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斌 (山東省臨沂市群眾藝術館 276000)
《沂蒙紅崖》新媒體情景嵌入的審美意境
吉 斌 (山東省臨沂市群眾藝術館 276000)
新時期,為弘揚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的沂蒙精神,以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輸送勵人奮進的精神力量,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奏鳴嶄新的陽光樂章。山東省臨沂市政府邀請全國和全軍深具實力的詞曲作家,四赴沂蒙擁抱紅色沃土,和本地具有代表性的音樂工作者一道采風創作,讓抗日英雄浩氣長存,讓中華兒女血性永駐,讓歷史悲劇不再重演,軍民團結共譜抗日交響、魚水情深同鑄沂蒙紅崖,唱崖美、歌崖壯、贊崖紅,真實再現淵子崖村浴血抗日的忠勇壯烈,真摯謳歌愛黨愛軍、奉獻犧牲的沂蒙父老。
《沂蒙紅崖》;新媒體情節嵌入;審美意境
(一)淵子崖村·紅色文化的歷史回顧
沂蒙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由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這里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之一,因此被譽為“兩戰圣地、紅色沂蒙”。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兒女,為后人樹立了一座不朽的歷史豐碑。
有用乳汁救活傷員的“沂蒙紅嫂”—明德英;有為了中國革命奉獻了無私無畏之愛的“沂蒙母親”—王換于、祖秀蓮;有擁軍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
1941年初冬發生在沂蒙大地的淵子崖保衛戰,是中國抗日史上農民自發組織的規模最大、最為悲壯、最具民族不屈精神的鄉村自衛戰。淵子崖上與日軍浴血奮戰而犧牲的147名淵子崖村村民,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抗日史篇。他們的抗戰事跡被寫入了共和國的軍史,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內。
74年間,這147名犧牲的淵子崖村村民,是中國唯一一個刻在抗日革命烈士碑上卻不是烈士的英雄群體。也正因為如此,“淵子崖村”被譽為中華“抗日第一村”“抗日楷模村”。2015年8月,淵子崖村抗日英烈被國家民政部公布為第二批著名抗日英雄群體。
(二)《沂蒙紅崖》的作品內容簡介
《尚書·夏書·五子之歌》中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1。民心與民氣永遠是捍衛國家尊嚴巍然屹立的偉大長城。《沂蒙紅崖》整部情景組歌采取由“點”及“線”,繼而到“面”的演繹方式,唯美抒情地切入,卻又新、親、深,接地氣地謳歌了小村莊所承載的民族精神。
在歌詞與音樂語言方面:追求質樸準確地描摹沂蒙地區的自然與人文特點,以具有聽覺標識意義的《沂蒙山小調》《誰不說俺家鄉好》等,作為貫穿組歌的主題元素,震撼再現驚天地泣鬼神的歷史篇章。
在內容結構方面:整部組歌始終追求思想性、文學性、藝術性、歷史性、時代性的統一,彰顯了高起點、可持續、經典化的品質追求。采用“康塔塔”式的聲樂套曲結構形式,輔以情景還原等手段,由序曲《沂蒙搖籃曲·淵子娃》、第一樂章《崖上人家》、第二樂章《氣壯山河》、第三樂章《沂蒙紅崖》三個主體章節、尾聲《紅色中國夢》五部分,共16首曲目構成。囊括了混聲合唱、領唱合唱、小合唱、獨唱及講述串聯等多種形式。既有童聲合唱的搖籃曲,又有混聲合唱的田園牧歌,更有穿插其間的、具有鮮明歌劇氣質的宣敘調和詠嘆調。
多樣性的音樂風格,或磅礴恢弘,或細膩溫婉,色彩絢爛的交響性管弦樂語言,繼承中求創新,充分照顧各個受眾層面的欣賞需求,在為沂蒙留下新的符號化聽覺作品的同時,也給當代中國提供了愛國主義歌曲新的審美向度。
總之,紅色沂蒙愛國主義情景組歌《沂蒙紅崖》,是當代中國抗戰題材原創音樂的史詩宏作,是推動“紅色沂蒙”建設,弘揚沂蒙精神的里程碑作品。
(一)還原歷史的壯烈場面
1941年12月20日凌晨,到沂蒙山區進行“鐵壁合圍”八路軍的1000多名日軍, 經過莒南縣淵子崖村北,準備返回新浦駐點。淵子崖村附近的小梁家駐點的漢奸謊稱淵子崖村駐有八路軍,引領日軍奔襲淵子崖。鬼子兵先是用密集的炮彈轟炸圍墻和村莊。圍墻被攻破后,村民們用大鍘刀、鐵锨、菜刀、鋤頭同敵人展開了慘烈的巷戰、肉搏戰。戰斗從早晨一直持續到天黑……
這場戰斗共殲滅日本鬼子112名。有147名淵子崖村村民及趕來增援的板泉區區長馮干三、區委書記劉新一和40多名八路軍戰士、縣區中隊戰士全部壯烈犧牲……
情景組歌《沂蒙紅崖》的開場,巧妙地運用了新媒體技術,以場景式的畫面切入還原了1947年淵子崖保衛戰的悲壯場面,鐵索橋的記憶,多媒體互動式的背景與舞臺上演員大刀闊斧的舞蹈動作相結合,巧妙地再現當時淵子崖村民在雨中與敵人殊死搏斗的情境,渲染了戰爭年代人們向往和平、殊死搏斗、勇于同敵人抗戰到底的民族氣概和濃厚的革命氣氛,同時臺上演員的表演,多媒體技術的還原互動式技術運用,也將臺下的觀眾帶入了當時的場面,有利于觀演關系的良性互動。
(二)銘記歷史的心靈震撼與共鳴
