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芳
(寧夏日報,寧夏 銀川 7 50001)
媒體如何向IP熱劇學轉型
馬曉芳
(寧夏日報,寧夏 銀川 7 50001)
融合發展是傳統媒體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本文從年度現象級電視劇《花千骨》的成功打造,論述融合發展的必然性和其在多領域的不同形態、成效。文章從思維、形式、需求、方法等多方面論述了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必要條件和突圍路徑。
花千骨;IP;華陰老腔;融合矩陣
電視劇《花千骨》網絡播放量突破230億,位居華語電視劇之首。這部由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可以說是IP改編的成功典范。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識產權。
如今,IP已成為影視圈炙手可熱的名詞。影視劇、頁游、手游、圖書等的全方位覆蓋,讓喜愛《花千骨》的用戶真正做到游戲、劇集無縫共賞;由IP改編延伸的“IP矩陣”首次實現了影游互動的融合發展,由此成就了《花千骨》現象級大劇的歷史地位,完美詮釋了泛娛樂、多領域共生IP的全新模式。
其實,融合發展,不僅僅是媒體要探索的出路,在各個領域都存在融合延展的困局突圍,融合實為改革深化的表現之一。
無獨有偶,2015年,東方衛視《中國之星》節目中,歌手譚維維靠演唱《給你一點顏色》獲得關注,這首歌將搖滾與華陰老腔結合在一起,一經播出便俘獲了無數觀眾的心,節目視頻上線6小時就獲得了近200萬次的點擊率。網友們驚嘆,原來華陰老腔和搖滾還能搭配在一起并產生如此震撼的聽覺效果;尤其是陜西觀眾,更為這次合作拍案叫絕。
無論是《花千骨》突破傳播形式打造的現象級IP矩陣,還是《給你一點顏色》突破思維定勢創造的音樂奇跡,都說明了一點:創新方式、融合發展,便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殺出一條“血路”。
當前,傳統媒體正處在轉型關鍵期,融合被認為是媒體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筆者認為探路媒體融合發展,《花千骨》等IP熱劇的成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劉云山同志到人民日報社調研時強調,要順應媒體發展新趨勢、掌握新技術、發展新業態、用好新媒體,加快推進報網融合,提升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對于黨報而言,掌握自身規律,最基本的就是要牢固基石,增強“陣地意識”。增強“陣地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期宣傳思想工作作出的一項重要部署。“陣地”在哪兒,有人民的地方,就應該有黨的聲音;人在網上,“陣地”就應拓展到網上。互聯網拓展了我們的傳播渠道,給了我們更大的發展空間,它使新聞傳播從紙張到網絡,再到移動終端,這就是“陣地”。“陣地”就是主流媒體打造融合矩陣的根本。信息要適應人的需求,要順應時代的發展。
當前,生產優質內容仍是主流媒體的“傳統優勢”,這個方向不能變。但生產的方式、傳播的路徑要變,要向《花千骨》那樣多點發力、多面開花,形成全覆蓋的宣傳攻勢。傳統媒體其實就是一個超級品牌IP,生產優質內容仍是其核心競爭力。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信息來源越來越多,各種輿論觀點紛繁復雜,輿論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越是如此,傳統媒體提供優質的內容、堅持篤定的價值判斷就愈加可貴。其實很多人都有一個共識,在新媒體渠道廣泛傳播的事件,真相最終要依靠傳統媒體手段去澄清。互聯網時代,媒體人必須順應形勢,改變信息生成方式和傳播方式,重塑傳播的流程和渠道,使用戶從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表達。因此,傳統媒體要像《花千骨》那樣定制生產,理解用戶需求。
互聯網時代,生產優質內容的方向不變,但生產的內容在變,生產的方式在變,路徑也在變,重在重構。
推進融合發展,沒有現成模式、成功范本,一切都在探索。既要加強頂層設計,又要“摸著石頭過河”。
《人民日報》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目前,《人民日報》正在打造全媒體新聞平臺,該平臺的核心是“全媒體新聞大廳”,通過優化采編流程,將報社采編力量、報道資源進行渠道疏通,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優化利用;開通官方微博、微信,規范發展客戶端,實現傳播渠道的融合;發揮《人民日報》深度報道和理論、評論等優勢,在加強話語體系和內容建設上實現融合。
一系列“組合拳”聚焦優勢,重磅出擊,有力度,有收獲。
新華社的做法同樣成為業界典范。近幾年,通過全力打造新聞信息集成服務,新華社在實現新媒體、全媒體的傳播上走在行業前列。新華社在集成服務理念的引領下,憑借前沿的數字傳播技術,推出了30多個大型系列集成報道,獲得了網民的青睞,某些報道的最高點擊量達2億。這些集成報道諸如“上海自貿區”“治國理政一年間”“面向未來的趕考”等,題材重大、報道深入,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在傳播內容上,新華社將著力點放在了黨政新聞上,力爭做全國最大的黨政客戶端集群;而在傳播渠道上,則搶占移動互聯網和4G時代媒體融合制高點。可以說,新華社的內容、傳播手段多管齊下,避免了傳統媒體那種將大量內容資源無償“為他人作嫁衣”的弊端。
總之,媒體融合不是簡單解決媒體內部不同樣態傳播方式的從屬和主輔關系,而是通過融合達到順暢高效配置各類資源,是渠道的耦合、資源的整合,亦是人的融合。媒體競爭需要更強的用戶行為適應能力和到達能力。媒體融合發展到今天,整個媒體行業都面臨著危機。
面對新領域、新陣地,傳統媒體人要有逆水行舟的勇氣,不能自怨自艾,坐以待斃。首先要克服心理因素,認為自己掌握的本領已無用武之地,要盡快掌握新技術、新的傳播理念,提高學習能力。互聯網上,很多優秀產品并非刻意謀劃,常常是“靈光一閃”。媒體的融合發展離不開記者腳踏實地的采訪,離不開編輯辛勤的勞作,更離不開好故事、好新聞的扎實報道,這些“傳統”需要去創新,需要去開辟新形式。《人民日報》“聊政事”“曲解直說”“俠客島”等,都是編輯、記者自發自創的自媒體,這樣“自下而上”的報道方式,本身就是網絡精神的體現。
[1] 劉玉清.媒介融合中的編輯流程再造與編輯能力要求[J].中國編輯,2016(1):11-12.
[2] 王曉華.新媒體時代編輯須過好“四關”[J].青年記者,2015(11):2-3.
[3] 葉燕民.提升綜合素質應對“融媒時代”[J].中國報業,2014(12):55-56.
G206
A
1674-8883(2016)23-01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