂花紋樣(圖8)。這些細部設計都充滿了西洋建筑風格。
而在西洋門基座部分,則運用了中國傳統建筑中的須彌座(圖9)。須彌座,又名“金剛座”“須彌壇”,是由佛座演變來的,中國古代建筑從原始的穴居發展到地面上的簡易房屋后,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由于生存的需要,為了防止潮濕及自然災害為了加強房屋的堅固性,往往把建筑物造在高地和土坡上,如果找不到自然高地和土坡那么就用人工堆筑一個臺子。就這樣世代相傳形成了有普通臺明基坐和須彌座。西洋門與周圍墻體和假山相連,墻體之上雕刻有花窗造型,吸收了中國古典園林窗與墻的融合。使其更具有中國古典園林的韻味。
4.東方文化的融入
在中國古典園林建筑之中,牌匾楹聯是其點睛之筆,園林常常以牌匾楹聯創造意境,是一個園林匠心和文心的體現,能夠讓觀者在園林之中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萃錦園西洋門門額正面石刻上題有“靜含太古”,內額上則題有“秀挹恒春”。“靜含太古”取唐庚《醉眠》“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意為山谷靜得仿佛沒有人煙的遠古,每一天都漫長得如同一年光陰。園主人以此門額題字希望進入園子能夠感受到太古之幽靜,希望能在鬧市之中尋到一片靜謐之地,慢慢感受時光流逝,是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這也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道家思想,道家崇尚自然,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一個國家的建筑形式,并不排斥吸收國外優秀的建筑表達,但真正應該值得我們考慮的是如何借鑒和表達,才能使得這種借鑒形成一種更具吸引力同時又能夠與本土建筑相融合的表達形式。恭王府西洋門的設計表達,提供了幾點值得我們借鑒的方式方法。首先在比例和尺度的控制上,我們要充分考慮到本土建筑和環境的空間關系,使得這種借鑒能夠以更舒適的尺度與本土建筑達到融合,而不是簡單的將其照搬。其次,在進行建筑設計的同時,設計師需要考慮中國傳統設計思路,例如設計中考慮到當地自然環境,注重建筑與自然環境的融合,注重序列感的表達,而西方則注重形式感、儀式感和場所感的表達。再者,恭王府西洋門將中國傳統設計元素和文化以符號的形式融入到西方建筑形式之中,這種設計手法也是值得我們當代設計師和建筑師學習和借鑒的。
當今世界,人們更多的談到了融合和跨界,藝術形式的多樣性也使得設計和建筑領域的表達形式更為復雜化。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溝通,加速了形式的多樣化。不論是將一種形式盡極致的表達,還是將不同形式進行融合,都需要的是多方面的考量和思考。因此,我們所需要了解的不僅僅是當前的流行趨勢,更應該從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能夠為我們設計所用的精髓,使得中國的設計不僅僅是照搬國外亦或是照搬傳統,而是達到從古到今、從中到外的融合。
[1]耿威. 清代的西洋門[J]. 建筑學報,2010,S2:117-119.
[2]黃燦. 萃錦園造園藝術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2.
[3]李佳穎. 園墻在傳統私家園林中的空間營造手法和文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
[4]耿威,王其亨. 樣式雷圖檔中的恭王府花園[J]. 中國園林,2010,09:64-67.
[5]劉庭風. 北方園林之私家花園 恭王府花園[J]. 園林,2004,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