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瓊 石通和
?
湖湘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問題與對策分析
□楊瓊石通和
【摘要】湖南高職旅游教育專業擔負著培養本土旅游人才的重任,學生必須了解掌握家鄉的旅游資源及其蘊含的湖湘文化。調研發現,實際教學中存在湖湘文化類課程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的問題。本文分析了問題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湖湘文化;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對策
湘楚大地上歷代湖南人長期延續并不斷嬗變的社會思想、民間風俗逐漸形成一種趨于穩定的表現形式及特征,稱之為湖湘文化。它最有價值的部分是其精神特質,是蘊藏在廣義湖湘文化中的內核,類似于譚嗣同、黃興、蔡鍔等體現出的“心憂天下”和魏源、曾國藩、毛澤東等人的“敢為人先”精神。
旅游與文化的交融在各地都有呈現。歷代文人墨客游歷祖國山河,留下許多墨跡詩文與傳說故事;各地普通民眾的生產生活實踐,也留下了獨具特色的歷史遺跡。這些都是旅游資源的重要載體,也是旅游教育的重要教學內容。湖湘文化是湖南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湖南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教育中融入湖湘文化教學內容,一方面源于湖湘文化自身的特點,它所提倡的“經世致用”“與時俱進”本身要求與現時代的文化內容相契合,為年輕一代所傳承;另一方面在于高職教育自身的特性要求,高職旅游教學擔負著培養本土旅游人才的重任。在校的“準導游員”必須深入了解本省的旅游資源及其深厚的旅游文化,才能更好地勝任本地旅游文化的推廣工作。湖南的高職旅游專業學生理應掌握湖湘文化,但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湖湘文化融入高職旅游教育卻并不寬廣也不深入,學生掌握的情況也不盡如人意。
要在湖南高職旅游教育中強化湖湘文化教育,使學生深入全面地了解掌握家鄉景區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并非易事。其中存在不少的障礙,主要問題如下:
1.缺乏高度重視的思想認識觀念
調研數據顯示,湖南省高職院校中不重視湖湘文化類課程的比例占一半以上。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高職教育的指導思想是“就業為導向,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技術應用型人才”,這使得學校更為注重學生從事旅游行業的崗位技能培訓與訓練,而降低了人文素養的滲透;另一方面,許多在校生求學期間大多以考取導游證后能從事旅游行業為求學目的,這項從業資格準入考試也間接成了辦學的風向標。各學校、各系依據考試指南,將重心放在“政策法規與職業道德”“導游基礎”“導游實務”“漢語言文學”及“湖南景點講解”這些基礎課程上,輔之以一些常規性的課程,如“旅游市場營銷”“旅游美學”“旅游學概論”“旅游地理”等,這樣構成了湖南省大部分高職院校旅游專業的課程體系。這樣的課程體系構架在彰顯本土特色化旅游教學方面顯得有所欠缺。
2.缺乏已轉化為教學內容的教材
湖湘文化作為一種精神文化,要轉化融入為教學內容,如何轉化?如何融入?這方面都缺乏學者進行研究,難以轉化為教學教材。
湖南旅游資源中處處都滲透著湖湘文化。如:湖南民俗、湖湘名人(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蔡鍔、黃興、王船山、譚嗣同等)及其小故事、湖南民歌,長沙歌廳文化、湘西八縣市地名文化、湘西少數民族文化習俗,簡牘、岳麓書院、湖南菊花石、瀏陽花炮、湖南黑茶、長沙窯、長沙湘繡、湘菜、火宮殿……這些都是湖湘文化在某一領域的凝結,也都可以作為一個專題在課堂上進行講授,同時也是一名導游員需要掌握了解的鄉土知識。但是,把這些知識進行梳理,形成一個系統化的湖湘文化旅游專業教材,還沒有專家學者進行相關的工作,市面上也缺乏可以作為湖南高職教學的系列鄉土旅游教材。
沒有把湖湘文化進行剖析分解,沒有把每一個專題整理編撰為一個獨立完整的教學內容,沒有把湖湘文化整合到已有的課程相應章節內容之中,教學失去了有效的依托,勢必也影響湖湘文化在高職教學中的推進。
3.缺乏足夠多的課時比重
在調研中,翻閱湖南各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可以發現另一個主要障礙在于課時受限。經比對,該專業各校的總學時約在2300~2700課時之間,總學分在130~160學分之間。
一般而言,入學教育占總學時百分比約為1%,軍訓與公共安全占3%左右,公共必修課占15%左右,公共選修課占3%左右,專業必修課占比略多于30%,專業選修課占20%左右,畢業設計約占5%,畢業實習占比接近20%。
