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實驗學校 趙 貞
個性化閱讀的策略初探
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實驗學校 趙 貞
閱讀過程是閱讀個體的感悟和體驗建構的過程,是一種再創造,它帶有強烈的個性特征。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可從以下方面做起:引導學生確立閱讀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尊重閱讀體驗,進行個性化的閱讀交流;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個性化對話,探究性、創造性地解讀文本。
個性化閱讀 主體地位 創造性
學生個性化閱讀是學生個體從書面語言中獲取信息,并與非認知因素互為影響的活動,存在著個別差異;它是學生借助文本中與作者對話的心理過程,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它是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性、創造性感受、理解、評價、鑒賞文本的過程,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積淀、文化底蘊、審美情趣千差萬別,因此,它是一種個性化行為。
長期以來,閱讀教學過程中統一的要求、整齊劃一的指導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潛能,使得閱讀教學缺乏靈動與生氣。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必須構建富有個性化的閱讀教學,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自由發展。
由于以往填鴨式的教學,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教師的現成結論,沒有意識到自己是閱讀的主人,教師要歸還學生閱讀的主動權,引導他們明確自己的閱讀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讀書的主人。在閱讀中教師要善于營造一個有利于閱讀主體情緒化的氛圍,讓他們成為自覺主動的行為者,而不是教師活動的追隨者。引導學生考慮的不是老師要我們做什么、怎么做,而是我需要做什么、應該怎么做。要引導學生主動地讀、專注地讀、興致勃勃地讀。要鼓勵學生對自己喜歡的段落、篇章進行反復閱讀,從中進行體會和感受。
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選定閱讀任務。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從每個學生的個性實際出發,開放課堂,尊重學生的學習意見,善于了解并研究學生自主創新性學習的心理,善于根據個性與共性,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努力做到教學手段開放。如:魏書生老師執教每一篇課文都征求學生的意見,這節課學習哪些內容全由學生做主,充分體現了學生閱讀學習的主體地位。
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取舍閱讀對象。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學生自主取舍學習對象,學生感到很輕松,能發揮自身的潛能,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例如一位老師在教《落葉》一課,文中寫了“樹葉落在地上”“樹葉落在溝里”“樹葉落在河里”“樹葉落在院子里”四段,結構差不多。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選定一個感興趣的段落進行學習,掌握學習方法,然后讓學生自由選取一兩段加以細細體味,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學生因各人的知識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興趣、愛好,表現為不同的個性。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讓學生用自己認為最佳的方式進行學習,教師加以適當的引導。在一位老師教《船過三峽》一文,當學生選擇學習“山”這段時,老師問:“你準備怎樣去領略山的特點呢?”學生提出了好多好辦法:有抓重點詞句欣賞,有讀文看圖欣賞,有抓總起句欣賞……然后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欣賞三峽“山”的特點。這樣教師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學生學得主動積極,讀書效率也就高了。
在閱讀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自我體驗,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能把教師個人的理解和體驗強加給學生,要引導學生尊重閱讀體驗,進行個性化的閱讀交流。否則,個性化閱讀無從談起。
強調個性化閱讀,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改變要求學生規范與服從的傳統教學觀念,建立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平等的對話互動。教師要改變過去教師以絕對權威的角色主宰課堂的局面,要成為學生閱讀活動中的合作伙伴,要學會傾聽,激勵學生勇于表現自我,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張揚自我的個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建構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意識,使學生在一種自由而和諧的氛圍中深入體驗,暢所欲言,充分表達。
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可以放聲朗讀,可以展開爭論,可以動手操作,也可以進行游戲表演,調動多種感官,全方位地感受并理解閱讀材料所包含的信息與意蘊,從而獲得獨特的體驗,生成和創造新的意義。比如學習《黃山奇石》,應引導學生感受黃山奇特而壯觀的景象,如果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自己看到的、想象中的景象,有的學生能流暢地表達自己所想的,但多數學生看到了,也想到了,可是表達的效果并不佳。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允許不同的交流方式呢?愿意口述的可以口述,想通過感情朗讀的也可以,根據黃山風光錄像,設置一個旅游情景,讓學生來當一回導游,寫一首稚嫩甚至不算詩的小詩,畫一幅比課文描寫更美的黃山奇石圖,難道這些都不可以嗎?教師給學生留下了自由開掘的空間,而個性化的交流方式則激活了學生各富色彩的智慧,他們選擇其一,自由演繹,讓個性盡情展現,潛能從容釋放。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個性化對話,重視學生情感的融入,讓學生愉悅地讀,快樂地讀,從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心靈交匯,產生共鳴,讓學生享受到審美的樂趣。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文本進入一所所“精神家園”,進入了一座座民族與世界、古代與現代思想文化的寶庫。與百年之遠、萬仞之遙的大師巨匠,與古代最出色的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與現代的小說家、劇作家、散文家,與孔子、孟子……,與蘇格拉底、莎士比亞……,與魯迅、老舍……進行心靈的交流,精神的對話。這種對話的過程,表面無聲無息,內心機鋒萬變。不知不覺中,學生就會發現自己變了,變得比昨天更富有智慧、更善良、更寬容,變得比昨天更聰明也更天真。
學生閱讀一篇篇的文學作品,就是進行一次次的精神探險。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懷著新奇感、神秘感、無畏感走進一個個文學“迷宮”,邁進一座座文學“殿堂”,探索一塊塊文學“新大陸”,引導學生探究性、創造性地解讀文本,可以根據學生需要,因文而異,適當地切換閱讀視角。如果把目光投向文本,那只需獲得作品的原意;如果把目光投向作者,那是要獲得交往的意義;如果把目光投向學生自身,那理所當然是為了滿足學生的精神需要。學生每一種需要的具體滿足,都源于對文本中相應精神因素的探究、占有和享用。這些精神需要的滿足和自我實現,恰恰是學生向健全人格發展的條件。引導學生的創造動機,使學生憑借語言文字,對課文涵詠、體味、思考,讀出疑問,讀出新意,讀出他人未曾有過的感悟和新異的結論。
學生與文本進行交流,思想產生碰撞,自然會產生一些個人體驗。當然,學生創造性閱讀得出的結論有時難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夠完善的地方,甚至會有錯誤。對于體驗中的局限性,教師不要輕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學會容忍學生錯誤,給予學生犯錯誤的權利。讓學生意識到“與其重復一句正確的話,還不如試著說一句錯誤的話”。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探究能力尤為重要。
正確引導學生創造性探究性地閱讀的要義還在于:讓學生從小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習慣于傾聽不同的聲音,容納各種各樣的觀念,進而造就他們寬廣的胸襟,培養他們民主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