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曉燕王勝源宋玉生李程程王洪濤
(1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傳媒與藝術學院,遼寧 阜新 123000;2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公共管理與法學院,遼寧 阜新 123000)
公共安全治理中新媒體責任研究
萬曉燕1王勝源1宋玉生1李程程1王洪濤2
(1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傳媒與藝術學院,遼寧 阜新 123000;2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公共管理與法學院,遼寧 阜新 123000)
新媒體對于公共安全治理的新聞報道具有很大的優勢,甚至領先政府部門發現問題。但是,新媒體在帶來益處的同時也會帶來風險和挑戰。本文重點對新媒體環境下公共安全治理面臨的風險和挑戰進行分析,使新媒體最大化地為公共安全治理服務。
新媒體;公共安全治理;風險;挑戰;責任
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指出,“真正具有意義和具有價值的信息并不是在各個時代所傳播的內容,而是在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提供的性質,及其所創造的可能性和帶來的社會變革”。[1]
隨著計算機網絡、數據庫、移動通訊設備等技術革新與應用,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元化符號為主的媒體信息迅速在各應用終端傳播。從“大眾門戶”到“定向索取”,再到“個人門戶”等。[2]
新媒體重新定義信息傳播的時空觀,并在大數據時代飛速發展,已經滲透到社會文化價值觀的框架之中,[3]日益影響著社會上層建筑的結構和形態。媒介化社會傳播特征使公共安全治理發生了實質性改變,通過研究公共安全治理中新媒體責任,使其更好地助力公共安全治理工作。
公共安全治理中新媒體的積極作用主要有:第一,通過安全教育來答疑解惑,穩定人心。把政府“是什么、想什么、干什么”告訴公眾,維護和提升政府形象。第二,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公開調查事件發生的原因,消除公眾心理恐懼。第三,監督政府政策執行情況。及時把公眾利益反映給有關職能部門,幫助政府及時了解民情,發現、解決問題,減少矛盾。
新媒體在為公共安全治理提供機遇和便利的同時,也會使公共安全治理面臨更多的風險和挑戰。
(一)新媒體恐慌不利于治理工作
新媒體恐慌是通過新媒體呈現和傳播的社會恐慌心理。[4]新媒體傳播和受眾恐慌心理形成了新媒體恐慌,并依存于“轉型社會、利益訴求、報道失實”這三個社會環境之中。[5]
“媒體的呈現使得‘危機’具有高度不確定性,但信息傳播本身受傳播機制與危機語境的制約可能會拉動危機或風險”。[6]大數據時代,個別媒體將真假現象混亂報道來博取眼球,缺乏專業水準,喪失媒體倫理道德,過分渲染容易形成恐慌現象。
(二)新媒體化抗爭擾亂公共安全秩序
新媒體通過網絡電視、手機電視、移動電視和數字電視等打破媒介間的屏障,消融媒介介質之間、地域和行政之間,甚至傳者和受者之間的界限,具備媒體個性化、平臺易操作、表現形式多樣化、信息發布及時、交互性強等優勢。由突發性事件引發的公共安全問題已經不再由政府組織統一領導,更多的是利用自媒體傳播信息,引發輿論,在更大的空間尋求關注和支持,挑撥煽動產生蝴蝶效應,激化現實矛盾。
(三)給網絡犯罪預防和處理工作增加了難度
越來越多的新媒體已經不單單是交流信息的平臺了,顛覆傳統媒體制度傳播的同時,新媒體與高科技的結合加大了犯罪率。[7]
新媒體的難掌控性和匿名性,既是犯罪對象又是犯罪工具,其分散性和隱秘性會對人們造成嚴重威脅:誹謗、恐嚇、欺詐、騷擾、語言暴力、傳播惡意謠言,惡搞、人肉搜索等,會擾亂他人的正常生活,對他人造成傷害。
公共安全治理主要是對社會秩序的正常維護與對社會沖突的和平化解。公共安全治理新媒體化意味著媒介化社會與轉型社會并存,新媒體傳播對其工作影響越來越大,使其治理方式和理念更加依賴新媒體,兩者互動日益明顯標志著公共安全治理新媒體化時代已到來。新媒體已不再是單一的宣傳工具,其已從公關策略上升至戰略資源地位。在一定情況下,政府對待新媒體的態度等同于對待公共安全治理的態度,政府對公共安全治理的所作所為都將在新媒體中呈現給公眾,給公共安全治理帶來一定的壓力。公共安全治理除了人力和社會資本之外,如何正確使用新媒體,協同政府創新社會管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的背景資源,值得研究。
達到有序、雙向、參與、形象的目標,既高度概括了公共安全治理媒介化的積極意義,也是對其媒介化效能提升的一個預期目標。因此,在尊重新媒體自身規律的同時,要正視公共安全治理的現實需要,明確新媒體責任,有效規范媒體管理策略。
(一)新媒體信息傳播的治理
哥本哈根學派的一個觀點:“安全也是一種言語行為。”[8]公共安全治理中新媒體的參與首先是有效信息的傳播。
公眾普遍缺乏安全責任意識,對他們而言,安全議題是由政府來建構的。新媒體的責任是怎樣將安全議題上升到公共安全治理層面,引導公眾接受,讓社會主體參與進來,實現媒介安全,維護社會安全。
