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媛媛
(長春工業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網絡輿情危機預警研究國內文獻綜述
郭媛媛
(長春工業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研究網絡輿情危機預警的目的是及時監測網絡輿情危機信息,并準確預估網絡輿情危機發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損失,進而制定和實施有效措施來排除潛在的危機,將危機扼殺在萌芽狀態,盡量避免危機的產生或將危機可能產生的損害控制在最小值。同時,還要及時公開發布相關危機信息,引起社會的警惕和相關政府部門的注意,有助于政府部門及時制定有效的方案來應對網絡輿情危機。
網絡輿情;預警;公共意見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網絡已經逐漸深入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查看各種政治、經濟、娛樂等的新聞需要通過網絡,小到買菜、買衣服、買日用品等需要網絡。網絡無處不在,人們已經漸漸習慣了有網絡的日子。網絡除了上述這些作用之外,還有推動網絡輿情的產生和發展的作用。網絡輿情就是在人們看到某個社會事件或熱點后,對此事件或熱點進行的評價。這種評價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隨著支持某種評價的人數越來越多,便形成了網絡輿情群體。如果這種評價是積極的,那便是積極的網絡輿情,對社會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如果這種評價是消極的,那便是消極的網絡輿情,對社會發展起到阻礙作用。為了預防消極的網絡輿情的產生并將其扼殺在搖籃之中,就需要對其進行預警研究。
丁菊玲等[1]認為,網絡輿情事件轉變為危機事件會有一定的征兆,并經歷征兆出現——危機開始——造成損失的過程,這需要一些時間來完成。而在這期間,相關機構為處理和面對即將發生的危機事件所采取的措施就是網絡輿情危機預警。吳婷婷[2]指出,危機也可以轉變成機會,其關鍵點在于相關機構需要使用專門方案來處理危機信息并進行富有成效的輿情危機預警。吳紹中等[3]認為,每一件網絡輿情危機事件的出現,其中必然包含對其有重要影響的信息因素,而對信息因素的收集和監測就構成了網絡輿情危機預警。徐建[4]認為,網絡輿情危機預警是一種以分析危機案例數據信息為基礎,為網絡輿情危機管理提供決策建議的行動或過程。
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網絡輿情。柯健[5]根據各個機關在應對網絡輿情危機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切實有效的預警對策和輿情預警管理建議。他要求政府部門及相關機構提高對網絡輿情事件的重視,加強網絡輿情危機的預警工作,完善網絡輿情危機的預警流程。陳苗[6]認為,高校網絡輿情監控預警的作用有三點:第一,改善互聯網氛圍,形成預警體系,可以及時發現和阻止異常輿情的擴散,減少對學生群體的不良影響;第二,提高管理效率,在高校網絡輿情監控預警機制下,各有關部門分工科學、責任明確,可優化管理資源配置;第三,促進校園和諧,網絡輿情監控預警機制的建立,可以及時辨別和剔除、清理不良信息,引導、糾正非理性的聲音,使和諧的聲音始終占據主流。伊甜園[7]認為,網絡輿情危機預警可以駕馭、控制網絡輿情,還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高校管理能力。曾潤喜[8]指出,網絡輿情是社會矛盾在互聯網上的聚集形式,而網絡輿情危機預警是政府機關進行危機治理的首道防火墻。所以,網絡輿情危機事件的預警關系著社會的根基是否牢固和是否能夠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李雯靜等[9]設計了網絡輿情預警指標,其指標的建設依據是網絡輿情的特點。她根據不同階段的指標進行統計計算,關注重點地域中的重點主題,幫助輿情工作人員對突發輿情事件保持動態跟蹤以及進行態勢預測,以便及時作出決策。曾潤喜[10]運用專家打分法和層次分析法進行優化警源、警情、警兆這3個指標體系,并對影響這一指標體系的各個指標進行排序,確定各指標權重。張一文等[11]經過末級指標量化和對指標附權重的處理后,選取8個網絡輿情案例研究,得到了一些對網絡輿情預警有重要作用的結論。談國新[12]首次將輿情發布者納入了輿情監測預警二級指標,以信息空間模型為依據對網絡輿情的生成原因和擴散機制進行探究,構建了網絡輿情監測的具體指標體系,較為全面地分析了網絡輿情的地點因素、發展由來、擴散途徑、具體特征和接受者的回應等內容。王青[13]探討了上述指標體系,發現它們仍存在部分指標缺乏深度、難以評估、對受眾情緒的關注不夠、質保體系不完整等不足之處。劉毅[14]解決了專家語義評價數量化不確定的不足,通過利用模糊德爾菲法等方法來優化網絡輿情指標體系,提高了專家語義評價的可靠性和精確度。
目前,在現有的網絡輿情危機預警指標體系的研究中,大部分學者闡述了指標體系的建立思想,并且強調了指標應用的重要意義,雖然已經系統全面地考慮網絡輿情的影響因素,但由于指標數量大,難以量化,不能滿足網絡輿情即時性、反應迅速等特點,可能導致預警的滯后性。另外,基于某些數學模型的危機預警選用的指標數比較少,不夠全面,難以全面系統地反映網絡輿情的危機情況。
