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津(云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昆明 650550)
?
“逆城市化”的局限性及其性質界定
■ 劉津(云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昆明650550)
內容摘要:本文研究了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提出與發展,并從定義上、實踐上和適用性上分析了“逆城市化”的局限性,認為“逆城市化”是不太符合長期的實際。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逆城市化”本質上是城市化的命題,并從定義和實踐兩個方面對其進行了論證說明。認為我國實際上并不存在所謂的“逆城市化”現象,人口和要素向郊區、遠郊或者向農村轉移是城市自身原因、政府原因和經濟發展原因等各方面綜合的結果,從總體上來看仍然是城市化現象,并在此基礎上利用經濟輻射區對城市進行了重新的定義。
關鍵詞:逆城市化城市化城鄉一體化
(一)城市化的提出和發展
所謂的城市化,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人口、資源和各種生產要素不斷的向城市集聚的過程,它包括城市的人口規模、產業結構和空間范圍的擴張,也可以是某一個區域自身擁有某種優勢資源而不斷的發展壯大的過程。在產業革命之后,城市化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產業革命是機器化大生產代替手工工廠,是資本主義實現工業化的一個過程。城市是產業革命的主要爆發地,由于工業化對生產要素的強大吸引力,出現了城市周圍的生產要素迅速的向城市集聚的現象。
城市化現象的出現,加速了歐洲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但是,城市化使得社會目光過于集中在城市,而忽視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這一時期也是城鄉迅速分化并且不斷走向對立的時期。城市化雖然有利于現代文明,但是也帶來了環境污染、交通擁堵、人口過多等城市病現象。
(二)“逆城市化”的提出和發展
“逆城市化”現象大致出現于“二戰”后,西方部分國家大城市人口出現了減少的現象,大城市的人口和其他生產要素不斷的向城市郊區、中小城市、鄉村轉移?!澳娉鞘谢钡母拍钍紫扔擅绹乩韺W家波恩在1976年提出,它是用來說明西方國家在城市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大城市的發展逐漸放緩,人口和其他生產要素不斷的向中小城市、鄉村集聚。1979年,美國城市地理學家諾瑟姆提出了著名的“S”曲線理論,該理論將城市化進程分為三個階段,即起步階段(城市化率低于30%)、加速階段(城市化高于30%,但低于70%)、穩定發展階段(城市化率高于70%),諾瑟姆的“S”曲線理論進一步說明了,在城市化發展的后期必然會出現“逆城市化”,“逆城市化”被認為是城市化發展的必然階段,受到了廣泛的研究。
我國大致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引入“逆城市化”,并在這時期開始對“逆城市化”進行了研究。直到2003年左右,我國出現了規模較大的所謂的“逆城市化”現象,“逆城市化”在我國引起了更加廣泛的研究。我國的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我國的“逆城市化”現象是和西方類似的,應該利用這一契機實現我國的城鄉一體化發展。但也有研究人員反對這一觀點,認為我國當前的這一情況是“偽逆城市化”、是“郊區城市化”,認為我國出現的這些現象不同于西方,要區別對待,更不能照搬西方的經驗。
通過對“逆城市化”的研究分析,本文認為“逆城市化”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局限性:第一,從定義上來看,“逆城市化”是用來描述人口和其他生產要素從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鄉村轉移的,但是從整體上來看,它仍然是生產要素的一個集聚過程,是生產要素在區域內的一個重新分配的過程,這種要素的重新分配一方面有利于城市等增長中心在區域內的相互聯系,使城市呈帶狀、呈網狀發展,另一方面有利于發揮城市的經濟輻射作用。第二,從實踐方面來看,“逆城市化”雖然減小了大城市的規模,但是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小城市的數量,擴大了中小城市的規模,同時,一部分生產要素流向農村,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強了城鄉之間的交流,縮小了城鄉之間的差距。第三,西方國家的“逆城市化”和我國的“逆城市化”有一定的差異性,“逆城市化”不具有普遍的適用性?!澳娉鞘谢笔俏鞣綄W者在總結西方城市化發展的經驗時提出的,在西方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適用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西方國家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現象,但是,在說明中國的城市化過程卻出現了一定的問題,比如我國是在城市化水平并不高,經濟發展水平也不高的情況下出現了所謂的“逆城市化”,這兩點與西方國家出現“逆城市化”具有很大的區別,出現這一問題一定程度是因為“逆城市化”只是一種經驗性的總結,是西方學者針對當時的現象提出來的。
至此,本文對“逆城市化”提出自己的定義: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發展的一個過程,它是城市在發展過程因為自身內外制約因素(例如,城市病、資本逐利、政府行為等),使得城市內部各種要素、資源、產業結構及分布、空間規模等在區域內的重新分配、優化的過程。
(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逆城市化”本質上是城市化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逆城市化”時已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并且城市化達到了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城市化基本上步入穩步發展階段,對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逆城市化”本質上是城市化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說明:一方面是“逆城市化”發生的原因,另一方面是“逆城市化”的結果。
“逆城市化”發生的原因。通過研究“逆城市化”的相關理論和事實可以發現,“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是“城市病”的出現,“城市化病”是城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例如環境污染、失業、交通擁堵等,這些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粗放型的經濟增長,片面的追求經濟增長的速度而忽視了經濟增長的質量?!俺鞘胁 钡某霈F使得居民在城市居住生活的隱性成本增加,也使得企業在城市集聚的成本增加,因此,“城市病”的出現是人口和生產要素逃離城市的推力。