湖湘文化類課程開設在專業必修課或是專業選修課類別中。高職的旅游專業必修課一般需要開設“旅游學概論”“導游語文”“導游實務”“導游基礎”“旅游政策法規與職業道德”“湖南景點”“模擬導游”“旅行社經營與管理”“景區服務與管理”“計調業務”等;專業選修課一般需要開設“中外民俗”“插畫藝術”“演講與口才”“旅游美學”“茶藝基礎”“旅游客源國概況”“旅游民歌賞析與演唱”等。從中可以看出,保留固定必需的傳統旅游課程,層層分撥下來,單獨留給湖湘文化類的課時比重并不多。而湖湘文化博大精深,涉及面廣、多、雜,要讓學生了解得透徹而深入,課時不足是一個客觀障礙。
1.轉變思想觀念,重視湖湘文化教學
開設什么課程,怎樣開設課程,除了一些國家規定的必修必定課程之外,在選修課程中還是可以適當增加人文素養類及本土特色類課程的比重的。在[2006] 16號《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到,高等職業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廣大旅游專業學生要成為湖南旅游文化的傳播者,就不能不接受湖湘文化的熏陶并通透知曉。由此,旅游專業的教師更應主動學習,在教學中加入本土文化教學內容。
2.編寫系列鄉土教材,便于學生課外閱讀
湖湘文化浸透在湖南旅游的方方面面,湖南旅游資源處處彰顯了湖湘文化。要在旅游專業教學中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鄉,排除專業教學課時不足這一客觀原因限制,多開發編撰系列鄉土教材是個不錯的解決問題方法。例如,火宮殿、湘繡、湖南菊花石、湖湘名人等旅游元素目前都已有一些書籍或是冊子,把它們開發轉化為成體系的高職旅游鄉土教材,供學生課外閱讀或是作為選修課教材,將會極大地推進湖湘文化的普及。高職學生已完全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即便不開設課程,只是發放教材,對他們日后走上工作崗位的繼續學習都將提供很大的幫助。
3.校內營造湖湘文化氛圍,校外實踐感悟提高
校園環境具有耳濡目染、熏陶感化的作用。在校內,可以把那些具有典型教育意義、體現湖湘文化精髓的旅游資源通過雕塑、碑文、圖片甚至涂鴉等方式融入自然景觀或院系教室、寢室、食堂等場所,使之成為湖湘文化的傳播載體,讓學生處處感受到湖南的自然風情與湖湘傳統的精神品格。湖湘名人、近代湖南革命史、湖南傳統工藝品、民俗風情、湘菜、自然旅游資源等,這些都可以通過張貼畫的形式布置在校園中。
在校外,在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湖南景區內,可讓學生進行現場導游講解或是開展湖湘文化特色活動,有助于深入了解一個專題內容。例如,參觀原第一師范學校,了解青年毛澤東的求學之路及品格精神形成過程;參觀湖南工藝美術館,能講析風俗特產的特征及其價值。組織班級旅游活動,要求每到一地,每位學生都能進行沿途講解與景點講解。
湖湘文化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又為歷代湖湘人民所傳承的一種精神與品格。要將其轉化融入高職旅游專業教學中,賦予其新時代的內容,為學生所接受傳承并予以弘揚,工作量非常艱巨,還需要付出不少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鄭焱.近代湖湘文化概論[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何智能.試論湖湘文化與湖南旅游之關系[J].湖南商學院學報, 2001,(11):104-106.
[3]陳才,張燕燕,劉英.旅游管理專業課程結構的系統分析與優化設計[J].旅游學刊,2005,(S1):77-80.
[4]楊瓊,石通和,謝永林.湖湘文化轉化為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教學資源的路徑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7):137-138.
(編輯:秦俊嫄)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第四屆理事會科研規劃項目2014—2015年度立項課題“湖湘文化融入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教育的研究”(編號:201418Y04)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11-0035-02
作者簡介:楊瓊,碩士,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旅游文化和禮儀教育;石通和,碩士,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經濟學、旅游市場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