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彧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成都監測臺,四川 成都 611130)
新媒體在突發性事件報道中的風險再造分析及對策研究
吳 彧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成都監測臺,四川 成都 611130)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網絡傳播在新聞報道中的運用不斷增加,我們享受著信息快速傳播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很多的問題。尤其是在突發性事件的報道中,新媒體憑借其快速、碎片化的信息傳播優勢迅速把握輿論走向,而隨著突發性事件的報道越來越多,其風險再造的案例也屢見不鮮,如何規避這種風險成為討論的熱點。本文重點分析了新媒體突發事件報道中的風險再造的成因、后果,并對可行的對策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想要從根源上規避這種風險,就需要政府、新媒體從業者、民眾共同努力。
新媒體;突發性事件;風險再造;對策研究
新媒體在現代信息傳播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廣泛傳播新聞消息的同時,其帶來的一些破壞性事件不得不引起重視。尤其是在面對突發性事件的時候,新媒體快速的信息傳播效率成為一把雙刃劍,既讓社會大眾迅速、及時地了解事件發展的動向,也由于媒體人的自身素質及渴望博取眼球等原因,沒有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就發布信息,造成誤導大眾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重視新媒體報道的風險。對此,我們需要對新媒體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風險再造進行系統的總結和分析。
(一)媒體對新聞事件解析的扭曲
新媒體在發布信息時往往因為追求時效性,在沒有完全掌握全部信息的情況下就將新聞發表,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現給讀者。由于讀者的年齡結構、家庭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認知能力具有很大的差距,加之新媒體傳播者的專業素養良莠不齊,因此很可能導致在傳播事件時誤導大眾。
由于政府部門無法在突發性事件發生時就給出權威官方的消息,但大眾卻在第一時間最渴求了解事件的真相,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不完整甚至不實的新媒體報道就很容易趁虛而入。特別是當大眾接受了這樣的信息后,按照格式理論會自動構建完整的信息系統,而這些 碎片化的信息容易使大眾產生誤解,導致事件嚴重的歪曲和變形。
目前我國的法制還不夠完善,新媒體在突發性事件報道中的責任很難認定,在復雜的社會制度體制下,這一風險原因并不能完全歸咎于新媒體本身。尤其是目前我國貧富分化較明顯,容易產生社會矛盾,公眾之間容易相互影響形成極端化的觀點。在突發性事件發生時,事件真相并不能及時完整地傳達給受眾,不同的群體會產生不同的聯想,可能會導致輿論危機的出現。當一些非理性的言論占據了主導權,各個利益群體之間很容易發生沖突,語言暴力甚囂塵上,激化輿論矛盾,產生非常不好的影響。
(二)媒體為吸引眼球擬定歪曲事實的標題
由于新媒體的傳播渠道大多是匿名的,且注冊過程簡單,因此用戶會產生免責心理。由于責任認定的困難和匿名的特性,很多新媒體從業者枉顧職業操守,為了博取眼球、獲得點擊率不惜捏造新聞事件。特別是由于新媒體傳播的消息多呈碎片化現象,需要媒體人對海量的信息進行精煉、總結。
而很多新媒體從業者為了追求時效性,在還沒有深刻了解突發性事件的情況下就貿然發布信息,并擬上聳人聽聞的標題以賺取點擊率。在描繪事件時,往往夸大或縮小事情的嚴重性,甚至對事情的真相進行扭曲和編造。
很多新媒體從業者并沒有接受過良好的職業培訓,沒有專業的素養來擬定一個合適的標題,缺少客觀的表述,并且喜歡給事件下非黑即白的定性,違背了新聞工作的本義,在社會公眾中造成了極其不良的影響。
新媒體技術正在高速發展,我們享受著新聞信息快速傳播的便利的同時,也應當關注新媒體從業者的整體素質問題。很多新媒體從業者的人文素養亟待提升,在突發性事件報道時常常出現極端化與民粹主義;在我國社會的轉型時期,各種矛盾不斷產生和激化,新媒體的誤導很可能引發不同群體之間的矛盾。
在社會公眾的驅使下,我們甚至可以認為新媒體成了突發性事件報道中的風險助推器,媒體的話語權使得其在輿論導向方面擁有至高的權利。如果新媒體不能夠正確運用這種權利,很可能會導致更大的風險。
(一)突發性事件本身具有一定的風險
突發性事件的發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偶然性,這就導致了突發事件的風險本身就是客觀存在的。人類對未知事物的恐懼與猜想,為新媒體渲染這種風險提供了基礎。由于公眾本身對風險十分的警惕與敏感,加之媒體在報道時的不確定性,導致越來越多的謠言產生。更有甚者,利用公眾的這一心理惡意制造恐慌的情緒,使得突發性事件原有的風險進一步擴大。
