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東
(常州廣播電視臺,江蘇 常州 213022)
地方媒體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創新策略
謝曉東
(常州廣播電視臺,江蘇 常州 213022)
在當今社會環境下,地方媒體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結合媒體特性,創新傳播手段和形式,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用社會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出來。本文旨在探討地方媒體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探索、傳播創新。
地方傳媒;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創新
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決定了媒體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過程中的必要性、嚴肅性和權威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媒體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戰略任務,就是要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讓馬克思主義走向社會大眾,是從中央媒體到地方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
與地方媒體相比,中央媒體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中更多的是著眼全國范圍,偏向理論性、前瞻性和指導性。但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僅有中央媒體的聲音還遠遠不夠,需要更多的地方媒體參與進來,以提升宣傳效果。地方媒體必須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創新思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所強調的,要“不斷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在這種統一和互動中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凡是公眾感興趣的內容、話題,自然也就傳播快、效果好。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傳播,讓公眾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感興趣,進而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為社會大眾服務的先進理論,也唯有主動迎合大眾心理,抓住大眾的根本利益。以常州電臺與常州社科聯共同創辦的《社會科學百家談》“上書房文化論叢”專欄為例,以常州人講常州事、自己人講自己事、身邊人講身邊事的形式,嵌入契合公眾需要的社科理論,節目貼近百姓需求、適應百姓口味、愉悅百姓生活、提升百姓品位的社會效果,被評為2009年常州市宣傳工作求實創新實踐活動重點項目。該節目從2009年至2015年始終是同時段廣播節目中收聽率較高的節目。再如《福建日報》每月一期的《求是講壇》專版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宣傳與地方具體實踐結合起來,積極反映地方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的生動范例和特色經驗,體現了理論宣傳的親和力。該專欄解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最新成果,尤其注重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成果,兼顧公眾的心理需求,以平等對話的方式進行大眾化的傳播。
由此可以看出,地方媒體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需要主動去迎合公眾心理,贏得公眾的思想共鳴、價值認同和社會共識,注重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傳播與公眾的關注焦點相結合,貼近社會實踐,架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與社會大眾的溝通橋梁。同時,注重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最新成果結合到公眾的社會實踐,解析社會新矛盾、掌握新規律、解決新問題,在實踐中展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的魅力,使馬克思主義成為公眾的自覺追求和價值理念。
當今時代背景下,地方媒體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必須結合媒體的地方特性,了解本地受眾心理,創新傳播手段和形式,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用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要適應媒體的發展規律和特點
新形勢下,地方媒體必須以通俗易懂的大眾化語言、創新性的形式,激發大眾的興趣,并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說透說清楚,這樣的傳播效果才能更好。例如,廣西電視臺社科訪談類節目《凡事說理》,主動迎合受眾的所思、所想,把握受眾的內在需求、思想狀況,反映大眾的現實生活和精神面貌,以增強傳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該節目整合了電影、動漫、新聞短片等形式,訪談過程呈現輕松、幽默的氛圍,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由抽象、晦澀轉化為具體、生動,把科學理論通俗表述、形象呈現出來,使其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宣傳和地方媒體傳播相結合的生動實踐和創新舉措。
(二)“寓教于樂”是長期以來行之有效的傳播手段
人們喜歡充滿趣味、生動的內容和主題,在娛樂氛圍中接受教育,才能入腦入心。尤其是現如今處于信息充分覆蓋的時代,社會思想多樣化呈現,公眾猶如置身于“思想超市”,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就要打造與受眾的思維方式合拍的“大眾話語”。例如,江蘇廣電總臺的《時代問答》欄目,43門學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走進演播室,闡述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回應百姓關切的熱點。為了讓這檔理論節目更生動鮮活,欄目組制作了一批與訪談內容緊密相關的短片穿插在節目中,配合圖表、動畫等,直觀、立體呈現專家觀點。尤其是在《不朽的〈資本論〉》一集中,還展示了節目組在上海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拍攝的《資本論》影像,從而讓受眾在生動藝術的傳播過程中接受地方媒體的表達訴求和理論觀點含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在當下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中,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地方上的有效傳播,有賴于地方媒體的傳播創新,要求地方媒體學習群眾語言,把握住群眾的理論需求,多挖掘生動、活潑的事例,在傳播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更好地融入大眾的心靈。
[1] 邵寶鋼,印興娣,謝曉東.地方媒體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責無旁貸[J].新聞傳播,2016(06):11-12.
[2] 蔣小平.理論傳播方式的成功探索——江蘇衛視系列訪談欄目《時代問答》的探索與實踐[J].新聞戰線,2013(11):30-32.
G206.3
A
1674-8883(2016)23-0039-01
本論文為江蘇省2014年度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地方媒體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與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4XZD001
謝曉東,常州廣播電視臺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