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穎 王善科 田 健 劉 博
(天津農學院)
試論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李穎王善科田健劉博
(天津農學院)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和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教學的突出特征是實踐性,實施實踐教學是保障課程質量和教學效果的關鍵。從就業指導課程實施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該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就業指導;改革思路;實踐教學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現階段作為大學生的公共課,既強調職業在人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又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通過激發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促使大學生理性地規劃自身未來的發展,并努力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地提高就業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通過課程教學,大學生應當在態度、知識和技能三個層面均達到以下目標:態度層面:通過本課程教學,大學生應當樹立起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樹立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就業觀念,把個人發展和國家需要、社會發展相結合,確立職業的概念和意識,愿意為個人生涯發展和社會發展主動付出積極的努力。知識層面:通過本課程教學,大學生應當了解職業發展的階段特點;清晰地認識自己、職業的特性以及社會環境;了解就業形勢與政策法規;掌握基本的勞動力市場信息、職業分類知識及創業的基本知識。技能層面:通過本課程,大學生應當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與管理技能、生涯決策技能、求職技能等,并提高各種通用技能,如溝通、問題解決、自我管理、人際交往技能等。因此,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實施實踐教學既是現實使然,又是課程本身發展的內在要求。
1.教學局限
受傳統的教學模式禁錮,現階段各高校所探討的實踐教學仍然還都局限在課堂內,現實問題是因學時所限,排課都是插空周末或者自習,教學過程短暫、授課節奏不連貫、與學生交流猶如蜻蜓點水等,課堂中的實踐教學所發揮的作用就更有限了。就這門課程的性質而言,更需要走出課堂、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社會,應將課程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2.忽視實戰
目前課程的教學目標是為在校的學生提供職業規劃和就業方面的指導,如果說在校學生稱之為“紙上談兵”,而對于即將畢業和已經畢業的學生來說則是“實戰操練”,后者更需要實際的指導。但是目前高校普遍忽視畢業生和已經畢業學生所面臨的職業選擇、適應、發展等就業問題。
3.師資局限
因師資的匱乏,絕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專兼職相結合的就業指導師資隊伍,兼職教師多由各院系的輔導員構成。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各有優劣勢,卻沒有融會貫通、取長補短。如專職教師專業性更強,理論傳授、技能培養更專業,但缺乏進一步與學生交流的機會,只能短期授課,無法長線輔導。兼職教師雖然有此優勢,卻存在專業性不強同時還承擔其他事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工作精力等問題。
1.充實課程內容,完善實踐教學環節
就業指導課教師不但要掌握職業理論及就業政策常識,還需要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多門學科知識。這對非專業出身的教師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除了熟練掌握這些學科的基礎理論,教師還要隨時關注社會資訊,多途徑地收集網絡視頻、圖片、職業測評工具、典型案例、行業職業調查分析報告等資源充實教學內容。不僅要根據社會變化及時更新,還要盡量貼近學生的校園生活和現實職場。
就業指導課的每個教學主題都與實踐密切相關,可以結合每個模塊的理論內容精心設計相應的實踐教學環節。如認知職業可以設計“生涯人物訪談”環節,讓學生對自己心儀的某個職業進行深入了解、“計劃制訂”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個人生涯計劃以及未來職業規劃。
2.改革傳統教學組織形式
傳統課堂大多是以教師為中心,而“實踐性課堂”應以學生為主體,按班級人數分成5~10人規模的學習小組,小組成員共同協商確定自己的組名,推選組長負責主持小組實踐教學活動,如組織小組討論、經驗分享、角色扮演、課外參觀等活動。教師管理好小組長,小組間是競爭的關系,每次活動都要求教師對各小組的表現進行及時點評并記錄為平時成績。這種團隊協作的學習方式不僅能激發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及表達溝通、組織協調能力。教師的核心作用不在于傳遞知識,而在于從學生的經驗出發,使每一個教學策略都以學生的理解、感受和活動為基礎,引發學生的體驗與思考,從而促進新知識的建構。
3.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高校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所開設的就業指導課程是一門集理論、經驗和實務為一體的綜合課程,其課程屬性要求采用理論與實踐、共性與個性、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綜合教學方法。這就要求教師除了最常用的課堂講授法、演示法外,還要根據具體內容選擇豐富、多元的教育實施方法與途徑。
(1)案例教學法
圍繞教學目標選擇典型案例讓學生討論,教師只是組織和引導學生各抒己見,使學生在分析交流的過程中相互汲取經驗。如以名人成長故事或身邊成功校友作為案例,分析他們求學成長或擇業創業經歷,既為學生樹立了榜樣又增進了生涯認知。也可以創設一種兩難情境,沒有特定的解決之道,引發學生積極討論,培養獨立思考,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情境模擬教學法
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角色扮演來理解教學內容的一種教學方法。如課堂上模擬面試場景,設置幾個不同類型的招聘崗位,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中有的擔任面試官,體驗用人單位怎樣選拔員工,有的作為應聘者,嘗試如何在面試競爭中展現才能脫穎而出;教師作為面試官或觀察者,最后要對各組的表現進行總結,幫助學生發現亮點、找出問題、揚長避短。通過這種情境模擬教學,讓學生在觀察、參與、體驗與反思的過程中獲得直觀感受并錘煉能力。
(3)社會體驗法
鼓勵大學生從多種渠道感知就業形勢,組織學生到企業和人才招聘市場參觀,進行職業調查或生涯人物訪談,切身體驗就業壓力和求職艱辛。也可以聘請不同行業人力資源專家或成功應聘者參與教學環節進行現身說法,從不同視角解讀職場與職業,使學生能全方位地了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4)網絡教學法
指突破傳統的面對面課堂教學形式,依托計算機網絡提供教學資源和在線學習功能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教師可利用便捷的網絡與學生進行一對一即時交流,解答不同學生的困惑,從而彌補傳統班級授課制中無法進行分層教學、忽視學生個性化需求的缺陷。學生也可在線進行職業測評、心理測試等,利用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進行自主探索。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目前在我國還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集理論、實務和經驗為一體,既有知識的傳授,也有技能的訓練,更是意識的培養和觀念的轉變,應積極探索實踐教學的改革,創新思維,不拘一格,真正調動起大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幫助大學生做好職業規劃,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就業指導課程中得以鍛煉,讓該門課程為大學生踏上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
[1]陳高揚.關于構建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體系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1.
[2]桂愷.新形勢下高校學生就業與管理體制創新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5.
課題項目:2015年天津市教委重點立項調研課題成果《關于在經濟新常態下完善大學生就業創業機制的研究》(課題編號:jwdy-20151046)。
·編輯溫雪蓮
李穎,女,天津人,天津農學院基礎科學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