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娟美 朱 琳 謝 康
(南陽師范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0)
淺論高校影視教育與環境道德建設的關系
廖娟美 朱 琳 謝 康
(南陽師范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0)
當前,高校的影視教育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突破專業教育的維度,進而擴展到環境道德培養方面。本文圍繞高校影視教育與環境道德建設之間的關系,首先介紹了我國高校環境道德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指出了高校影視教育推進環境道德建設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礎上論述了高校影視教育推進環境道德建設的具體策略,希望能對提高我國高校環境道德建設水平有所幫助。
高校影視教育;環境道德建設;關系
“環境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社會的組織機構為人們接受和遵循其道德規范體系的要求,塑造人的環境道德品行,有計劃、有組織地對人們施加系統的環境道德影響的活動。它由中國政法大學裴廣川教授在《環境倫理學》一書中首次提出。高校開展環境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是全國高等院校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方法,高校實行環境道德教育建設狀況的好壞會影響大學生環境道德水平。
十八大報告提出今后5年要努力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總體目標。由此可見,生態文明建設是時代發展的核心,是社會發展的根本準則。為了實現建設生態文明的總體目標,實行綠色教育,在推進環境道德建設方面,作為成就優質人才的高校肩負著重大的責任。
(一)社會環境道德意識的深化
隨著自然環境的不斷惡化,保護環境的呼聲越來越高。國家和政府頒布了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和法規,呼吁全社會關注環境和生態問題,建設社會公民的環境道德。環境道德教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公德教育,而是與人際道德教育相提并論的對待自然的態度教育,是提高環境道德素質的人格教育。只有將環境道德意識深化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其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進入21世紀,首先政府決策者已經意識到生態環境對長治久安的重要性,不僅在政策上倡導、在法規上規范,而且還在思想意識上倡導人們愛護環境。其次,企業逐漸樹立起先環保、后盈利的意識。生態環境惡化對于企業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企業要想獲得健康持續的發展就不得不首先樹立起環境保護意識。
隨著全社會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以培育人才為己任的高校也自覺承擔起環境道德培養的義務。大學的環境教育逐漸得到重視,它的形式也在不斷擴展,主要包括開設環境教育公共課程、學生的環保社團活動、社會環境教育服務、倡導綠色科研等一系列的綠色教育內容。同時,高校還將有關生態教育的內容融入一系列相關的影視作品中,使學生在觀看聲畫并茂的作品時逐漸增強環境道德意識。聲畫合一的影視藝術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思想表現力。因此,影視教育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進而讓學生用實際行動踐行環境保護理念。
(二)教育理念的轉變
進入讀圖時代,電子媒體得到極大的發展,人們已生活在隨時能感知聲畫的世界里。高校為了更好地培育人才,滿足新時期大學生的審美要求,需要不斷與時俱進,采用新的媒體形式和新的教育方法。通過影視教育來培育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豐富的情感、高尚的品質,進而讓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在全民共建生態文明的語境中,高校影視教育可以嘗試不斷更新教育的形式和途徑,利用形象、生動的影視圖片和文字將環境道德教育推入更廣泛的大學生群體中。環境道德建設主張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影視教育能把空洞的環境概念轉換成大家喜聞樂見的影視形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進而引發他們思考保護生態環境的問題。例如,2015年2月,柴靜拍攝的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得到上億的關注,也得到了環保部長的贊揚。這部紀錄片將準確的調查報告數據和專業的環境理論知識相結合,精彩呈現了PM2.5的相關信息。柴靜還通過播放Flash的形式進行科普,這段Flash聲像兼具,對PM2.5進入人的呼吸道會出現怎樣的問題進行了解釋。鮮活的影像讓復雜的數據變得通俗易懂,幫助人們認識到霧霾帶來的嚴重影響。現在國內外的實踐表明,影視媒介對一個民族的思想文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影視教育的優勢
集視覺、聽覺為一體的影視是一種生動立體的媒介,包含很多的社會生活美、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影視節目,有利于凈化人們的心靈,提高人們的道德素養。通過這樣的媒介,觀眾能直觀、真實地感知影視作品。影視媒介生動、直觀的特征在促進環境道德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影視作品能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可知、可感的行為方式,以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教育。郭慶光在《傳播學教程》中指出傳播效果的三個層面,分別是認知層面、態度層面、行動層面,而影視教育是在人們的認知和態度層面上,引起人們知識結構和情緒的變化。影視作品以直觀形象的聲畫合一的形式來反映深刻的理性內涵,通過人物的具體活動把各種空洞的概念表現出來。在節目中,一些抽象的環保概念,如綠色生活、減少碳排放量等知識滲入受眾的意識里,讓受眾在行動中自覺堅持綠色的生活理念,反思個人的環境道德失范行為。通過影視教育,人們對環境問題從認知層面發展到行動層面上,最終自覺用實際行動來保護環境。總而言之,影視媒介能把復雜、空洞的概念轉換為立體、直觀的場景,環境科學知識的傳播、環保法律的建立健全、環境道德的教育,都能利用影視教育來實現。實踐證明,高校影視教育也可以有效地增強校園環境道德建設能力。
