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
(浙江省臺州市路橋中學)
芻議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評價方式
李清
(浙江省臺州市路橋中學)
教學評價不僅對于學生學習有檢測和激勵的作用,對于教師教學也有引導和調控的功能,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對教學評價的研究與探討,不斷進行教學評價改革與完善,從而實現“立德樹人、以評促改”的教改目的。
信息技術;評價原則;評價主體
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為根本目標,鍛煉學生通過信息途徑觀察問題、運用信息觀點思考問題、利用信息手段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新課程標準還指出,要本著“以人為本”和“面向全體”的原則,對學生實行全面、客觀、科學的評價,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養的協調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加強教學評價的改革與完善,響應新課標的號召、滿足新課改的需求、提高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關于這一問題,筆者在教學改革中做了如下思考與嘗試,在此與大家交流分享。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評價要實現客觀、科學、全面的目標,同時發揮檢測、激勵、引導和調控的功能,就需要遵循如下評價原則。
(一)以人為本的原則
在信息技術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首先應遵循“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原則,在課堂教學評價中需做到如下幾點。
1.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既是被評價的對象,同時也是參與評價的主體。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和中心作用,讓學生參與到評價標準的擬定、評價方式的選擇、評價內容的預判等課堂教學活動中來。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評價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實現以評促學;另一方面,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評價的真實想法和具體需求,對教學評價進行改革與完善,從而實現以評促評。
2.面向學生的整個群體
為了實現教學評價的公平性和統一性,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評價應該面向學生全體,公平公正地對所有學生進行評價。針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做全面評估,使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中的狀況得到全面的反饋,為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提供參考與引導。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在面向學生全體的同時,教師還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充分考慮到不同學生知識基礎、技術水平、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多方面的差異,制定合理的評價標準、選取適當的評價內容、采取靈活的評價方式,以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發展性的原則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評價中的發展性原則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1.評價的發展
教學評價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隨著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的變化,以及學生知識、能力和情感的變化,教學評價也需要隨時進行改變,做到與時俱進。
2.學生的發展
教學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發展,因此,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評價不應該僅僅關注學生學習結果,而應該更多地關心學生的學習過程,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方法、態度、能力等因素的評價。
3.教學的發展
教學評價不是一個教學周期的結束,而是新教學周期的開始。教師應該重視從以往教學評價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加強反思,發揮教學評價對于新學期教學的引導和調控功能,創新教學理念、加強教學實踐。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對于學生來說,不僅是一門課程,更是一種工具、一種能力,甚至是一種生活方式。因此,為了對學生實現全面、客觀的評價,教師還應該豐富評價主體、完善評價形式。
1.學生自評
自評是促進學生反思、強化學習成果的最佳手段。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自評,實現學生在教學評價中的主體地位。例如,在學習Photoshop處理圖片素材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觀賞性、實用性、創新性等方面展開自評,讓學生給自己打分,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況。
2.學生互評
學生互評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夠促使學生取長補短、見賢思齊。例如,通過開展“如何利用Flash制作環保宣傳動畫片”這一活動,教師給學生下發課堂“子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在任務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互評,從基礎知識、操作能力、合作意識、溝通能力、環保意識等方面對小組成員進行評價,從學生的視角來觀察學生、了解學生。
3.教師評價
教師評價是最常規的教學評價方式,在新課標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教師應該轉變評價理念、拓寬評價途徑。除了通過試卷考查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還要通過課堂口頭及時表揚學生、借助教學輔助平臺展示教學成果,為學生提交作品點贊等多種方式,對學生給予積極評價、鼓勵和指導。此外,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高效的學習方法。例如,在學習完多媒體某小節知識點后,教師鼓勵學生通過選擇感興趣的主題,利用所學知識制作與該主題相關的多媒體作品,如制作電子賀卡。教師在閱覽所有學生作品后,針對每個作品書寫有針對性和特色性的評語,對學生作品做出評價的同時,也給予鼓勵和針對性指導。
4.家長參評
學生的信息素養除了包括豐富的信息技術知識和熟練的信息操作能力,還包括良好的信息習慣、正確的信息態度、良好的信息道德等方面。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家長參與到課堂教學評價中來,這有助于教師更加全面、客觀地了解每個學生的信息素養。
(一)實現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
從知識的累積到學生素養的形成是一個動態過程,因此,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評價中,教師應該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兩者結合起來,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在結果評價方面,我們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經驗和參考模式,針對過程評價,筆者認為下面幾種評價方式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和實用性。
1.電子檔案袋
教師可以在開學初為每個學生建立電子檔案袋,通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手段記錄學生的學習經歷和成長情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交互功能,針對檔案袋中的每項內容與學生展開交流和探討,增強學生的自我認識,同時實現對學生的動態評價。例如,教師在高一學生入學的時候,就為每個學生建立電子檔案袋,記錄下學生在入學時的基礎知識、家庭環境、操作能力等背景信息,在后面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斷用學生的課后作業、課堂表現、評測成績等資料豐富學生電子檔案袋,記錄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過程中成長的每一步。
2.作品評價
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完成的Flash動畫、Excel表格、Visual Basic程序設計等作品進行點評和展覽,不斷完善每一個學生電子“作品集”,這不僅看到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同時也見證了課堂教學成果。通過“作品集”,教師可以從過程發展的角度,更加全面地去評價每個學生的成長。
3.積分式評價法
教師可以為每個學生制定一棵電子積分“成長樹”,從課堂表現、學習方法、操作技巧、信息道德、情感態度等多個方面為學生電子積分“成長樹”添枝加葉,同時定期進行匯總、評價,密切關注學生個性發展與動態考核的結合。
(二)實現書面測試與上機測試相結合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評價應該將書面測試與上機測試兩者結合起來,利用書面測試考查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利用上機測試考查學生的操作能力和應用技巧,實現對學生的全面評價。例如,針對“Photoshop圖層”這部分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利用書面測試考查Photoshop圖層的作用、圖層常規的操作步驟、圖像組成原理等基礎知識;利用上機測試,考查學生在具體實例中的圖片處理能力和具體上機實踐操作。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教學改革的深入,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改革與完善教學評價,發揮教學評價檢測、激勵、指導、調控等多方面的功效,為推動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改革、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1]王坤敏,劉紅艷.談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評價中的“作品評價法”[J].中國電化教育,2011(5).
[2]魏婷,陳維維.淺談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我國信息技術教育評價[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6(1).
·編輯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