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煜
(馬鞍山市廣播電視臺,安徽 馬鞍山 243000)
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的視角與深度
朱 煜
(馬鞍山市廣播電視臺,安徽 馬鞍山 243000)
所謂重大主題宣傳報道,就是指有深度、有廣度地對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重要決策以及社會熱點等開展規模化宣傳。而黨委政府也正是通過能否順利完成重大主題宣傳報道,從而對廣播電視引導輿論的能力進行檢視和判斷。為此,本文將通過對現階段在重大主題宣傳報道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簡要分析,著重圍繞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的視角與深度提出幾點看法與建議。
重大主題;宣傳報道;視角;深度
目前,我國在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當中主題先行的情況比較普遍,這雖然能夠有效突出其宣傳功能,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新聞價值,使得廣播電視臺的收視率遲遲得不到提高,觀眾反應也比較平淡。現階段,我國已經全面進入了新媒體時代,如何利用新聞傳播規律制作出更加貼近觀眾、打動觀眾的重大主題宣傳報道,成為廣大媒體從業者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一)新聞性不足
當前,部分廣播電視尚未正確認識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的重要性,僅僅將其作為上級布置的一項宣傳任務,導致在創新宣傳方面缺乏主觀能動性,使采編人員常常陷入重大主題宣傳報道題材等發展成就的思想誤區當中,進而使得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的新聞性嚴重不足。[1]
(二)內容較空洞
在組織和策劃重大主題新聞報道方面,主題先行的情況非常普遍,大部分采編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受到慣性思維的影響,習慣于堆砌成績避開談論問題。此種方式雖然能夠為廣大觀眾展現一片大好的形勢,但實際上其不僅完全與新聞規律相背離,同時新聞內容也非常空洞、缺乏細節描繪,長此以往將徹底喪失觀眾的收聽、收看興趣。
(三)傳播渠道窄
當下,廣播電視只是眾多傳播渠道的一種,每一種傳播渠道都有其自身的特點,能夠滿足不同觀眾的實際需求。但實際上,在現階段的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當中,仍然以互聯網作為第二播出平臺,并未充分挖掘出全媒體時代下豐富的傳播能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的宣傳力度。
(四)忽視了觀眾
在編排重大主題新聞內容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工作人員習慣將報道放置在靠前位置,并為其貼上專欄標簽以此增強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的效果。但此種方式并未充分考慮觀眾的收聽和收看的感受,缺乏與觀眾的有效互動,進而使得觀眾與廣播電視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一)堅持民生化視角
為了進一步增強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的新聞性,采編人員需要立足于民生化的視角,嚴格按照新聞規律進行采編。[2]比如,在制定十八大以來馬鞍山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重大主題宣傳報道方案時,筆者正是立足于民生角度,但并未使用傳統的衣食住行等模式進行劃分,展現了馬鞍山市的經濟文化變遷。雖然此種方式能夠充分展現出市民的主觀感受,但在某種程度上容易造成主題先行的情況。所以,筆者選擇將目光放置在計劃經濟時代下出現的各種票證上,結合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重新定義,從而體現出社會產品的不斷豐富。例如,將居民的社保卡與馬鞍山市的“全民社保”制度相結合等,與此同時,還將視角放置在了駕駛證、健身卡等新票證上,進一步彰顯新票證身后的社會意義,增強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的新聞性。
(二)注重故事化敘事
利用故事化的敘事方式能夠有效增強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的可聽性與可看性。例如,在前幾年某廣播電臺報道的《告別黑臭河》新聞當中提到為了給岸邊修路和綠化騰出足夠的空間,在鄉鎮干部的思想工作和家庭會議討論之下,有一對兄弟主動拆除了父母留下來的兩間老宅。而記者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始終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與建設“生態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相結合,將“舍小家為大家”的人文情懷貫穿于整個故事,既增加了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的故事性,同時也大大凸顯了報道的人文性,因此受到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由此可見,在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當中,利用一個個真實的小故事代替宏大的敘事,能夠有效增強報道的感染力與影響力,也更加貼近群眾。
(三)保障真實性記錄
在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特別是重大歷史題材的報道當中,需要盡可能保障真實性的記錄,以留存所在城市的歷史瞬間。例如,2015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當中,江西電視臺先后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和開創未來為主題,通過結合發生在江西境內的事件向觀眾介紹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重大史實。同時,通過尋訪抗日英雄和抗戰老兵,使用大量的口述實錄和人物特寫鏡頭、抗戰時期物件以及相關圖文資料等,將江西的抗戰歷史重新展現在觀眾面前,搭配黨史專家的專業解析,生動形象地再現了江西兒女不屈不撓的抗戰精神。
(四)推進媒體融合
當前,我國已經正式進入了新媒體時代,各種媒體形式相互融合,而這也為重大主題宣傳報道創造了有利條件。通過有意識地將廣播、電視、網絡、報紙以及其他媒體形式相互結合起來,進一步增強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的宣傳效應,同時也能夠拉近新聞報道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增強與觀眾的互動交流,不斷夯實電視廣播的群眾基礎。比如,在當前的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當中,不僅報紙上會推出專欄并開辟專門的熱線電話,還會利用官方微信和微博公眾平臺隨時與觀眾進行交流和溝通,接受其舉報與監督,并多方征集意見與建議,讓普通群眾也能夠真正參與到重大主題報道當中。
當前,廣播電視想要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媒體市場中不斷提升自身引導主流輿論的能力和影響力,就必須做好重大主題宣傳報道工作。針對當前存在于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當中新聞性不足、內容比較空洞、傳播渠道狹窄、忽視與觀眾交流等問題,筆者建議在新媒體時代下堅持民生化的視角、故事化的敘事、真實性的記錄等,準確把握好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的視角與深度,以不斷提升廣播電視的綜合競爭力,使其實現長久、穩定的發展。
[1] 李波.重大主題宣傳的民生解讀——以《重慶日報》“十八大”、“中國夢”、“全國兩會”報道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5(13):121-123.
[2] 朱彥.超常規、多視角 做足做透重大主題宣傳——《江西日報》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專題報道回顧[J].傳媒,2015(18):39-41.
G212
A
1674-8883(2016)23-01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