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敏
(三峽都市報社,重慶 404000)
簡論自媒體沖擊下的紙媒前景
黃 敏
(三峽都市報社,重慶 404000)
面對來勢兇猛的自媒體,紙媒體要正視但不要懼怕。信心對紙媒體至關重要,紙媒體既要看到對手的長處,也要看到對手的短板,更要認清自身的優勢;要善于借鑒,大膽變革,勇于突破。
紙媒體;現狀;困境;優勢;信心;突圍;發展
自媒體鋪天蓋地,仿佛一夜之間就布滿大江南北、旮旯角角。這種人人可為、戶戶能辦,投資小、要求低、來得快、走得急的媒介,一經面世,就讓傳統的紙媒體感到大軍壓境,潰城在即;不少紙媒體甚至感到末日臨近,惶惶不知何為。
《雜文報》《新聞晚報》《上海一周》《生活新報》等不少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紙媒先后停刊;由《人民日報》創辦,后屬《北京日報》報業集團的大型綜合類報紙《京華時報》也宣布從2017年休刊……
紙媒體真的已經窮途末路了嗎,自媒體當真是壓垮紙媒體的最后一根稻草嗎。
事實并非如此。細觀幾年的拼殺,可以發現,紙媒體的市場空間確實受到嚴重擠壓,發展乃至生存的難度越來越大,但并沒有出現末日跡象,道其消亡,還為時尚早。
其實,紙媒體面臨的壓力不是現在才有。紙媒體行將衰亡的論調也不是這兩年才拋出來的。自新媒體出現的那一天起,唱衰紙媒體的聲音就不曾停息過。20世紀20 ~ 30年代,電視開始在歐洲出現并實現正式轉播。當時,就有人預言,和有聲有形的電視相比,報紙已沒有什么價值了。然而到如今,電視上星入戶、光纖傳輸、數字高清,也沒見紙媒體隨之消亡。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普及以及門戶網站的遍地開花,紙媒體消亡論再一次卷土重來。20世紀70年代,美國人德魯克就在他寫的《旁觀者》一書中預言紙媒體的壽命最多還有15年。20世紀末,國內一些專家學者也開始預言紙媒體的壽命,他們認定最早2015年,最晚2020年前,紙媒體的歷史將終結。
自媒體有它獨有的優勢:方便、快捷、簡單、立體……它的發展,確實給傳統的紙媒體帶來巨大沖擊,甚至是災難性打擊,但這并不能說明它就能替代紙媒體、紙媒體就此便壽終正寢。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自媒體比電視節目、新聞網站更有殺傷力,因為它更簡單快捷、品種更多、形式更活,隨時是集團作戰、立體交鋒、相互配合。諸如短信、彩信、QQ、微博、手機報、微信等,既各有特色,又有一定的承接和補充,“你方唱罷我登臺,不坐江山我不來”,大有一統天下之勢。短信、QQ的普及程度可謂前所未有,有手機就能收發短信,有電腦就能玩QQ。微信的普及程度更是快得驚人,廣得嚇人,似乎在一夜之間,其就承包了手機屏幕。據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6月底,微信用戶達5.6億人,占手機用戶的72%。家庭單位、車站碼頭、大街小巷,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能看到“低頭族”在看微信;一條信息、一個段子,一袋煙的功夫就可在千百個手機上翻傳。
然而,如大江崩堤般來勢兇猛的自媒體,依舊沒能讓紙媒體潰退敗北。
雖然自媒體目前依舊氣勢洶洶,但已明顯氣血不濟。例如,QQ、微博、手機報,剛面世時那可真是“紅旗招展,人山人海”,幾年過去,還有多少人眷顧它們。微信的受歡迎程度雖方興未艾,但更多的人只是問候、聊天、交友、看段子、發圖片,從上面了解新聞的受眾也在逐漸減少;利用其做產品推介、形象宣傳的,因效果有限也逐步淡出。
氣勢恢宏的自媒體,為何沒能將看似日薄西山的紙媒體淘汰出局。其原因除紙媒體自有存在的道理外,首先,是自媒體自身有著與生俱來的缺陷,缺乏公信力、沒有權威性是其最大的弊端。由于自媒體的進入門檻低,沒有準入標準,誰都可以辦,對其形式、內容等都缺乏必要的監管,所以受眾不敢完全相信其傳播的內容;越是敏感問題,受眾對自媒體越持懷疑態度。其次,是捕風捉影、胡編亂造,這是自媒體的又一敗筆。為了吸引眼球,提高閱讀量,自媒體總是聽到風就是雨,憑想象添枝加葉,特別是對讀者關注的新聞,總是觀其一點,任意放大,按小說情節描述過程或全貌。常常是今天登消息,明天發更正;有的甚至只管登,全然不顧是對是錯。此外,是低俗淫媚,黃色下流。幾乎所有自媒體都免不了在色、性、情上做文章。有時一個很嚴肅的話題,弄出來像讀色情故事;有時內容本沒什么色情元素,但標題做得低俗露骨。最后,是粗制濫造、紕漏百出。由于自媒體都是低成本操作,在運行過程中又極力降低相關費用,大都沒有高水平的編輯和審核人員,加之一味求多求快,所以其傳播的東西常常要素不全、文理不通、錯字連篇,連關鍵的內容,如人名、地名、原因、結果等都經常搞錯。這些都不是個別現象,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朋友圈或公眾號,隨時都能看到。
體質的強弱,決定行走的遠近。由于自媒體這些難以克服的缺陷,決定了它只能“做得熱鬧,看起好笑”,指望它來承擔傳播整個社會信息的重任是不現實的。