歷史的記憶總是讓人蕩氣回腸,站在今天幸福的國度回望歷史,總有一絲絲感動,不禁使人潸然淚下……
誰不向往和平?誰不希望過著上山采藥,下地干活,男女老少其樂融融的崖上日子呢?可是戰爭的年代這一切猶如夢幻一般,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里,沂蒙淵子崖山上的淵子娃們,早當家。
花喜鵲,叫喳喳,喳喳叫醒淵子娃。
想要人參自己挖,勤快爹娘早上崖。
采一把,崖上花,娃給娘戴在耳鬢下。
泡一壺,崖上茶,香香香醉滿天霞。
由序曲《沂蒙搖籃曲·淵子娃》與“神仙崖、君子崖、閨娘美、識字班”構成的第一樂章“崖上人家”以及“淵子劫、保衛家鄉、百姓大英雄、忠門烈、貞女殤”五部分構成的“寧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活不愧祖宗,死也為鬼雄!”的第二樂章“氣壯山河”新媒體技術的畫面切入激起了人們銘記歷史,不忘悲痛的心靈震撼與共鳴。
(三)富有教育意義的人文關懷
中國文化“以人為本”,《周易》賁卦的彖辭里面講:“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由“忠魂祭、再生爹娘、紅崖頌、信仰永恒、全民皆兵”五部分構成的第三樂章:沂蒙紅崖和尾聲“紅色中國夢”回顧歷史、緬懷先烈、共同譜寫了沂蒙歷史的新篇章。新媒體技術的融入,在給人以情感震撼和心靈共鳴的同時由賦予了教育意義的人文關懷。
重上巍巍井崗,熱血永遠滾燙;
又回延安窯洞,力量永遠浩蕩;
擁抱大愛沂蒙,情義永遠擔當;
再走清風柏坡,人間正道永遠是滄桑。
從1941到2015,中國抗戰史上農民村自衛戰規模最大、最壯烈、最能展現中華民族寧死不屈精神的淵子崖保衛戰雖已過去了74個春秋,可是沂蒙人的心底和共和國的記憶里,從來沒有忘記用鮮血染紅沂蒙的先烈們,是他們,讓歷史告訴今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群眾,不僅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更是捍衛中華民族尊嚴的錚錚脊梁。我們祭祀忠魂,不僅是為了告慰先烈的九天之靈,更是為了當有朝一日神圣的祖國再次對決強敵,有血性有氣節的沂蒙兒女,還會全民皆兵、保家衛國,還會前赴后繼、赴湯蹈火。
(一)觀演視角——虛實相生·情景交融
如上圖1所示:互動新媒體技術在舞臺中的運用,能夠形成上表中的觀演關系。臺上演員人屏共舞、人屏共唱,臺下演員觀看視角呈現至少三種的觀演視角,正中觀演視角,左側方觀演視角,右側方觀演視角。同時,前排、中排、后排的位置也將影響到觀演視角以及觀演感受。新媒體技術在舞臺中的運用實際上拉近了演員與演員之間,演員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虛景與實演之間,現場情景與演員內心之間,觀眾觀演與演員表演之間,都是一種情景交融之境。
(二)觀演互動——和諧統一·情景再現
如上圖2所示:在新媒體技術場景烘托下,觀眾與演員之間的觀演關系分為三種關系,演員與演員之間的互動、觀眾與演員之間的互動、觀眾與觀眾之間的互動;同時在此種互動關系下,又形成了兩股雙向、與兩股單向影響的力量,兩股雙向影響是:演員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觀眾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兩股單項影響是:演員的表演對觀眾的欣賞形成的單向影響,觀眾觀演的反應對演員臺上發揮形成的單向影響。
在上述的影響之下,新媒體技術的還原歷史情景,使得觀演關系變得融洽而不拘謹,從而形成在人屏共舞、共唱基礎之上的觀演關系良性循環,和諧統一。
(三)觀演感悟——渲染氣氛·情景共鳴
通過新媒體技術的使用,在觀演前的觀演視角與觀演中的觀演互動兩個階段中所發揮的作用,以及達到的效果,以及觀演后的調查,可得出上圖3。在觀演前和觀演中環節,觀眾只是通過新媒體技術與舞臺演員表演,透過視角觀看表演,被演員的表演和新媒體技術的情景切換,帶入情景之中,產生的共鳴會隨著情景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在觀演后,觀眾通過之前情景的帶入和大腦皮層的記憶,可以將整部情景組歌進行情節串聯,從而產生觀后的共鳴與反饋,這種共鳴與反饋不僅是情景組歌想要表現和達到的效果,更是現在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情景還原與再現的所有舞蹈、舞劇想要達到的一種引發觀眾共鳴的效果。
在此種情況下,新媒體技術所起到的是渲染氣氛,達到觀演感悟的情景共鳴效果。
總之,整部情景組歌《沂蒙紅崖》的亮點,就在于通過新媒體技術還原戰爭歷史場面,在整個演出過程中與演員形成的人屏共舞、共歌;與觀眾形成的人屏共享的效果,滲透出了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審美意境,以最終達成了演員、觀眾、屏幕共享的和諧統一。
注釋:
1.引自:《尚書·夏書》五子之歌.
2.引自:通行本《周易·賁卦》彖傳.
吉斌,山東省臨沂市文化館館員,長期從事舞臺新媒體技術工作,現為山東省臨沂市美術館館員,主要研究領域:新媒體舞臺裝置藝術及美術館管理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