第二是中小城市和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得到改善。農村和中小城市的基礎設施改善是“逆城市化”出現的拉力,基礎設施的改善一方面使得人口和生產要素在農村和中小城市享受到的資源和便利程度基本上沒有差異,這對于追求生活品質的人口來說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基礎設施的改善有利于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提高企業的交易效率。
第三是政府的經濟政策的改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從產業革命開始起,就主要將注意力放在了城市,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有所忽視,在“二戰”后城鄉關系的矛盾逐漸突出,并且受到了政府的重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開始轉變經濟發展的觀念和方向,開始重視農村經濟的發展。例如“二戰”后的英國,當時英國的城鄉矛盾已經逐漸凸顯出來,英國政府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通過加大對農業的科技和農村人力資本開發的投入來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
“逆城市化”的結果。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逆城市化”運動,基本上實現了城鄉一體化,城鄉一體化是城市化發展的高級階段,城鄉一體化的實現有賴于城鄉經濟之間的協調和互動,“逆城市化”正好做到了這一點。雖然“逆城市化”發生時,城鄉經濟是不協調的,但是通過“逆城市化”,資源要素根據比較利益的原則向農村和中小城市流動,這個過程是資源在區域空間內重新配置的過程。資源要素向農村和中下城市轉移,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產要素,對于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因此可以看到,所謂的“逆城市化”只是人口和其他資源要素在區域空間內的重新分配,但是它仍然是聚集于一個空間范圍,并且使得資源在空間配置上更加優化,更加有利于總體經濟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雖然大城市的人口規模在減少,但是總體上城市人口的規模并沒有減少,城市化率仍然是在上升。事實上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現在城鄉之間的區別是很模糊的,農村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基本沒有實質性的差距。因此,總的來說,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逆城市化”本質上是城市化,是一種更高水平的城市化。
(二)我國的“逆城市化”本質上是城市化
我國“逆城市化”的本質是城市化,但是由于我國仍處于城市化中期階段,工業化和現代化還沒有實現,因此我國的“逆城市化”仍然是一般意義上的城市化,我國的這種“逆城市化”要比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更加復雜,但從總體來看,我國的“逆城市化”有利于緩解大城市的壓力、調整區域內的產業結構和勞動力的供求結構,同時也對政策制度的調整提供了現實的依據。這種資源的區域內的重新調整,也有利于其他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
我國“逆城市化”的原因。我國在2003年左右也出現了人口離開大城市向農村和其他小城鎮轉移的現象,但是其實質卻與發達資本主義不同。我國的人口離開城市是因為無法在城市發展下去,只有被迫離開,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逆城市化”是人口的一種自愿行為。我國“逆城市化”的根本原因是城鄉二元分割,在這一制度下農民和市民身份的差別帶來的是工資、福利、社會保障和各種社會權利的不平等,導致從農村流向城市的人口無法真正的融入城市社會,而長期處于城市的邊緣,最后只有被迫離開城市,另謀出路。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城市的生活成本過高,大部分農民工和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都選擇離開大城市,去中小城市就業或者創業。但是,從城市發展的角度來看,城市需要這些勞動力,尤其是在我國面臨人口紅利消失的狀況下,勞動力的流失更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我國“逆城市化”的結果。我國“逆城市化”的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政府政策方面,政府在逐漸的放松對人口流動的戶籍管制,并且也在不斷的完善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在城鎮化水平方面,雖然出現了所謂的“逆城市化”現象,但是我國城鎮化水平仍然在上升,大中小城市、小城鎮的數量也在增加,并且大城市的人口也是在增加;在經濟發展水平方面,城市化仍然在我國經濟增長的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仍然是經濟增長的中心,但是此時的農村經濟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我國“三農”正向著現代化發展。
綜上分析,本文認為有必要對城市進行重新定義,原有對城市的定義在描述現實時已經體現出來它的局限性,“逆城市化”的提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此本文認為,城市是一個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中包括了:經濟系統、社會系統、文化系統、政治系統、生態環境系統,這些系統相互聯系,構成一個整體。在城市的經濟系統中,不僅包含有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它也是包含有第一產業的,因此,城市它本身是一個區域,它不局限于一個點,它還包含了它的輻射區,而“逆城市化”就是發生在輻射區內或者在輻射區之間。
參考文獻:
1.段學慧.“逆城市化”還是“偽逆城市化”—基于中西方的比較研究[J].河北學刊,2014(3)
2.王旭.“逆城市化”質疑[J].史學理論研究,2002(2)
3.陳伯君.“逆城市化”趨勢下中國村鎮的發展機遇—兼論城市化的可持續發展[J].中國社會科學,2007(3)
4.楊建軍.關于逆城市化的性質[J].地理科學,1995(3)
5.鄭衛,李京生.論“逆城市化”實質是郊區化[J].城市規劃,2008(4)
6.于奇立.解讀“逆城市化”[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4(3)
7.李翠玲.珠三角“村改居”與反城市化現象探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
8.張國平,籍艷麗.區域城鄉一體化水平的評價與分析—基于江蘇的實證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14(11)
9.馬長青.論我國城市化演化與新型城鎮化模式[J].貴州社會科學,2013(11)
10.趙曉罡,薛繼亮.城中村改造、偽“逆城市化”與社會分層[J].經濟體制改革,2010(6)
中圖分類號:◆F291.3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云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科研項目重點項目“改革開放以來滇中民族地區城鄉關系的發展研究”(項目號2015YJCXZ14)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