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山
(廣東省開平市風采華僑中學 廣東開平 529300)
新課標下如何提高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效果
張青山
(廣東省開平市風采華僑中學 廣東開平 529300)
在新的形勢下,國家教育部門制定了新的課程標準,以課程教材和考試評價改革為重點的教改風暴,席卷全國。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以課堂教學為軸心,閱讀教學的根本任務在于努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于提升學生的閱讀思維的品質”。
長期以來,語文課堂目標指向平面的書本世界,從而使語文課堂的空間失去了彈性,失去了方向。教師嘔心瀝血的教,學生苦思冥想的學,師生的收獲卻與預期的相去甚遠。如今,全球已進入信息化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速度不斷加快,對人的學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還是耗時費力低效地閱讀,就不能快速高效地獲取信息。因此,我們不得不反思傳統的“教”與“學”,從而尋求科學的閱讀教學方法,提高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效果,正如磨刀,必須找準方向,用正確的方法磨出利刃。那么,如何才能在語文課堂中提高教學效果呢?筆者認為必須進行三方面的改革創新,才能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效果。
所謂開放式閱讀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個體自主閱讀為基礎,以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間的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的群體閱讀。它要求把“一言堂”變為“群言堂”, 把“滿堂灌”變為啟發式教學,把閱讀還給讀者,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廣闊的閱讀思維空間。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學生能自己發現問題,通過討論、互助等形式的合作性學習,解決問題,并取長補短,共同發展。例如:在對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詩進行閱讀鑒賞的教學活動時,教師可采用“見仁見智”的閱讀原理,實行“師與生、生與生”的多向交流。首先要求學生介紹王安石寫《泊船瓜洲》一詩的背景;繼而提出“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又綠’兩字有何用法”這個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通過反復閱讀思考后,有學生認為“又綠”寫出了蠢到江南的神韻;有學生認為反映了詩人東山再起,對變法前途充滿信心的意念;有學生認為,作者加上“明月何時照我還”一句,傳達出某種政治心態。筆者先肯定了這些學生的看法,在對其進行點撥:“詩中景象未必是某種意念的直接比喻,應從‘又綠’二字與前后的相互聯系中去體味。”最后,師生共同得出結論:這“又綠” 二字更多的是反映一種并不實指某種意念的心境,并融著王安石并不強烈的亢奮與稍帶微漠的惆悵。就這樣,閱讀教學中由教師相機點撥,在“讀讀議議”中與學生撞擊出閱讀心得的火花。這種教學激發了學生的“自主閱讀”興趣,拓展了學生閱讀的思維空間,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遷移能力,從而培養了學生的閱讀創新能力,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閱讀是教育的中心,也是讀寫能力提高的主要標志之一,閱讀的技巧主要包括三方面:泛讀、精讀和快讀。
泛讀,就是粗粗地讀,泛泛地讀,不求逐字逐句地琢磨,但求瀏覽一下文章的主要內容,了解一下閱讀的內容,以求知道一個大致輪廓和內容的深淺。泛讀速度快,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泛讀往往和快讀相結合。像教讀《林黛玉進賈府》這類篇幅長、容量大的文章,如何能在短短的時間內達到閱讀的效果呢?教師可向學生提供兩種方法:一是可采取“一目十行”的掃描式閱讀,迅速了解文章的全貌;二是可采用“跳躍式”的閱讀,抓住文章的筋骨脈絡,重點把握各個要點。學生可選擇其中任意一種進行閱讀。通過這種快速閱讀方法,學生迅速讀完全文,在教師的指導下,又以最快的速度歸納出《林黛玉進賈府》一文的主要內容。這種融泛讀與快讀于一體的高效率閱讀方法,改變了語文閱讀教學中總處于少、慢、差、費的狀態,大大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速度和閱讀效率。在信息驟增的21世紀,我們往往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大量信息;同時,學生要在短短兩個半小時內快速、高效完成一份總字數為9000多字的高考語文試卷。如此看來,閱讀教學更側重于泛讀和快讀,這是毋庸置疑的。
雖然,閱讀教學應側重于泛讀和快讀,但它并不排斥和否定精讀。陶淵明先生曾經指出,閱讀不僅要有“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的泛讀,還要有“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精讀。因為泛讀以博趣增識,精讀以諳熟明理,它們永遠是讀書人交互使用的兩種手段,缺少任何一種,都難已進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境地。可見,精讀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閱讀技巧。閱讀教學中,精讀的最終目的是要讀出作品的品味,讀出作品的新意。如在教讀魯迅先生的《藥》這篇作品時,教師可選取“人血饅頭”和作品的環境描寫兩個片段,讓學生反復誦讀,體會魯迅先生的寫作意圖和目的。最后,讓學生討論“魯迅先生在作品結束處讓停駐在枝頭上的烏鴉飛走”的真正用意,達到閱讀創新的最終目的。