環境道德教育是一種新型的德育活動,是指受教育對象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相互聯系的環境道德觀念開始,指導教育對象為了人類的長遠發展和更好地享受自然和生活,自愿形成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意識,遵循相應的道德準則。在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增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提高學生的環境道德素養,已成為新時期高校教育的目標。然而,當前高校開展環境道德教育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環境道德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實踐
高校開展環境道德教育活動,一方面能豐富學生的課余時間,另一方面也能增強大學生的環境道德意識。環境道德教育活動的次數越多,其效果也會越好。然而,雖然很多高校都開設了有關環境道德的課程,在實踐活動上也進行了一些嘗試,但因為受到傳統教育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環境道德教育在很多情況下還只是一種擺設,教育形式匱乏,沒有發揮出高校的職能。在全球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學校開展環境教育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而有些學校忽視社會對加強環境教育的呼聲,在實踐中搞“形式主義”,如在建設“綠色學校”的過程中,明顯存在看重“綠色學校”這塊牌匾而不重視環境教育的情況。因此,脫離實踐是高校環境道德教育面臨的首要難題。環境道德教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在我們現實的教學工作中,由于多種因素的制約,環境道德教育仍以傳統的理論教學為主,沒有真正做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二)環境道德教育支持力量薄弱
如今,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但民眾似乎只關心環境問題本身,并沒有對培養大學生的環境道德意識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想到今天的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接班人。筆者在和同學的交流中發現,不少積極開展環保活動的社團經常面臨缺少活動經費的問題。由于各方力量對高校影視教育的不重視,導致高校開展環境道德教育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這與德育建設的要求相差甚遠,更不能達到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目標。因此,為了切實提高大學生的環境道德素養,高校開展環境道德教育還要積極探索環境道德建設的道路和方法,逐步提高環境道德教育能力。
高校應該在影視教育中納入環境道德培育體系,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視媒介的影響,從而樹立正確的環境道德理念。高校影視教育推進環境道德建設的路徑如下:首先,堅持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相結合。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過程即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這種模式帶來的后果是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了提高影視教育的效果,施教者應該不斷豐富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水平。例如,在影視教育的課堂上可以選擇那些當下學生群體喜歡的、制作精良的環保類影片進行講解,通過鮮活的影視案例激發他們的環保熱情。其次,在高校影視教育中推進環境道德建設還要堅持傳統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在優化傳統課堂的同時,學校還應該展現學術資源的優勢,高度重視完善環境道德教育機制;重視專業教師的培養,還要重視開展第二課堂的環境道德教育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逐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學生參與環保行為的積極性。高校影視教育的第二課堂可以利用“世界環境日”等環保紀念日開展主題活動,如生態類影視作品展覽與比賽等。最后,高校影視教育推進環境道德建設還可以借助學校的新媒體平臺,向大學生傳播環境道德教育的理念,擴大傳播范圍,讓更多的大學生了解建設環境道德的重要性,從而激發、指導他們參與到保護環境的實踐活動中去。
總而言之,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當下的時代語境。作為培養人才的高校,要充分認識到高校影視教育對推進環境道德建設的巨大作用,利用影視教育的各種優勢,讓影視教育成為高校環境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指導老師:朱琳
G641
A
1674-8883(2016)23-0007-01
本論文為2015年南陽師范學院大學生實踐教學活動創新項目(SPCP)“高校影視教育推進環境道德建設的策略研究(ZB-2015-24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