鑒于網絡輿情危機預警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幫助政府機關及有關部門及時發現網絡輿情危機信息,并在危機信息擴散直至對民眾造成影響,使社會受到損失之前制定出相應的措施,所以,網絡輿情的預警模型方法的研究成為學術界和應用領域研究的重中之重。目前,國內對預警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情感傾向性分析技術、網絡輿情指標的預警方法研究和WEB數據挖掘的預警方法的研究等方向,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劉毅[15]根據對互聯網民眾團體意見情感的趨向性和觀點強弱程度分析來進行預警,并采用基于 情感傾向性分析技術的預警方法研究預警方案。此外,丁菊玲以觀點演變為切入點構建具有不同粒度的輿情觀點樹,并在對觀點樹的挖掘中發現輿情危機信息進行預警,并提出基于直覺模糊推理和基于一般模糊推理的網絡輿情預警方法,分析網絡輿情態勢以確定網絡輿情預警等級。楊超等“建立了一個新的具有傾向度的情感詞典,并且基于此開發了一個半自動化網絡輿情分析系統,用于網絡輿情危機預警”。李耘濤等構建灰色預警評價模型,通過判定網絡輿情的灰類級別來判定輿情等級。梅中玲提出了采用WEB挖掘方法進行預警的一般處理過程,通過數據采集和預處理,利用合適的工具和挖掘技術進行模式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對網絡輿情進行危機預警。
在當前的社會發展形勢下,網絡的發展日趨迅速。隨著網絡不斷深入民眾生活的各個方面,網絡輿情的產生和發展也日趨平常,而其所造成的網絡輿情危機卻足以威脅人民生活、損害大眾利益、動搖社會根基。所以,對網絡輿情危機的預警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現有的有關網絡輿情危機預警研究的文獻資料和著作較少,核心期刊文章更是寥寥無幾,急需專家、學者廣泛研究、補充。
[1] 丁菊玲,勒中堅,王根生.我國網絡輿情危機預警研究探討[J].情報雜志,2010(10):5-8.
[2] 吳婷婷.基于電子政務的網絡輿情危機預警研究[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12.
[3] 吳紹中,李淑華.互聯網絡輿情預警機制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38-42.
[4] 徐建.網絡輿情危機預警的案例推理方法研究[D].黑龍江:哈爾濱工業大學,2014.
[5] 柯健.公安機關網絡輿情預警及對策機制探討[J].廣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12):10-13.
[6] 陳苗.高校網絡輿情監管控預警機制構建策略探究[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4):51-53.
[7] 伊甜園.高校網絡輿情預警機制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8] 曾潤喜,徐曉林.網絡輿情突發事件預警系統、指標與機制[J].情報雜志,2009(11):52-54.
[9] 李雯靜,許鑫,陳正權.網絡輿情指標體系設計與分析[J].情報科學,2009(7):986-991.
[10] 曾潤喜,徐曉林.網絡輿情突發事件預警系統、指標與機制[J].情報雜志,2009(11):51-53.
[11] 張一文,齊佳音,方濱興,李欲曉.非常規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熱度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情報雜志,2010(11):71-75.
[12] 談國新,方一.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監測指標體系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65-70.
[13] 王青,成穎,巢乃鵬.網絡輿情監測及預警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1(4):54-57.
[14] 劉毅.基于三角模糊數的網絡輿情預警指標體系構建[J].統計與決策,2012(1):12-15.
[15] 劉毅.高校教育輿情研究論略:熱點、問題與展望[J].理論與現代化,2014(3):87-91.
G206
A
1674-8883(2016)23-0056-01
郭媛媛(1993—),女,碩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理論與實踐。
肖永輝(1977—),男,法學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管理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