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創設一個寬松、自由的心理環境,引導學生運用聯想、想象、比較、遷移等方法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探究學習,于同中求異,異中求同,討論辨析,全面準確地理解所談內容的要點,把握作者的意圖,并得出多種合理靈活的結論。
如賞讀古詩詞時,教師利用詩詞“詩情畫意”的意境特點,啟發學生想像詩歌的畫面氣氛,引導他們進行聯想,把古詩歌中所創設的意境與所學過的同一意境的文句聯系起來,理解、探究、品味。例如,賞讀杜牧的《泊秦淮》一詩中的“煙籠寒水月籠紗”一句。教師可先讓學生閉上眼睛,想像其中意境;再播放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的語句“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輕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以上最好是配樂示范朗讀。霎時,優美的旋律和著抑揚頓挫的讀書聲流淌于課堂之中,學生深深陶醉了;淡淡的云,淡淡的月光,柔柔的月色,如披著輕紗,如籠著薄煙,若詩,若夢,朦朧、幽美,令人歡愉,使人入迷。而“煙籠寒水月籠紗”一詩句的意境又何用多番解釋?一切盡在不言中。再看謝枋得的《慶全庵桃花》:“尋得桃源好避秦,桃花又見一年春。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詩中最后兩句,很多學生難以理解:為什么落花不要隨流水飄流,為什么怕有漁郎來問路呢?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兩句,更好地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教師可播放陶淵明《桃花源記》一文的配樂朗讀錄音,同時,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點撥:《桃花源記》一文中的漁夫是如何找到與世隔絕的桃花源的?漁夫得到桃花源人的盛情接待后,有沒有履行“自己不把桃花源外泄”這一諾言?他后來怎么做?結果如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然而然地將兩文中的情景聯系起來加以理解,再經大家共同探究,最終得出結論:謝枋得不愿落花隨流水而下是因為他不想讓人知道他隱居之地。詩中以桃花為線索,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將隱居山林的眼前實景同陶淵明筆下的理想世界巧妙結合,表達避世山中的強烈愿望,曲折表達自己隱居絕仕之意。詩中之意盡現,詩人之情盡顯,何其樂耶!正值學生欣喜之余,教師可追加張旭的《桃花溪》一詩“隱隱飛橋隔炊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進行比較和遷移延伸閱讀,探究兩詩中詩人之情懷是否相同?有何異同?就這樣,學生在自主、開放的課堂氣氛中繼續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像,比較品讀兩詩。經共同探究,學生不難發現:謝枋得與張旭兩人同是借桃花引出陶淵明的桃花源來表達情感。但張旭并非表隱居絕仕之意,而是借“問漁船”一句抒自己對世外桃源的心馳神往,再以“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兩句透露自己趕往桃源的欣喜、迫切心情。三詩,同寫桃花,以學過的《桃花源記》為契機,作紐帶,通過聯想、想象、比較和遷移教學,深系一體,又異分為三,同中求異,異中存同,其思想內容與詩人情感一目了然,達到“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教學效果。
此外,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注意刺激—強化的作用,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通過各種媒體的利用,讓學生充分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去認識和理解事物,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更要充分利用好學校的圖書館,搞好課外閱讀,豐富充實自己的知識的寶庫;開闊眼界,增加見聞。做到課內外閱讀教學資源相應融合,互為補充。學生創造性運用閱讀中所學到的知識、觀點和方法,舉一反三地通過閱讀提高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水平,達到不須教的目的。
由此看來,要提高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效果,教師必須更新閱讀教學的理念,進行開放式閱讀教學,讓學生養成善思質疑的好習慣,不做單純的知識“儲存器”,要敢想,敢有自己的見解,不迷信權威,敢于質疑,合作探究,解決問題;注重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進行“一目十行”、 “跳躍式”等多種閱讀方法的科學指導與訓練,讓學生熟練掌握精讀、泛讀、快讀三大技巧,并熟練運用聯想、想象、比較等方法發現閱讀內容的風格特色,切實地轉化為自己的能力;使學生的閱讀思維品質有長足的進步,更好地提高課堂閱讀教學的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的實踐運用能力,成為21世紀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