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毅
(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林鳳鎮瓊江小學 四川資陽 642353)
小學低年級“游戲識字法”的實踐初探
周 毅
(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林鳳鎮瓊江小學 四川資陽 642353)
目前小學低年級識字數量日益增多,難度逐漸變大,想讓學生學得快、記得牢,教師也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采用形式多樣的識字方法,例如:“游戲識字法”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當然,教師還要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在課外識字,在生活中識字,讓識字教學多姿多彩,小學生自主能力不是很強,所以需要教師們的側面鼓勵和激發,當然,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生閱讀和寫作的基礎。
游戲識字法 興趣培養 教學創新 教學實踐
我們認為:識字教學是小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小學生智力開發最有效的重要渠道,是小學生主動閱讀的堅實基礎,是小學生主動發展的必要條件。我們通過“小學低年級‘游戲識字法’的實踐探索,在提高低年級學生識字的“量”與“質”上下苦功、花力氣,扎實地開展教學,并在識字教學的實踐中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與習慣,開發其智力,為學生的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我們提出“游戲識字法”,其依據和認識是基于以下二個方面。
1.基于“游戲識字”的歷史淵源
在古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正統思想,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古代蒙學的積極性也在于訓練學生“識字、讀書、習文、背書”的童子功。鑒于“懸梁、刺股”般的苦學不符合兒童身心的特點,許多教育家都主張寓教于樂。程頤曾說:“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王陽民也指出:“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只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他強調,教學必須順應兒童的特點,以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兒童喜歡游戲是他們的天性,枯燥乏味的學習令他們厭惡。朱熹更主張:在“詠歌舞蹈”的游戲活動中,增強兒童的學習自覺性,達到“習與智長,化與心成”。因此,我國古代教育家十分倡導通過游戲教學來提高兒童學習漢字的有效性,引導他們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正當的而又必需的學習中去。
中國的語言藝術,文字藝術其韻律、韻味之美,其文字所涵內容之豐富性、寓意之深刻是其他國家的文字和語言無一可比的。古代的文人墨客、才子佳人都是從小在文字游戲中進行熏陶,因此十分善于文辭,特別善作詩文。古代的文字游戲有許多花樣,如詩鐘、燈謎、字謎等等。這些文字游戲妙趣橫生,足以啟發人之智慧,陶養性靈,兒童在文字游戲中感到了身心愉悅、語言文字得到了訓練、智力得到了開發,自然會發現以及愛上中國文字和語言的美妙之處。
2.基于小學識字教學方法的改進與創新
小學生在識字的過程中,其語言能力、感知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都會不斷提高。更為重要的是,在游戲識字的過程中,學生找到了樂趣,同時喜歡上文字,這也實現了學生學習情感的積極發展。正如弗洛伊德的觀點,游戲是由快樂原則支配的。往往給人以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如:成功感、自信心、自尊心等。低年級學生剛涉足正規的學習,識字教學又是語文學習的起步階段,采用“游戲識字法”進行教學,可使低年級學生接受正規教學的緊張感得以放松,對于高標準、嚴要求的學習過程所產生的消極情緒得以排解。
眾所周知,游戲是每一個學生自愿參與而又樂此不疲的活動,是學生興趣所在,而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始動力和最好的老師。
假如小學生對課堂教學的知識及內容、對教學組織形式及方法絲毫也感覺不到興趣,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何培養。
帶著上述這些認識和思考,我們嘗試游戲與識字教學有機結合的教學方法探索。我們提出的游戲識字法是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游戲形式促使低年級學生自發性地產生積極的、愉悅的和濃厚興趣的狀態,為實現“識字教學”目的、完成教與學的任務而采用的“識字”活動方式方法。我們的意圖是,把游戲與識字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并合理轉化,使施教的過程轉變為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促使學生在識字的學習中體驗到游戲的樂趣,使學生的學習變外在要求為內在需要,把厭煩變為興趣,把被動變為主動。
