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杰(青島第三十七中學 山東青島 266022)
?
奉獻真情收獲希望
陳玉杰
(青島第三十七中學山東青島266022)
擔任初中生物教學工作,正趕上新課程改革,參與一線的教師可能既有收獲也有困惑,如何在新課改的環境中更加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工作,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隨著教齡的增長,日復一日地備課、上課、批作業……職業倦怠難免產生,這會使我們的教學工作“危機四伏”。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對所教學科和所教學生的態度顯得尤為重要。
教師的工作態度,對學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教師持久發展的動力是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老百姓通常說“干著啥心理就想著啥”。在講八年級上冊《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節,我給學生準備了蒼耳的果實,讓他們觀察果實表面的倒鉤,使學生明白,這種結構容易附著在動物身上,被動物帶到其他地方去,擴大了生存空間,從而很好的理解動物幫助植物傳播種子。一位學生問我,“老師,你從哪兒弄到的蒼耳?”我告訴他是我國慶節回家鄉時,到山上游玩順便采的。當時這位學生沒再說什么。后來這位學生在周記中寫到:“生物老師真行,回家還不忘采些東西給我們看。我希望能做像她那樣的有心人……”(學生也可能是為了完成周記,而有些夸張,但這也說明在他的腦子里還是留下了痕跡……)
一次不經意的舉動卻被學生看在眼里,并對他產生了積極影響。“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跡。”當代教育家張思明如是說。用心做教育,力求不著痕跡地影響學生的心靈。用心與用力不一樣,用心就要把教育工作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斷地想著它、念著它、琢磨它、感悟它、享受它。教師的工作態度,尤其是你的敬業精神,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而且影響學生的品格。因為他們會用自己的眼精、用自己的思維去洞察世界。
生物學是一門高速發展的學科,我們常說“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生物學涉及到的范圍廣、跨度大、知識更新快。教師要不斷學習,充實自己的學科知識。現在有一種流行的說法:“教師要做長流水。”只會“教書”的教師注定不是出色的教師。蘇霍姆林斯基在《淺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如是說:“關于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于教師來說,應當只是它的知識視野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的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這個無可比擬,這個博大和深厚是需要花一番真功夫才有可能企及的!教師的文化素養絕對不能簡單的等同于學歷水平。靠吃老本、停滯不前,只能越教知識越少,越教越不會教。所以,在今天這個喧囂、浮躁的現代社會中,教師應以一種古典的心情,以一份純凈而又向上的心態,從容沉靜地讀書學習,真正做到“教到老學到老”。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讀書學習的動力來源于教師對教育的熱愛、對所教學科的熱愛,教師的文化素養、教師的智慧能讓學生“活”起來。
托爾斯泰曾說過:“如果一個老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相結合,他就是一個完美的老師。”這是每一個做教師應當追求的。真情對待學生,關心愛護學生,并不是要給學生多少物質的幫助,相比之下,他們更需要“精神的享受”。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教育教學中舉足輕重。要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聯系,教師必須付出真情,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公平的對待學生,不但愛好學生,更要愛后進生;不但愛守紀律的學生,更要愛調皮搗蛋常違反紀律的學生……不厚此薄彼,尤其是對于學業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多鼓勵、多關懷,相信他們的潛力,切實幫助他們。在教學中經常發現,一些學生不善言辭,獨立思考能力卻不差;一些學生的學習成績不佳,實驗動手能力卻很強……小哲是我教過的學生,他在小學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學習成績不理想,在同學中也威信不高。孩子沒有歸宿感,甚至有些自卑。看著本屬于陽光燦爛的年紀卻整天縮在座位上的小哲,我也有些著急。后來我慢慢發現,他其實是很愛表現自己的,只是沒有機會而已。有一次上生物實驗課,練習使用顯微鏡,沒想到小哲的動手能力很強,他很快就學會了正確使用顯微鏡,并用顯微鏡觀察到了物象,我立刻給予贊許的眼神。恰巧,旁邊的一位同學沒有觀察到物象,我于是利用他愛表現的特點,讓小哲做“小先生”,讓他給這位同學示范。正是這一舉動成為小哲的一個轉折,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那一刻我找到了自尊”。從此他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要求自己,學習成績慢慢好起來,同學們對他也刮目相看了。中考生物取得了令人很滿意的成績。現在他已是某高中的學生了。
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老師一次不經意的舉動可能就成為一個學生一生的轉折,這是做老師的精彩。我深信要使精彩出現,必須真心愛護、關心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學生的過程就是愛學生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尤其注意愛護尊重以下幾種學生: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被孤立和拒絕的學生,有過錯的學生,有嚴重缺點和缺陷的學生,智力發育遲緩的學生,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等。愛護尊重學生的同時意味著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羞辱、嘲笑、訓斥、冷落學生,結果都會事與愿違,是做老師的大忌。教師對學生的愛護和尊重會彰顯教師的人格魅力,學生對教師會更加尊重,并更加喜愛你所教的學科。
在教學工作中,教師不僅要愛護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真誠的贊賞每一位學生。孔子說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就是成年人,也希望得到別人的贊賞,學生更是如此。對待尚在成長過程中的學生,教師不要永不滿足,要學會發現學生的特長與其成功的之處,并給予充分的肯定。當學生正確地回答了你的問題,或者提出了一個好的創意,甚至是一個小小的善舉,你都要用愉悅人心的語氣對他給予真誠的贊賞。在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這一節內容時,有關鼠婦的放法,按課本要求是在明亮和陰暗兩側的中央放同樣數目的鼠婦,有的同學就提出,只要把鼠婦放在兩邊對稱的位置就行,我對這位同學的想法及時的給予肯定,并贊賞了這位愛動腦筋的同學,其他同學思維的火花也被激發,紛紛動腦筋想好點子。
有時候,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贊許的動作,一句鼓勵的話語……都可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對學科的熱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做到真情的贊賞每一位學生: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贊賞每一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現出來的善意;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你贊賞學生的成功,學生會再還你一個驚喜。他可能會因此喜歡你乃至你所教的學科——只要你的贊賞是真誠的。
因此要想把生物學科教好,需要我們對所教的學科和所教的學生充滿熱愛,用真情對待。只有當你用真情去做教育的時候,你才會發現教育原來有這么多叫人流連忘返的領域,教育原來可以做得這么有滋有味。有時候,付出的人本想只收獲一片楓葉,想不到回報他的竟是一片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