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民(山東省肥城市孫伯鎮中心小學東程分校山東肥城 271607)
?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劉先民
(山東省肥城市孫伯鎮中心小學東程分校山東肥城271607)
摘要:21世紀,國際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也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培養關鍵在教育。國際教科文組織指出:教育的使命是讓每個人發展自己的才能和創造潛力。江澤民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僅關系到數學的教學質量,而且關系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人才素質。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把學生培養成為不僅具有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更具創新、探索意識的新世紀人才,就成為我們數學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創新培養
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時代特別重視人的發展,重視人才素質的全面提高,素質教育可以說早已達成一種共識。素質教育的關鍵是培養能力,而培養能力的關鍵是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僅關系到數學的教學質量,而且關系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人才素質。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把學生培養成為不僅具有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更具創新、探索意識的新世紀人才,就成為我們數學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問題。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快樂等與知覺聯系起來的溫和、愉悅、寬松的情緒,對認知具有組織作用。創設一種寬松、和諧、自主的教學環境,可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從而進發創新的火花。要創設這樣的環境,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愛"學生,教學時要采用和藹可親的語言,如"誰來幫幫他"、"講得好、說得不錯、棒極了"等語言來調動情感,建立師生互敬互愛的和諧氣氛;其次,要激發學生創新的動機,引導學生去猜想,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機會、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些錯想的表現;讓學生自由地想、大膽地說、積極地問,即使學生在課堂上出現了錯誤和不守紀律,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要注意寬容引導。如在教學圓柱的側面積計算時,我首先讓學生嘗試操作:"同學們動動手,將手中圓柱的側面相辦法展開,看看成了個什么圖形?"我隨之下去巡視,發現大部分同學都按照書上的方法沿著圓柱的一條直線展開,得到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對這幾個同學,我在全班大聲地表揚他們不迷信書本,敢于自己創新的精神,同時鼓勵全班同學積極開拓、大膽創新。話音剛落,一位同學又站了起來說:"老師,我展開的怎么是一個正方形呢?"我借機提問:"這位同學的問題提得好,那什么樣的圓柱體的側面展開才能得到正方形呢?"這時,學生的思維已非常活潑,積極討論、紛紛舉手,把學習活動推向了又一個高潮。最后,殊途同歸:圓柱的側面積等于底面周長x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氣氛寬松活潑,主體性強,發展了創新的興趣,為以后的創新鋪好了路。
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是融科學的教法、學生的學習實際、教學內容及知識的傳導等為一體的實踐過程。優化教學過程就是在一定的條件下,通過教師的教,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獲取最好的教學效果,具體說要注意以下幾點。
1.科學地組織教材,使知識系統化。學生有意義地學習的客觀條件是學習材料具有邏輯意義,所謂邏輯即材料本身與學生能力范圍內的知識,建立自覺的和實際性的聯系??茖W地組織教材,就要集中精力做好舊知識的轉化,使學生在認清舊知識與新知識的關系,自覺地將新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體系之中,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2.靈活地選用教學方法。由于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及學生基礎的差異,很難選擇出一種固定的教學方法,這就必須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但必須注意的是無論選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都必須著眼于啟發學生思維,引起學習興趣,激發探求知識的積極性,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實際水平去選擇教法。例如:兩步計算的加減應用題是復合應用題的開始,改變了簡單應用題中的條件和問題之間的直接關系。在教法上形式也不一樣,接受能力好的學生可采用提出間接問題的方式理解列式,而如果學生接受能力一般化也可采用將應用題分解成相關的兩個應用題,然后將兩個應用題復合后理解,不難得出結論。這樣將難點分解,各個擊破,最終解決了實際問題,實質上是用不同的方法,促進了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3.進行教學信息反饋。教學信息反饋過程實際上是創新意識的發展過程,必須把信息的輸出與輸入保持同步,雙方協調一致,才能產生同頻共振的教學效果。例如:學生學了加法,接著開始學習減法,有的教師宣布課題后就立即進行講解,而我是這樣做的:出示例題情境圖:小明有5個蘋果,分給兩個小朋友,一個小朋友手里拿了兩個蘋果,想一想,另一個小朋友有幾個蘋果?學生沒有減法的概念,在沉思著,但我不急于打破這種沉靜,過了一會兒一個學生說:5+2=7,但是同學們不同意,總共5個蘋果怎么出現7個?一個小朋友的蘋果+另一個小朋友的蘋果=5,另一個小朋友的蘋果不知道就是2+?=5,這時教師感到時機成熟,只用不多的話就講明了減法。這樣,讓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思維,促進了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更多地加入實踐課,讓學生在實踐中形成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在實踐中創造并感知,從而激發小學生創新意識的養成。實踐能夠在小學生的頭腦中形成更為穩定的知識,因為從具體形象的事中才能強化人們對知識內容的感知和記憶。例如,“100以內數的認識”這一單元的教學,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通過數一些玩具木棒、數花生等方式來加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強化知識內容。實踐活動的方式還包括課下練習內容,安排練習題時可以設計一些具有樂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自身的探索活動加強對知識的感知和認識,小學生在自己的實踐探索過程中不但會加強知識的認識,還會形成自己動手的成就感,也會提高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總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需要教師致力于教學的改革和探索,不斷溝通師生關系的多種渠道,營造創新的氛圍,積極地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營造創新的氛圍,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鼓勵他們勇于質疑、敢于創新發明。這樣長期下去,學生的素質一定能得到大面積的提高。為學生今后的人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為國家的人才培養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