第一,理清新媒體信息傳播的治理職能。媒體宣傳部門要強化國家政策方針的教育,對敏感話題采取審核制度,健全領導責任追究制度,疏導不滿情緒,引導和培養公眾正確使用新媒體。通信部門要加強對終端設備制造商、應用提供商的行業規制,落實智能終端的實名登記制度,給案件偵破和信息核查工作提供資源保障。警務部門通過整合互聯網、警用專網等新媒體資源加強甄別和預警能力,提高信息監測效率;明確警察角色定位,加強警務和保安人員的法制培訓,嚴懲利用新媒體傳播犯罪活動的行為。增強新媒體的傳播力和公信力,積極利用QQ、微博、微信、播客、博客等信息傳播工具,將新媒體傳播作為政府聚積民間正能量的重要手段,形成政府主導、媒體引導和公眾參與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
第二,搭建信息功能平臺,健全新媒體輿論預測預警機制。組建情報信息員隊伍獲取有效信息并對其進行辨析,這樣能提高公共安全治理的工作效率。新媒體信息功能平臺的搭建步驟如下:
一是收集信息。組建專職情報隊伍獲得深層次的情報信息;運用抓取軟件收集信息;加強各部門保衛人員收集實時動態信息;組織群眾信息員獲得不同時空情報信息。這樣政府可以全方位掌握準確信息,完善信息內容發表評論,了解網絡動態,汲取理性觀點,表明媒體態度,有針對性地實施輿論引導和監督。
二是發布信息。政府要起到主導作用,借助政務微博、政務微信等渠道向外界發布信息;設立專職新聞發布人員發布權威信息,消除公眾猜疑;加強對政務微博和政務微信等門戶網站的建設推廣,對新媒體發布信息平臺特點進行分析,聘請輿論危機公關顧問提升社會公共安全事務信息透明度等,發揮輿論正確引導作用,有利于政府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推動工作有序開展。
三是交互信息。社會熱點話題利用新媒體與公眾意見交流,官方輿論場、媒體輿論場、民間輿論場三方建立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緊密聯系。
四是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積極有效地處理突發事件。政府借助新媒體與網民力量,構建“全社會動員、全民參與”的公共安全維護體系。通過主流媒體向海外發布權威消息,邀請境外媒體工作者赴事發地進行信息采集和采訪報道,做好公共安全治理工作。
(二)多渠道推進新媒體參與公共安全治理
法律對新媒體參與主體和利益方的權益保護不明確,自身法律責任不清晰,急需完善網絡立法來規范新媒體的傳播行為,使新媒體輿論監管有法可依。
還可以通過采取立法、社會參與制度與保障機制管理等引導社會力量和志愿者參與信息傳播管理,公共部門、私人部門、社會力量、志愿者等多方形成伙伴管理關系,能最大限度保障公共安全利益,使公共安全治理工作有序開展,這是善治理論的最好體現。
公共安全治理中新媒體參與理論與實踐已經表明:新媒體在公共安全治理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政府應該采取多種方式完善積極有效的新媒體參與制度,促進新媒體與政府間相互配合、互相補充,共同應對可能發生的各類公共安全事件,解決資源型城市中出現的含公共安全在內的各類社會問題。
公共安全治理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程,需要政府、新媒體和公眾共同努力。對此,應在立法的基礎上健全新媒體參與程序,完善參與機制,促進公眾參與。還可以借鑒國外的參與經驗,學習先進方法,從根本上落實和完善公共安全治理工作,為建設一個安全穩定、和平民主、健康和諧的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1]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商務印書館,2000:15-17.
[2] 彭蘭.從“大眾門戶”到“個人門戶”:網絡傳播模式的關鍵變革[J].國際新聞界,2012(10):7-14.
[3] 童兵.科學發展觀與媒介化社會建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2.
[4] 邵培仁.媒介恐慌論與媒介恐怖論的興起、演變及理性抉擇[J].現代傳播,2007(4):27-29.
[5] 謝婧.以風險社會的視角看媒介恐慌的三個層次[J].東南傳播,2008(4):42-44.
[6] 程琳.加快信息網絡法治建設 維護網絡社會安全秩序[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9.
[7] 于志剛.網絡犯罪的代際演變與刑事立法、理論之回應[J].青海社會科學,2014(2):1-11.
[8] 劉瑋.社會風險媒介化傳播的反思[J].現代傳播,2013(11):163-164.
G206
A
1674-8883(2016)23-0033-02
本論文為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公共安全治理中新媒體責任研究”(L15BXW00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萬曉燕(1981—),女,江西南昌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社會治理、傳播與社會發展、廣告傳播等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