(二)新媒體的催化能力
從報道框架來看,新媒體在突發性事件的報道中容易催化潛在風險,使其不斷擴大影響。碎片化的信息傳播使得新聞事件不能完整清晰地展現,自媒體的廣泛運用使這樣的碎片越來越多。所有的匿名用戶都有可能成為信息的篡改者,在碎片化信息鋪天蓋地涌來的時刻,人們很容易迷失自我,盲從社會輿論,失去基本的判斷力。而一些危言聳聽的解讀更容易被大眾記住,也就增加了謠言傳播的概率。
在社會轉型的變革期,各個階層之間的矛盾凸顯,人民的不安全感日益增加,焦慮和警惕的負面情緒一觸即發。這個時候,突發事件的發生再加上新媒體的不實渲染,很容易激發公眾的負面情緒。焦慮容易使人失去理性,碎片化的信息會產生滾雪球的效應,在新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發聲,這種焦慮的情緒將不斷地擴大傳播,形成集體性的社會焦慮。
在這種不安的情緒下,人們渴求獲得慰藉,如共同利益團體的共鳴等,這樣就形成了典型的民粹主義。由于新媒體匿名導致的免責性,人們可以將自己的所有想法與人分享,惡意的揣測飛快地傳播,就算此時政府發布了權威的信息也將變得很無力,最后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很可能產生極端行為。
(一)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情緒激增
在突發性事件發生時,如果官媒和政府不能及時地對事件進行合理的官方解釋,就容易產生負面輿論和謠言,因為此時的大眾十分需要了解事件的真相;當這種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大眾就會轉從新媒體得到消息。而新媒體由于免責性和追求時效性,會發表一些不真實的、帶有傾向性的報道。
社會輿論會不斷地發酵,接受了一些不實信息的大眾容易產生極端化的傾向,質疑政府的辦事效率。更有甚者,會懷疑政府和官員的不作為背后是否存在利益糾葛。
在多次突發性事件的積累下,負面情緒不斷增加累積,民眾就會對政府產生強烈的不滿情緒,甚至引發官民沖突。
(二)網絡謠言的肆虐
由于突發事件發生的時候,傳統媒體很難在第一時間獲得完整、真實的消息,出于媒體人的專業素質和新聞刊發標準,這樣的新聞是無法刊發的。而新媒體由于免責和匿名的特殊性質,可以快速傳播未經證實的、不完整的信息,這種不確定的信息就成為謠言滋生的溫床。
在權威的信息發布之前,新媒體的碎片化報道是公眾對突發性事件了解的唯一來源,加之互聯網的廣泛傳播性,使信息的傳播不可把控,民眾在這樣的焦慮與警惕之中很容易接受一些謠言,導致風險不斷擴大。由于人們需要獲得安全感,謠言的傳播則會以幾何倍數增長,造成惡劣的影響。
(三)社會不穩定
如今,現實生活與虛擬的網絡世界已經密不可分,突發性事件發生后的輿論危機不僅會在互聯網上傳播,也會很快波及現實生活,甚至演化為群體性的公眾事件,引發社會混亂。
由于每個群體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各不同,當社會上形成廣泛的恐慌時,民眾可能會對政府產生極強的不信任感,造成社會動蕩。
(一)媒體人應高度自律
新媒體人作為群體間消息傳播的來源,應具備高度的職業道德素養。鑒于我國目前對新媒體的突發事件報道缺乏約束和管理條例,問責機制也還不夠完善,媒體人更需要具有強大的自我約束力。在新媒體報道框架內形成廣泛的分享溝通機制,提升媒體人的自律性,這是緩解風險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政府應與社會公眾多溝通交流
政府部門和傳統的主流媒體應當與群眾(尤其是群眾的意見領袖)保持長期有效的溝通,在必要時對非理性輿論進行有效的疏導,增強自身的影響力和公信力。同時,要加強對新媒體的監管機制,努力完善新媒體傳播的真實性,建立健全問責機制。
尤其是在社會公眾的負面情緒集中爆發的時期,政府不能夠靜觀其變,必須努力緩解社會大眾的負面情緒,積極地加以疏導,及時地發布官方消息,有所作為。
(三)公眾應樹立正確的是非觀
作為接收信息的社會大眾,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是非觀,不斷完善自己的認知水平,在接收信息時有所選擇、有所區分,不盲從社會輿論,不傳播不實消息。
提高公眾的認知水平,會有效地把突發性事件報道中的風險扼殺在搖籃里。
(四)風險再造事件事后反思
突發性事件發生之后,無論是政府、新媒體還是大眾都應有所反思,重新解讀與思考信息傳播的框架。最重要的是,思考之后要有所改變,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1] 安東尼·吉登斯(英).現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譯林出版社,2011:112.
[2] 烏爾里希·貝克(德).風險社會[M].何博聞,譯.譯林出版社,2004:17.
[3] Owen Goffman . Frame Analysis[M] .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4:10-11.
G206.2
A
1674-8883(2016)23-016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