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瑩瑩
初中語文課堂滲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分析
□何瑩瑩
當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相對嚴重的教育問題。初中階段的學生,心理狀態的穩定性相對較低,且對于社會的認知也不夠完全,在是非對錯的定義上較為模糊,加上其周圍環境的影響,會使得其心理健康受到嚴重影響。如何加強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教學實踐中尤其需要注意的。初中語文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新型的引導學生心理發展的教育途徑,使得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引導其正確的價值觀形成,并且促進其心理品質與健全人格的全面發展,滿足素質教育的需求。
初中語文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策略
初中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中,教師需要在知識教學的同時,注重學生心理狀態的發展。然而在我國,多數中學生的心理健康都存在問題。而面對這些問題時,教師大多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培訓,在問題的發現與處理上顯得能力不足。面對這種狀況,有教師提出在教學中采取滲透的方式,來引導其健康發展。
語文課堂作為一門趣味性與文化性相結合的課程,且初中語文課堂本身選取的內容就相對有趣,學生在這門課堂的狀態都相對放松,比較喜歡。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滲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是,其具體操作上還存在著不足,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狀態,在該種狀態下人對于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心理健康是個人獲得幸福感,完成一定社會功能的一項必然前提,也是社會文明與進步對社會成員所提出來的素質要求。心理健康能夠給予個人足夠的自我安全感,使之足夠了解自己,并且能夠對自己的能力做出一個客觀的評價,在現實生活中,以自身的能力去完成一些工作,不斷地積累經驗,從而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生活壓力與工作壓力不斷增加,使得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的一個主要問題。
心理健康是學生成長的必要條件,因此,學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具有必要性。尤其是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階段,心理健康對于學生來說,不僅對其學習有著重要的幫助,還對其長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學生自身的心理素質達不到當前教育的基本要求,那么長期積累下來,容易導致心理疾病的出現。
我國當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相對復雜,在國內有過相關的學者做出對應的調查,顯示我國初中生中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的比例約占到14.2%,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約占2.9%。而且,這個調查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當前社會復雜程度更高,更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
1.家庭原因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活節奏也更加快速。當前,很多家長都忙于適應快節奏的生活與工作,忽視了對學生的關心,從而使得學生有一種家庭孤獨感,這種感受的長期滋生就會導致其心理健康受到影響,出現負面情緒,影響其學習和成長。
2.學校原因
大多數學校都注重學生的成績,卻沒有關注學生的思想品德,從而造成學生自己也不重視這方面的發展。初中生的心理發展本就不成熟,需要有所引導,在引導欠缺的狀況下,很難健康成長。再者,學校對于初中生的某些關系處理欠缺考慮,從而導致部分初中生心理扭曲,或者產生不平衡感。
3.社會原因
雖然社會一直在提倡包容,但是,就當前的社會來說,并沒有包容的狀態。初中生一旦犯錯或者有一些負面的評判,社會就會將其擴大化,從而使得整個初中生群體都受到了社會的質疑。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學生難以正確認知這個群體,從而產生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初中生具有好奇心理,而當前社會對于某些角落的屏蔽或者曝光不夠,使得其容易偏離正確軌道。
1.通過語文課文滲透心理教育
文學是最能夠引導人的一種工具。文章本身只是簡單的文字集合,通過創作者的組織,將其構造成一個十分有趣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每個人所看到的內容都不同,不同的文章所產生的效果不同,同一篇文章,所產生的效果也不同。而在語文課文中,加入一些正能量或者心理引導元素,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慢慢地去發現其內涵。很多時候,初中生并不缺乏思考的能力,而是缺少思考的契機。在教育過程中,老師和家長一味地強加自身的想法給他們,容易導致學生叛逆。而如果有一個環境,可以讓他們慢慢地去思考,從而發掘一些引導性因素,他們也會反省并接受。例如,在 《紅樓夢》的選章中,選取香菱學詩的片段,讓學生透過香菱的環境去反思自己,從而觸發其內心想要讀書的感受,提高其學習積極性。
2.教師在教學方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學方式也可以作為一種心理引導。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所表現出來的狀態積極向上,十分陽光,學生自己也會受到影響。而如果教師相對敷衍,學生會在潛意識里將學習當作可以敷衍的事,從而降低自身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需要端正自身的教學態度,改變教學方式,從教學方式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建立相互之間的信任和友誼。例如,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發生了一些知識內容上的分歧,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觀念,給予其一定的自由空間,并結合自身的知識體系,為其進行詳細的講解。
3.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
在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時間來講述一些名言警句或者歷史故事,在提高學生知識儲備量的同時,也能夠為其提供一些反思的空間。另外,適當為學生提供一些閱讀建議,保證其閱讀內容的質量,使得其讀書具有一定的意義。組織一定的實踐性活動,有效地開發學生的語言思維,從而引導其心理健康。比如,開展辯論活動,讓學生在某個辯題中,去多角度思考問題,以此來反觀自身心理是否有瑕疵。
心理問題的累積會使得其人格養成受到影響,故而需要在教學中加以重視。初中語文課堂滲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是一種新型且有效地心理教學方式,當前的實踐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人們對其加強重視,不斷改進,實現初中生的身心健康的成長。
[1]柳長權.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27:219.
[2]畢淑珍.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從小學語文教學出發[J].學周刊, 2013,26:69.
[3]陳曉娟.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5,04:100.
[4]顧耀科.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究[J].才智,2013,07:22+24.
[5]曾維其.讓心靈之花美麗綻放——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0,05:236-238.
[6]蔣智波.初中語文教學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J].成功(教育), 2012,08:266.
(編輯:胡 璐)
G632.0
A
1671-0568(2016)30-0133-02
何瑩瑩,安徽省滁州市實驗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