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軍
(忻州市廣播電視臺,山西 忻州 034000)
淺談新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專題節目中的編導意識
張 軍
(忻州市廣播電視臺,山西 忻州 034000)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新型媒體傳播模式給傳統電視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一檔電視新聞節目如何能在眾多電視節目中脫穎而出、吸引觀眾的眼球,已經成為電視新聞編導面臨的新的挑戰。本文旨在通過對電視新聞專題節目的制作進行探究,淺析新媒體環境下編導應該具備的意識,從而促使其創作出更受大眾歡迎的新聞作品。
新媒體環境;電視新聞;專題節目;編導意識
在網絡媒體逐步占據大眾生活的今天,傳統媒體正面臨著史無前例的考驗。要想提升電視新聞專題節目的水準,制作出讓人耳目一新、廣受大眾好評的電視節目,就要求編導具備更高的職業素質。[1]電視節目編導是一個電視節目的靈魂,其綜合職業能力水平決定了電視節目的質量和受歡迎程度。因此,要想制作出一檔收視率高、廣受大眾好評的電視節目,就要求電視編導具備以下幾種意識:
責任意識是電視新聞專題節目編導應具備的最基本的能力。編導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領正確的社會輿論導向,積極學習黨中央的方針政策,把職業操守視為社會風氣發展的燈塔,把積極向上、展現正能量的真人真事宣傳到廣大人民群眾當中,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編導還應關注社會民生,了解人民群眾的需求和愿望,為群眾發聲、辦事,把老百姓的真實生活和困難需求大膽地展現出來;只有把新聞制作得生動形象、感人至深,才能引起廣大的社會反響和國家政府有關機關領導的關注,促使其采取有力措施來保證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滿、和諧社會更加繁榮昌盛。此外,編導應把社會大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懲惡揚善,運用輿論的力量對社會進行引導和監督;加強社會責任意識,制作出反映社會民情的優秀作品。
實際工作中,若想制作出來的電視新聞節目得到觀眾認可,必須在前期策劃上做足功夫。為此,編導應具備開放的策劃思維和創新意識,能夠通過獨特的視角將真實的事物展現在觀眾面前;在制作電視新聞專題節目的過程中,對節目的內容有整體的把握,從前期題材的選取、中期現場的拍攝和錄制,再到后期節目的剪輯等都離不開編導的策劃。不可否認,往往有策劃部門為節目提供了選題策劃,但是,為了讓節目更能得到大眾認可、提高收視率,編導更應該自己去選擇新聞題材。編導應通過對所錄制的節目進行整體把握,對節目錄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修正和完善,并充分發揮自己的策劃意識,運用相關的技術手段豐富節目內涵、深化節目主題,從而達到使節目收視率不斷攀升的目的。
電視新聞專題節目,是對新近正在發生的事件或者發生在過去但對現在仍有影響的事件所做的真實性的報道。這就要求新聞報道必須具備真實性、時效性,能夠把事件最真實的一面及時呈現在觀眾面前。因此,編導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從眾多的事件線索中挑選出最有價值的線索,并展開追蹤調查,進行拍攝報道,向社會傳遞有價值的信息,進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2]新聞意識還要求編導要尊重事件本身,不能捕風捉影,更不能為了迎合大眾“口味”無中生有、弄虛作假,而是要運用獨特的眼光從實際發生的事件著手,甄別出有價值的線索并進行追蹤報道。
編導要有服務大眾的意識。日常工作中,從素材的搜集到題材的選擇再到現場的訪問錄制以及后期的畫面剪輯等一系列工作,編導都要參與其中,并做好與相關工作人員的合作。此外,在拍攝前編導要事先和被采訪者取得聯系,確定采訪時間,并向燈光師、攝影師、化妝師交代好本次拍攝應注意的事項,做好對現場相關工作人員的調度工作;拍攝現場隨時會有突發事件,編導應盡量做好突發事件的應急工作。可以說,在電視新聞專題節目中,從始至終都離不開編導的服務。
在各行各業都萌生出“互聯網+”想法的網絡信息化的大形勢下,新聞消息的傳播區域之廣、速度之快,史無前例。同時,由于網絡環境下國家法律手段的局限性,導致有關部門無法對網上傳播的不良信息進行有效控制。當下我國正在推行社會主義法制化建設,人們日常生活中也離不開法律,因此,編導應加強自身的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養、提升對法律知識的認知水平。法律意識的增強能夠幫助其更準確地捕捉法律熱點新聞,如果編導沒有教育意識和宣傳意識,則很難制作出有教育意義和影響力的熱點新聞。新聞工作的開展要著眼于服務社會、倡導高尚文化、宣傳積極正能量的最終目的,促使編導制作出高質量的法制新聞節目,為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在競爭激烈的21世紀,編導應著力提升電視新聞專題節目的內涵,增強自身的文化意識,使節目能不斷推陳出新,方能永葆生機。如節目《人與自然》從播出至今一直廣受大眾好評,究其根本就是因為該節目凸顯了文化底蘊,人們在每次的觀看中都能獲取新的知識。另外,更為出名的《舌尖上的中國》,更是引起了全球華人甚至全世界人民的追捧,而浩浩中華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正是其最好的素材,這值得當下的電視新聞專題節目借鑒。電視新聞專題節目始終承擔著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的歷史重任,因此,編導要不斷學習新的文化知識,并在電視新聞專題節目中加以運用;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以制作出文化底蘊深厚的電視新聞專題節目。
一個新聞專欄能否樹立自己的品牌,其重點在于編導是否具有獨特的創作風格。為了吸引觀眾的關注,具體要采用哪種采訪形式,是互動、獨白還是訪談,這些都需要編導去細細揣摩。一個新聞節目的風格定位取決于其制作組編導的決策性和眼光。這往往就需要編導在進行選題時,把題材的選擇和社會大背景有機結合在一起,站在觀眾的角度來看待新聞內容,正確把握社會大眾最關心的問題。只有先迎合了觀眾,編導才能創作出受觀眾歡迎的新聞欄目。
在新的媒體傳播環境下,新聞工作者只有利用每個可以想到的宣傳方式,在嚴格遵循新聞制作原則的前提下,不斷激發創作靈感,用獨特的眼光去看社會,才有可能創作出成功的新聞作品。為了做到這一點,廣大的新聞工作者需要緊密圍繞在編導的核心思想下,齊心協力,才能順利開展工作。此外,要想制作出可以吸引每一位觀眾的新聞欄目,新聞工作者還需堅守自己的崗位,不論是在前期準備還是后期制作中,都認真、用心地對待每一個細小的環節,如此,才能使自己所在的新聞欄目在眾多新聞欄目中脫穎而出、獨樹一幟。
[1] 冶進海.淺談新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專題節目中的編導意識[J].東南傳播,2013(3):250.
[2] 王曉園.編導意識在新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專題節目中的探討[J].西部廣播電視,2015(11):125.
G224
A
1674-8883(2016)23-01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