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賢勇
(安徽日報報業集團 文摘周刊報社,安徽 合肥 230071)
淺談房地產報道中的媒體立場與責任
項賢勇
(安徽日報報業集團 文摘周刊報社,安徽 合肥 230071)
自2016年初開始,全國熱點城市樓市開啟了一輪瘋狂上漲的歷程,如同2015年的“全民炒股”一樣,國人一時間似乎也陷入了“全民炒房”的熱潮之中;樓市政策的變動、土地拍賣的動向、房價的漲幅等等,無不左右著讀者敏感的神經,直至中央出重拳、多地聯動,樓市才逐步回歸平穩、理性。在樓市、購房者失去理性的情況下,媒體在進行房地產報道時,應以“準確、權威、客觀、理性、公正”為宗旨,可以說多數媒體堅守了這一原則和立場。但在大量樓市報道中,我們也不難發現,片面、誤導,甚至虛假、失實等信息或新聞不時見諸報端,帶有功利性、傾向性的報道也常常充斥其間。這一切不但影響著媒體在廣大讀者中的權威、理性等形象,更偏離了媒體在新聞宣傳中應肩負的社會責任。
片面;虛假;客觀;理性;全面
細究這一波樓市瘋狂,既有政策寬松、信貸擴張、土地財政、財富積累等客觀因素,也有開發商惡意捂盤、哄抬房價,以及中介參與炒作、散布虛假信息制造恐慌、違規提供首付貸、投資投機者涌入等多種主觀因素。而仔細梳理大量媒體報道,則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當前經濟背景下,傳統紙質媒體、新興網絡媒體等對房地產廣告依賴性較強。在市場經濟下,媒體作為一個獨立的機構需要生產和發展,通過廣告等經營手段獲得進一步發展的動力,應該說也是正常現象。但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也承擔著沉甸甸的社會責任,應將其放在首位。然而,一些媒體在利益面前,背離了社會責任感與職業道德操守,把贏利作為第一目標。正所謂“屁股決定腦袋”,在利益驅使下,難免帶有明顯的傾向性。具體則體現在:
首先,充當房地產商的“門客”與“吹鼓手”。一有樓市相關利好政策等出臺,就大肆宣傳,在重要版面位置刊登,鼓吹房地產大好形勢,加劇了房價上漲態勢。
其次,對房地產“大客戶”關懷備至,大肆宣傳甚至略帶浮夸。在國家嚴厲打擊虛假廣告的背景下,仍然有媒體頂風作案,刊登虛假廣告。
再次,不敢、不愿監督。樓市瘋狂中,開發商違規違法行為不斷涌現,有些“大客戶”甚至與媒體訂有“投放多少廣告后不得刊登負面新聞”的暗中條款。即便有人舉報投訴“大客戶”的問題,媒體也大多搪塞了事,甚至暗中收“封口費”。一些在網絡論壇熱傳的針對開發商的投訴熱帖,被媒體“漠視”“屏蔽”,讓普通百姓申訴無門,喪失了對媒體的信任。
另外,也有一些媒體及其從業人員因為房價上漲自身受益,或為過度迎合地方政府,或為吸引讀者眼球,無形中充當了本輪房價上漲的鼓吹手。
對于新聞報道來說,真實性是最基本原則,因此媒體在報道時應做到“客觀,真實,公正,全面”。但一些媒體在樓市新聞報道中以偏概全,造成新聞的不真實。
這首先表現在新聞報道中缺乏權威調查和客觀理性的分析。比如,2016年上半年很多熱點城市樓市銷售狀況較好,樓盤開盤去化速度很快,一些媒體記者就據此計算,得出“按照目前去化速度,樓市庫存告急;由于供不應求,房價還要大漲”等結論,甚至經常用“500人搶100套房”“1小時售罄”“日光盤”等形容樓市的暢銷程度,引發更多購房者陷入恐慌。但事實上,樓市暢銷的背后,隱藏著“很多樓盤惡意捂盤”“購房者非理性搶購”“房托冒充購房者制造緊俏氛圍”等多種問題,但一些媒體沒有去全面調查分析,而是把一些看似客觀的“片面事實”當成新聞事實來報道,誤導了市場和消費者。事實也證明,當中央重拳出手、樓市逐步回歸理性時,很多所謂的“供不應求”城市都出現了開盤滯銷、庫存加大等現象。而2016年國慶節期間,深圳市場監管部門對在售樓盤和中介展開“地毯式”的突擊檢查后也發現,過去一年多來鋪天蓋地的“日光盤”,原來多是“假日光”。
這種片面性也有另一種表現形式,比如將中國樓市與美國、日本等進行比較分析,得出“中國房地產與美、日房地產泡沫破滅時具有驚人相似性,泡沫即將破滅甚至可能引發新一輪金融危機”等危言聳聽的結論。這都是在不全面對比國情等情況下得出的片面、不理性觀點。
