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忠
(四川省攀枝花米易縣民族中學)
邊遠民區教育的思考
張孝忠
(四川省攀枝花米易縣民族中學)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它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即“人才”。教育作為社會的產物,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發展而發展,擔負著傳遞生產知識、技能以及社會生活經驗、社會意識兩種極為重要的職能,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前提,也是社會文明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
在我國,全體人民不分民族、性別、職業等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教育越來越顯示出極其重要的作用,人們已日益認識到今天的教育決定著明天科學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決定著社會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的導向。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我縣少數民族教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教育體系,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少數民族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無論從辦學條件,還是辦學規模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培養出了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建設人才。然而與漢族相比,與安寧河河谷地區相比,我縣民區教育嚴重滯后,同經濟社會的發展形成巨大的反差,嚴重地影響著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速度。盡管黨和人民、縣委、政府花大力氣發展民區教育,但由于受歷史的局限,傳統的約束,人們對教育的作用認識不夠,沒有從根本上重視發展教育,致使教育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影響經濟發展。從教育自身而言,制約我縣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瓶頸有:教育管理、人才資源、教育信息、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破解瓶頸,如何發展我縣民區教育事業,使之形成教育的跨越式發展,答案就是實行“三大資源”交流,即管理資源交流、人才資源交流、信息資源交流。
管理資源交流就是借鑒外界先進的管理經驗、管理方法為我所用,結合學校具體情況制訂出切實高效的短期計劃、中期計劃和長期計劃。凡是有利于學校發展的都要堅持,凡是不利于學校發展的都要摒棄,堅決反對故步自封、夜郎自大、閉關自守的僵化教條和陳規陋習,走開放之路、發展之路、復興之路。
只有高素質的教育工作者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建設人才,才能有教育質量可談。所謂“師高弟子強”就是這樣一個道理。縱觀我縣少數民族地區師資存在著“一多一低”的嚴重問題,直接影響著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和教育質量的提高。“一多”就是民區教師中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的人數多,約占三分之一。這些教師受歷史的影響沒有經過專門、系統、規范的培訓,沒有學過教育學與心理學,教育素質普遍較低。“一低”就是專業技術水平低,從對少數民區教師學歷調查中可以看到,中師學歷占63%,大專以上占21%,民轉公教師中大多數為初中畢業,還有小學畢業生占16%,且大多數從六、七十年代走過來,知識老化、思想僵化、安于現狀、不求進取,極不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因此,應加大教師的培訓力度,走出去請進來,通過觀摩、培訓、交流、考核等形式擴大繼續教育,提高教學水平。
制約民族地區教育發展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就是信息閉塞。絕大多數教師對教育的發展導向,現代教育機制、現代教育理念、現代教育手段知之甚少,猶如聰耳失聽,正如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述“不知有漢”。由此可見,加強信息資源交流,建立現代教育理論上的聲、光、電等新型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進行教育的教學活動,諸如教育信息中的錄音、錄像、幻燈、電影、電視,以及為輔助教學而編制的電子計算機程序等,勢在必行,迫在眉睫。
1.年齡結構不合理
民區小學教師隊伍老化,后繼缺人情形日益嚴峻。據調查,超過50歲的老教師多達一半以上。我縣民區小學整體上出現了教師隊伍“老齡化”的現象。這種趨勢令人擔憂。因為這些教師,他們僅憑自己日積月累的教學經驗開展工作,教法陳舊、觀念落后、知識結構老化、知識面窄,面對新形勢下的素質教育,改革后的義務教育課程,往往覺得力不從心,無所適從。
2.專業教師不足
在許多民區小學,專業教師嚴重不足,像微機、英語、音樂、體育、美術、勞動、科學教學大多是兼職的,尤其是小學英語,從三年級開始,點多面廣,教師不足,數量有限,質量更不行,教師幾乎都是從別的學科轉過來,難得有英語專業的師范生從事小學英語教學。因此,小學英語教師知識面窄,發音不標準,教法不得當等問題顯得十分突出。專業老師不足既影響素質教育教學的質量,又有可能使部分有專長的學生得不到良好的引導。
3.教師素質普遍不高
教師素質包括多個方面,如學歷、職業道德、思想觀念、教學質量、科研能力等。我縣民區小學中老教師在教師隊伍中占了30%,他們自身的知識結構很不完善,又因長期生活、學習、工作在鄉村,有的還從事著農業種植,對教學缺乏熱情和競爭意識,無法掌握先進的教學技術,信息閉塞,幾乎無科研能力可言。教師素質偏低是農村小學教育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
4.教師身體不適應
由于生活條件差、學校環境差、內外壓力大、待遇不高、不良習慣等因素影響,民區小學教師身心素質明顯下降,教師請假成了家常便飯。
總之,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努力踐行科學發展觀,深刻認識“發展”這一要義,破解難題,迎難而上,為了米易經濟社會的發展,為了民區教育事業的飛躍,讓青山更綠,綠水更清,嘔心瀝血,鞠躬盡瘁。
·編輯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