自媒體投入小、產出快、運作靈活、無需審查審批、傳播靈活迅速、閱讀無需成本,這些都是紙媒體不可比的。但也正因為它投入小、操作簡單、準入門檻低,所以誰都可以辦一下,誰都可以試兩天,直接導致其整體隊伍魚龍混雜,行業素質參差不齊。而行業的無節制膨脹又使業內惡性競爭不斷升級,為擴張市場和吸引眼球不惜相互傾軋、歪招頻出,形象和聲譽不斷下降。而紙媒體的發展,歷經了上千年的滄桑。國內現代紙媒體,即使從1858年的《中外新報》算起,也走過了百余年的歷史,有著資源、知識、人才、人脈、經驗、市場等多方面深厚的積淀,有著扎實的信譽根基和廣泛的讀者基礎。雖然在運行中速度慢一點、成本高一點、方式單一一點,但也正因如此,鑄就了紙媒體細致、嚴謹的品質,提高了紙媒體在讀者心中的信譽度和權威性。和自媒體相比,紙媒體最大的優勢就是它的權威性。許多東西,哪怕自媒體炒得繪聲繪色,讀者也最終要看一下紙媒體是如何說的才敢相信,越是重大和敏感的事情越是如此。涉及政治政策、法律法規的報道,人們更是習慣直接看紙媒體。誰見過要調工資、漲待遇之類的事拿著手機微信作憑證的。紙媒體的第二大優勢是制作精良。由于紙媒體的歷史積淀,集聚了相對多的新聞人才,其推出的產品不論單個質量還是整體水平,都明顯比其他媒體嚴謹、精美、細致得多。紙媒體的第三大優勢是它的資料性。檔案收藏、資料保存,人們都更偏愛紙質媒體,而很少會保存QQ、微信上的網頁、帖子,就連法庭出示證據,也需要紙質的東西。上述三大獨特的優勢,是紙媒體抗爭自媒體的有力武器。近幾十年來,紙媒體面臨多次換代式的沖擊,被預言“覆滅”過無數次,都不曾敗北逃亡、繳械投降,所以面對自媒體,紙媒體依舊應該堅挺,不要心生恐懼、輕易言敗。
想當年,電子手表橫空出世,完全是要一口吞噬傳統機械手表的姿態,而幾十年過去,電子手表早已鋒芒不再,傳統機械手表卻愈發受人追捧;紙媒體當效之。
紙媒體自有自己生存的理由。面對強敵,紙媒體有壓力和緊迫感是必然的,但更應當看到自己的優勢,提振信心;不能心生惶恐,更不能敵未破城而自崩于內。文前列舉的那些紙媒,有的是因營銷或轉型原因暫時關張,有的就是根本還沒短兵相接,就已先生敗意,元氣大傷,投降了之。新事物對傳統的東西總有一定的沖擊,但并不是所有的新東西都能取代傳統的東西。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現象雖不少見,但很多事物卻是雙方較量一番后,或各自顯示強項,兼容發展,或各自按自己的軌道銳意前行,互不相傷。所以,信心對紙媒體很重要。
當然,紙質媒體要立于不敗之地,僅僅依靠現有的優勢還遠遠不夠。僅憑信心而堅守,也只能是顯示頑強而已。紙媒體要真正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在不畏強敵的同時,與時俱進,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借鑒、融入新東西,不斷變革與創新。
把重點放在第三產業上,不是紙媒體應有的選擇;減版、減期、減少人員的所謂低成本運行,更不是長久之計;集中人力、物力轉型自媒體,也不是值得提倡的正確方向。我們應牢記長虹集團投資幾十億元攻關等離子電視之方向性錯誤的教訓。借鑒各種現代媒體的運行手段和傳播方式,進行媒體融合,既借他山之石,又顯本身之長,且既無債務風險,又無須傷筋動骨,這應該是紙媒體當前的首選。
紙媒體要認真調查市場、研究讀者,根據大家的閱讀習慣、內容喜好,有針對性地調整傳播形式,精編傳輸內容,走以紙媒為主,多媒整合之路。南方一些報紙推出的先在公眾號上發布簡訊搶抓時間節點,再以紙媒體的詳盡報道滿足受眾的深層求知需求,然后以電子版網絡覆蓋擴大閱讀廣度的報道模式很有效果,值得其他紙媒體借鑒和進一步完善。
在當前讀者對自媒體粗糙、低劣、虛假、夸張、庸俗、低俗的傳播形式及內容高度反感厭怨的節點上,紙媒體只需發揚并突出自己一以貫之的細膩、嚴謹、真實、端莊、大氣、高雅、正義、權威的辦報風格,即可擊潰圍剿,立于不敗之地。若其再在可讀性和時效性上下些功夫,受歡迎的程度更會不斷攀升。
自媒體經歷爆發式的發展后,當前正到了一個困頓期、彷徨期,也正在選擇發展方向并思考如何取得進一步的突破。這種血肉廝殺后的喘息,是紙媒體突圍和發展的良好時機。
“傻瓜”相機面世時,給機械相機的沖擊也如當今的自媒體對紙媒體一樣,但機械相機迅速借鑒“傻瓜”相機的優勢進行改良,并突出發揮自己精細、精致和高品質的特性,隨著市場的需求不斷調整、更新功能,到如今不僅毫無敗走的跡象,而且還壟斷了相機的主流和高端市場。這應該是傳統紙媒體面對新媒體,尤其是自媒體沖擊下制定運行策略的借鑒榜樣。
G206.2
A
1674-8883(2016)23-0170-02
黃敏(1963—),男,重慶云陽人,大專,主任記者,從事新聞工作30余年歷任三峽都市報新聞中心主任、編輯中心主任,三峽都市報《今日萬州》主編,主要從事刊物策劃和編審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紙媒體的轉型與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