其次,側重報道房產“大腕”、個別專家觀點,而忽略普通百姓感受和多數權威經濟學家的理性分析。比如,某市房價剛超過每平方米1萬時,大力布局該市房地產市場的某房產大佬就放言:“看好這里,未來這里一定會有六七萬一平的房子”。類似的還有任志強不斷拋出的房價上漲論。這些房地產“大腕”所說的話往往出于自身企業利益考慮,媒體不加篩選地刊登宣揚,自然會抬高普通百姓對于房地產市場的預期。在樓市瘋狂時,這會明顯加劇人們的非理性情緒。而在某地房價已明顯超過普通購房者承受范圍之際,一些媒體還經常引用當地個別專家的觀點,論證本地房價上漲有哪些充足理由,房價還處于合理區間等等,對政府決策和百姓選擇作出錯誤性引導。而一些權威經濟學家作出的客觀理性、富有遠見的分析和提醒,卻很少被當地媒體引用。普通老百姓的感受也很少被采寫報道。
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李希光說過,真理沒有媒體力量的傳播,也是軟弱的;謬誤如果善于包裝,借助媒體的力量,也會產生強大的力量。正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不全面客觀地采寫報道,自然難保真實權威,具有明顯的片面性。
一些媒體及從業人員在報道中把關審核不嚴,造成了虛假新聞,具體表現有:
一是未經核實,發布“小道消息”。一些未被權威部門證實的房產政策,有的還在醞釀之中,就被媒體提前“報道”,引起市場誤判或恐慌。比如,樓市正熱時,一些媒體(主要是網絡媒體)瘋傳上海即將出臺新的限購限貸政策,其中一條是“離婚不足一年,限購及貸款政策按照離婚前的家庭情況處理”等。這種傳聞事后被證明是謠言,但經一些媒體傳播開后,一時間引發了瘋狂的“排隊離婚潮”,發生類似現象的不止上海一地。
二是發布虛假的新聞事件。2016年9月,一則樓市新聞被廣泛報道:深圳6平方米“鴿籠房”竟然均價賣到了15萬每平方米,而且當日售罄。事后被揭露半天售罄傳言不實,所涉11套6平方米左右的房產,戶型與規劃驗收竣工圖不符,實際在售面積12平方米左右(其中1套20平方米左右),樓盤也涉嫌違法違規被責令立即整改。同樣是在9月,“炒房團空降成都,浙江一客戶一次性買下60套房,總價上億元”的新聞也大大刺激了成都樓市,購房者恐慌性入市,開發商乘機大幅漲價。而事后也被證實是虛假新聞。有關部門對涉事媒體進行了嚴肅處理,對媒體負責人和相關責任人進行了誡勉約談,對涉事記者停崗學習處理。
三是發布虛假不實數據。對于網上流傳或中介提供的不實數據,一些媒體未經核實即發布,對購房者形成誤導。
房地產在中國經濟社會中的地位特殊,涉及經濟發展、金融安全、社會穩定、民生安居、財富分配等多個方面,樓市報道也因此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屬性,其所肩負的社會責任也尤為突出。因此,媒體應從維護房地產業穩步、健康發展,維護廣大消費者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客觀、理性地進行樓市報道。
一是要正確、及時地宣傳房地產相關政策法規及樓市動態。房地產法律法規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敏感度高、關注度大,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每當一個新政策出臺時,媒體要及時、準確地向讀者予以解讀,不能誤讀曲解。對于房地產行業的動態,也要及時、準確、客觀、全面地進行報道。
二是要端正立場,摒棄“功利”,堅守公正公平原則。在樓市報道中,要嚴格區分新聞與廣告的界限。媒體及從業人員要恪守職業道德,加強自律,遵紀守法、合情合理地獲取經濟效益,不能因利益驅使而毫無原則,損害媒體的公正、權威形象。面對房地產開發過程中的違法違規行為,要積極發揮媒體的監督職能,不忘初心,敢于揭露,切實捍衛法律法規的嚴肅性,維護廣大消費者的根本利益。
三是要多下功夫、多學習,從專業角度出發,辯證思考,樹立媒體報道的權威形象。樓市報道具有很強的專業性,除了關系房地產行業本身外,還涉及經濟、金融、土地、中介等多個領域。因此,媒體首先要掌握這些專業領域的知識,不要說“外行話”。同時,要站在國家、地區經濟、社會、民生發展的高度,去把握房地產發展態勢。從維護大局、維護廣大消費者切身利益著手,不為表象所迷惑,去偽存真,理性分析,不“火上澆油”,也不“落井下石”,既客觀報道樓市的熱與冷,也不斷提醒廣大消費者理性消費,分析樓市冷熱帶來的各種正負面影響,給政府部門決策做更好的參考,彰顯媒體的引導、服務功能。總之,媒體要做性能優越的“服務器”、客觀理性的“穩定器”,而不是發出雜音的“干擾器”。
G212
A
1674-8883(2016)23-01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