經過一段時間巧用游戲識字的探索,在查閱和整理了大量語文教學的文獻資料后,我們總結和提煉了一些“游戲識字的方法”。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我們采用了一些“游戲識字”的方法對學生進行了教學實踐,現將這些游戲和運用這些游戲進行教學的成效歸納如下:
1.“游戲識字法”的例舉:
“游戲識字法”一:“送信識字”
把一定數量的生字與拼音分開,先在黑板上先貼上一個個音節,再把各個生字的卡片發放到每一位學生手中,然后請學生上來送信,比一比哪一組送的信又快又準,每組學生手中的生字卡片,隨每次的比賽后互相交換,這樣,在比賽的情境下,也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游戲識字法”二:“找朋友”
把新的生字和已經掌握的熟字混合在一起寫在黑板上,請同學們組合詞語,比比哪一組學生組合的詞語最多、最好。形式為,學生四人一組自由結伴上臺,按次序用小棒邊點邊組合詞語并讀出詞語,其余各組學生分工協作邊計算詞語組合的數量、邊記錄組合的詞語,各小組輪流進行。
“游戲識字法”三:“猜謎識字”
根據字形特點,編成謎語,在新字教學中,以猜謎的方法教學生識字。形式為先出現幾個新字編上號碼,老師念謎語,學生以手勢表示猜得的結果,比比誰猜字又準又快。如,雙木不成林——“相”,人在云上走——“會”,一月七日,——“脂”,一加一--“王”
“游戲識字法”四:“識字比多”
課余印發短小的兒童讀物,學生找出生字問父母、問同學、問老師等,先學生相互進行比賽,比一比自己比同伴多認了多少字,孩童的心里,總是希望自己超過某個同學或者某個小朋友,由此,比賽識字的方法,也會顯現效果,然后,過幾天后全班再進行閱讀或朗讀的比賽,老師發五角星以資鼓勵。
“游戲識字法”五:“卡片游戲”
師生共同制作生字、詞語卡片,教學時,各小組同學依此輪流抽取一張卡片小組成員一起認讀。然后各小組內或全班開展競賽,比比誰認得快。
“游戲識字法”六:“開火車”
這種游戲分小組進行。隨著孩子們發出“嗚——喀嚓、喀嚓”的聲音,教師出示一個生字,讓一組學生按順序拼讀音節、分析字形。哪個學生讀音錯了,或字形分析不正確,這列火車就不能開下去,發令停下來,修理好后才能繼續往下開。
“游戲識字法”七:“背順口溜”
遇到難寫的字,教學生背順口溜。例如:“來”字:“橫下點撇再加橫,一豎豎在字中央,左一撇來右一捺,這個來字不會忘。”這樣,學生把順口溜背熟了,就會寫字的筆畫了。
“游戲識字法”八:“貼樹皮”
出示一幅畫著大樹的畫,樹干上寫著拼音,請學生把寫有生字的小卡片貼上去。
“游戲識字法”九:“配對子”
如把“禾”和“火”合成“秋”,把“日”和“生”合成“星”,把“女”和“也”合成“她”等等。
2.“游戲識字法”在教學實踐中的成效
我們經過 “游戲識字”教學的實踐與探究,在教學成效方面做到了以下幾點。
(1)游戲識字法的實踐與探究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
在學習與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的教育觀念得到了更新,教學水平得到了提高,教學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得到了提高,真正嘗到了“科研與教研整合”的樂趣。與此同時,我們在低年級識字教學的備課設計時,對學生識字的興趣有了著眼點和落腳點。在低年級識字課堂教學中,運用“游戲識字法”優化了教學結構和教學環境,提煉了“游戲導入——集體模仿——強化鞏固——拓展應用”識字教學的模式,識字教學目標也隨之實現了。
(2)游戲識字法的實踐與探究提高了教師的研究能力
我們通過“小學低年級“游戲識字法”的實踐,提高了教研與科研的能力。這一種能力體現在我們理清了“苦學、勤學與樂學”的關系。勤與惰(怕艱苦)是學習態度,苦與樂是情感體驗,樂學不是主張學習輕松,沒有負擔,而是提倡愉快主動而有效的學習。培養學生刻苦精神,激發學生樂于勤學、樂于苦學的內驅力,在愉悅的環境中獲取學習的歡樂,獲得成功的體驗。對“勤學、苦學與樂學”關系的把握,不僅有助于我們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等的培養,更有助于我們素質教育精髓的全面理解和具體體現。理清“勤學、苦學與樂學”的關系,把握學生學習的實質、體現素質教育的精髓是改革與創新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方法的前提和基礎。我們正是在這一前提和基礎上,開展了識字教學的新實踐。
(3)游戲識字法的實踐與探究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習習慣和能力
幾個月識字教學的實踐,我班40名一年級學生識字的興趣有了顯著的提高:自覺摘錄好字好句;絕大部分的學生在教室的“學習園地”里發表了小文章;有多數人喜歡閱讀少兒讀物。總之,我們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應用了“游戲識字法”,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文學習的興趣和自主學習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