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圣蘭(山東省肥城市孫伯鎮東程小學山東肥城271607)
?
讓語文課堂教學"活"在六方面
朱圣蘭
(山東省肥城市孫伯鎮東程小學山東肥城271607)
曾經找多位學生曾座談:“你對語文課堂有什么看法?”學生往往不假思索的說:“上語文課太沒勁了,老師照本宣科,學生聽的無聊。”是啊,老師課下也經常埋怨:“現在的課堂真如死水一片,回答問題的學生寥寥無幾。”語文課堂教學需要學生的參與,學生的活動,師生的互動,教師應該為學生活動創造最佳的活動空間。同時,教師在課堂上也應靈活多變,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在碰激之間產生火花,才能活躍課堂氣氛。凡是在課堂教學中突出了一個“活”字,課堂上就會生機勃勃,才能創設有效的語文課堂。
有人說“三流的教師在課堂上演繹的是教案,二流的教師演繹的則是教材,一流的教師在課堂內外演繹的是自己的人生。”這種評價絕非刻薄。當前,我們的語文課低效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教學方法沒有真正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求知興趣和積極性為明確目標,課堂教學缺乏語文味、活力。
創設有效語文課堂,把語文課上出語文味來,要求語文教師必須做一名有激情的教師,掌握某些像演戲一樣的舞臺藝術的表現手段,如語言技術、臉部表情、手勢、身體姿勢等,讓教學過程對學生充滿吸引力和感染力,調動學生求知的激情,把課上得生動有趣,讓教學內容印入學生的腦海和心靈,激起他們對掌握知識的渴望和激情。有效的語文課堂一定是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師立足教學實際,面對全體學生,想方設法讓課堂上的“聲音”多一些。首先要求教師樹立快樂課堂的觀念,課堂教學中有“笑聲”。有教學內容引發的笑聲;有教師幽默語言引發的笑聲;有學生機敏語言動作引發的笑聲……有笑聲的課堂,師生關系和諧,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生學習參與度更大。其次要求教師激發學生的好奇感,課堂教學中既要有“贊嘆聲”,又要有“驚訝聲”。教學中有師生對教材內容的贊嘆;有教師對學生學習進步和取得成績的及時贊嘆;有學生對教師精湛教學技藝的贊嘆;有師生對學生學習創新、獨特思維的贊嘆、驚訝。如此,則可激發師生學習進取精神,挖掘師生內在的潛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探究精神,啟迪學生的創新意識,使教學的內涵更加豐富,師生教學互動更為融洽,進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課文的體裁不同,難易程度不同,篇幅長短不同,再加之學生的程度不同,這些“不同”都決定了語文的教學過程會出現復雜多變的情況。因此教學方法也必須適應這些“不同”,而不停地改變。大家知道一味追求啟發式或單純采用灌輸式都會走向極端,這就需要教師靈活運用適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例如在講授《猴王出世》一課時,一開始讓學生復述課文內容,如果是平鋪直敘地概括,肯定會枯燥無味。我針對這篇課文的特點,又加上學生也比較喜歡孫悟空這一人物,要求他們在復述的同時,加上表演,結果——女生躍躍欲試,那表情、那動作引得學生哈哈大笑。在她的帶動下,有幾個同學都紛紛上臺表演。教室里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在這種情緒的感染下,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學習興趣更加濃厚。這堂課就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順利結束了。因此,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不拘一格,隨機應變,靈活選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個單元乃至一篇課文,內容紛繁龐雜,知識點覆蓋的面相當廣泛,教師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此面面俱到地逐一講解,而需要有一個去偽存真,去枝留干的過程,這就是教學內容的取舍。這一過程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和大綱,準確把握教學的重點、難點,以及訓練學生的能力點。從大的方面來講,教材的編寫已為我們提供了范例。一個單元中有精講課文,略讀課文;從小的方面(一篇課文)來講,同樣需要大膽的取舍,什么該精講,什么應略講,甚至學生自學,都應做到心中有數。例如在講解余光中的《鄉愁》時,可以印發他的另一首詩《鄉愁、四韻》。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有助于學生體會作者的愛國思想感情,可謂一舉兩得。
教學是一門藝術。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有不同的教學形式,即使是相同的教學內容,風格不同的教師也會上出不同的風采。因此課堂教學要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以及自身的教學特點等實際,靈活采用不同的教學形式,這就是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可以是問題串連式,分組討論式,也可以是前后比照式,尋求疑問式,還可以是時下最流行的“兵教兵”式,即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自行解決,并在全班交流。一位專家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所以這種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形式在當前形勢下更應該提倡。
任何一個教師,都希望自己的課堂教學雙邊活動能積極開展,學生能積極行動,思路與教師一致,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課堂氣氛熱烈歡快,誰也不希望氣氛沉悶,教師一人上演“獨角戲”,而學生無動于衷的現象發生。而課堂氣氛需要教師去調動,去激活。要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或設問舉手,或開展競賽,或進行辯論,或尋疑糾錯,方法不一而足。凡是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能活躍課堂氣氛而又服從于教學的方法,我們盡可采用。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很多教師特別重視課堂的“導入”,對此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使得自己的課堂教學的突破別致新穎,精彩紛呈,其最終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
盡管教師在課前對如何導入,如何組織,如何收束等教材的處理,以及教學方法的選用等方面的問題作了充分而精心的準備,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是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意想不到的問題。平時的課堂教學是如此,一些公開課更是如此。因為學生尤其是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全面,很有可能尋找出一些教師毫無準備的問題向教師“發難”。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教師靈活處理,隨機應變,游刃有余地應付課堂上出現的意外情況。因此課堂教學的“活”很大程度體現在教師的處驚不亂,應變能力強上。
總之,語文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生命成長的場所,應當煥發出無窮的生命的活力,語文課堂教學應該突出一個“活”字,因為這是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的,也是學生的學習心理所決定的,它體現了新課改有效課堂教學的理念,也是素質教育對課堂教學的要求。當然,課堂教學的“活”并非是漫無邊際的,還必須遵循一條不變的原則:活而不亂,活而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