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雯佳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網絡牢騷中“仇富”現象的社會心態分析
董雯佳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網絡的出現給了人們更大的話語空間和話語權,成為人們表達意見和發泄情緒的主要場地,網絡中正確的意見表達和適度的情緒發泄,對于推動社會進步和維護社會穩定有很大的幫助。然而,網絡是個不受限制的虛擬空間,每個人也因個人情況的不同無法適度控制情緒,且在表達意見時無法做到完全客觀、克制,而網絡牢騷就是這些情緒衍生出來的產物?!俺鸶弧爆F象在網絡牢騷語中出現的頻率較高。本文以我國社會中的“仇富”現象為例,分析網絡牢騷的產生及界定、網絡牢騷的負面社會心態,提出引導方向和解決措施。
網絡牢騷;“仇富”現象;社會心態
(一)網絡牢騷的界定
現代漢語詞典對“牢騷”的解釋是“煩悶不滿的情緒和說抱怨的話”。古代漢語詞典中對牢騷的出處作了說明:1.指抑郁不滿的情緒或言語。明陸世廉《西臺記》第四出:“憂焦!知己真難報。牢騷!英雄恨未消。”《儒林外史》第八回:“哪知這兩位公子,因科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元,入翰林,激成了一肚子牢騷不平?!鼻尻愄铩睹髟娂o事辛簽·鄺露》:“湛若 為人好詼諧大言,汪洋自恣,以寫其牢騷不平之志?!崩顒氯恕短炷琛返诰耪拢骸叭欢q滿肚皮牢騷,認為自己還走了冤枉路?!焙迫弧镀G陽天》第九九章:“誰不興發幾句牢騷呢,牢騷不等于事實呀!”2.憂愁哀怨?!痘ㄔ潞邸返谖寤兀骸按蟮智锞沾禾m,各極其勝,究竟秋菊牢騷,不及春蘭華貴?!鄙虾煼洞髮W教育科學學士薛香認為,牢騷是當人們的某種需要、渴望、希望等不能得到滿足或實現時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或情緒反應。網絡牢騷是牢騷的表現形式之一。王天意認為,網絡牢騷是以網絡為載體的不良社會心理現象,是網絡抑郁不平的情感在網絡中的抒發,是不滿情緒在網絡中的宣泄。[1]
(二)網絡牢騷的相關文獻綜述
王天意在《網絡牢騷的疏導及控制》中明確了網絡牢騷的內涵,劃分了網絡牢騷的不同種類,歸納總結了網絡牢騷的特點及社會效應,同時闡述了網絡牢騷控制的方法;在《網絡牢騷與中文網絡論壇研究綜述》中,王天意從心理學和社會學兩個不同研究視角對牢騷的研究現狀進行了綜述;夏臨在《從跟帖看網絡牢騷與網絡輿情的形成——以“八旬翁摔倒無人扶”事件為例》一文中通過分析“重慶八旬翁倒地無人敢扶”的新聞事件中,網民通過論壇和博客跟帖對該事件發表的各種言論,探討該事件所表現出來的輿情,并提出自己的相關思考,其中網絡牢騷是網絡輿情的呈現形式,該文作者認為有必要對過盛的網絡牢騷進行引導,使之朝著健康的網絡輿情方向發展。[2]
網絡牢騷過剩會造成社會矛盾激化,“仇富”言論的出現是因為個體在心態和認知上的不穩定狀態,同時,媒體報道關于富二代的新聞刺激了人們的情緒,放大了貧者與富者相互間的矛盾。此外,還由于歷史環境因素、社會制度弊端長期積壓的情緒得不到釋放,網絡便成為人們情緒發泄的出口,網絡牢騷語則是一種外在表現形式。
(一)歷史環境因素
中國歷史上一直提倡“均貧富”。毛澤東時期領導共產黨員,打土豪分田地,為廣大群眾所擁護。新中國成立后,鄧小平同志為了讓中國盡快恢復國力,提出“先富帶后富”,一些人通過國家當時給的優惠政策以及自身努力,獲得了些許成就,同時帶動了國民經濟發展;但是另一些人卻利用手中資源和權力謀取不正當利益,由于當時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沒錢沒勢的平民百姓受到欺凌和壓榨。綜合上述因素,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歷史環境造成了人們傳統觀念上的仇富情緒。[3]
(二)社會制度不完善
網絡牢騷的產生根源于社會上財富分配不均和社會制度的不完善。當前,我國社會處于轉型期,各項社會保障制度還需不斷完善,如稅收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核定一個盡可能公平的標準,只有提供給每個人公平的機會才能有效減少因貧富懸殊產生的怨憤。[4]
(三)媒體負面報道
2014年7月24日晚,朝陽區酒仙橋商場公交車站旁,一名出租車司機莫名遭到一名法拉利車主暴打,一圍觀者勸架時也被打。經醫院鑒定,兩人均有多處受挫傷。類似這種豪車撞人、豪車車主打人、違反交通的規則的報道屢見不鮮。不得不承認,網民的“仇富”心態很大程度上與媒體報道有關,當自己內心的一些傾向與媒體報道不謀而合時,這種情緒就會被無限放大。
2015年4月,發生在臺灣的“阿帕奇案”的男主是臺陸軍中校勞乃成,是典型的“富二代”“官二代”,他的父親勞則康是少將,曾任臺陸軍司令部副參謀長。此外,勞乃成家底殷實,事件發生后,其價值億元新臺幣的豪宅也隨之曝光,甚至勞乃成喜歡去夜店、出手闊綽的舊事也被媒體挖出來。該案的另一女主角藝人李倩蓉,亦遭輿論拿顯微鏡放大檢視,她包包值多少錢、身家幾何,媒體都爭相報道。事實上,不止勞乃成、李倩蓉,本案所有當事人都被貼上“權貴”“貴婦團”標簽。媒體為吸引眼球,迎合受眾口味,作出不負責任的報道,有違媒體職業準則,不利于媒體人的道德素養的提升。
(四)心理因素
以“仇富”現象為例,網絡牢騷的出現主要是心理因素導致的,即嫉妒心理和認知偏差,窮人對富人天然的抵觸心理使得一些案件遭受輿論壓力和媒體審判,“官二代、富二代”的標簽,使得人們戴有色眼鏡看待此類人群,在網絡溝通過程中往往會產生不理性的言論。[5]
(一)健全社會分配制度
“仇富”心理根源于社會財富分配不均。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相對公平的社會制度,可以有效緩解不同階層間的利益糾紛,滿足各個階層的利益訴求,盡可能縮小貧富差距。
政府之所以一直重視社會分配制度,一是責任使然,二是網絡發展為政府了解網絡輿情、了解民意增加了一條新路徑。網絡牢騷是網絡輿情的一種表現形式,政府通過網絡信息搜集方式,了解到人們對于富人行為不得當、品質和教養不高十分反感,而這些反感除了富人自身原因外,最主要的是社會收入制度不完善。因此,健全社會分配制度是十分緊要的。
(二)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分配不均誠然是引起人們不滿情緒的一個方面,但正確價值觀的樹立能夠減少人們因不公正看待問題引發的煩悶情緒。馬斯洛將人們發的牢騷歸納為三個分類:第一,低級牢騷是缺乏最低級滿足,包括生活的危險、基本物質的不滿足和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以及最基本的安全感。第二,高級牢騷,他認為牢騷有尊重他人和尊重自我兩個層次,包括被他人侮辱、欺凌,大多數人處在這一層級的牢騷,渴望獲得贊賞和成就。第三,超級牢騷,它源于對完善、正義、美、真以及其他類似東西的超越性需要。這種對于真理、真誠,以及對于全部事實的愛,是一種超越性的索要,而不是一種基本的需要。根據這三個方面的劃分以及網絡上查到的數據,我們發現家庭和學校教育對于人們樹立正確價值觀有很大的影響,社會、同事及成年后形成的關系網對于人們看問題的客觀程度有影響,而網絡牢騷中對富人偏激看法的出現和有一定財富就無度揮霍、不尊重他人的人,就是因為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新聞記者在網絡輿論的引導上要盡量公正,在沒有明確事實前不偏向任何一方。[6]
(三)適度發泄情緒
過度的牢騷會帶來矛盾激化,而適度的牢騷卻可以解決一些問題。哈佛心理學家就提出了“牢騷效應”,稱適度的牢騷不僅會弱化矛盾,還會提高工作效率以及與人交往的積極性。網絡是個開放的空間,當某個輿論引爆點出現時,如富人群體的負面新聞,作為調查事實真相的新聞媒體要保持盡可能客觀的看法和觀點,引起人們的注意和討論,減少偏激言論的生存時間。[7]
(四)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網絡上信息紛繁復雜,處于信息碎片化時代的我們,缺乏足夠的時間和反應能力去鑒別撲面而來的信息,我們很容易受到網絡牢騷中關于對富人的批判的影響,尤其是當自己目前的狀態無法滿足自身的需求時,便可能將自己的不利處境歸咎于一出生就含著金鑰匙的富人群體,而沒有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各種挫折和意想不到的困難,要學會面對且養成多思考的習慣,不要因為一時的情緒激動就將自己置身于網絡牢騷的大軍中,這樣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加劇問題的惡化。
網絡牢騷的出現與網絡輿情有密切關系。本文通過對“仇富”現象的分析,簡要歸納了兩類人群的社會心態,未來還需要通過更多的數據來分析牢騷語言場的社會心態。
[1] 薛香.論牢騷及其產生的個體認知因素[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版),2003(02):37-40.
[2] 王天意.網絡牢騷與中文網絡論壇研究綜述[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1):65-70.
[3] 郝亞明,朱薈.“仇富”之社會性根源分析[J].呼倫貝爾學院報,2007(01):26-28.
[4] 崔青青.仇富現象的成因探析[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8(B12):130-132.
[5] 沈杰.“仇富心理”何以可能——對北京市和杭州市問卷調查資料的分析[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01):3-12.
[6] 王天意.網絡牢騷的疏導及控制[J].紅旗文稿,2004(24):17-19.
[7] 王方.馬斯洛談牢騷[J].道德與文明,1998(03):40-41.
G206
A
1674-8883(2016)23-0063-02
董雯佳(1991—),女,碩士研究生,新聞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