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梅1,羅 彬1,莫發榮1,樂 寧2,謝小薰1
(1.廣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組織學與胚胎學教研室;2.廣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
從成績分析看組織學與胚胎學雙語教學效果
張慶梅1,羅彬1,莫發榮1,樂寧2,謝小薰1
(1.廣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組織學與胚胎學教研室;2.廣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
對比分析我校2009—2013級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雙語班和中文班組織學與胚胎學期考成績,初步了解其雙語教學效果,為今后深化雙語教學改革提供參考依據;結果顯示:2009—2010級雙語班和中文班學生期考成績無明顯差異,2011—2013級雙語班成績優于中文班學生,因此,我校開展的組織學與胚胎學雙語教學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雙語教學;成績分析;統計分析
自2001年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在高校中實施雙語教學的要求后,雙語教學已成為國內各高等院校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舉措之一。組織學與胚胎學是醫學教育中的重要基礎課,2003年我校開始嘗試在臨床專業本科生中開展雙語教學,目的是通過本課程的雙語教學,使學生不但掌握本學科的基本知識點,而且提高利用外語學習專業知識的能力,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最終使學生成為能與時俱進,并具有能追蹤科技前沿能力、可持續發展的醫學人才。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們組建了雙語教學團隊,雙語教學模式也日益成熟,不但得到學生的認可,而且本課程也于2008年獲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為了更好地了解雙語教學效果,本文對我校2009—2013級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雙語班和中文班學生的組織學與胚胎學期考成績進行對比分析,以了解雙語班教學情況,為今后深化雙語教學改革和提高雙語教學質量提供參考依據。
1.對象
調查對象為我校2009—2013級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每年級的學生分別來自雙語班和中文班,共561人,其中中文班學生286人(男生:132人;女生:154人;平均年齡:18.76±0. 63),雙語班學生275人(男生:126人;女生:149人;平均年齡:18. 46±0.45),同年級中文班和雙語班男生和女生以及年齡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同年級的中文班和雙語班授課教師相同。
2.方法
每個年級的中文班和雙語班均在同一學期開課,教學時數和教學進度均相同;但兩種班教材和授課方式不同:中文班采用中文教材和中文多媒體課件及中文進行教學,雙語班使用中、英文教材(其中中文教材與中文班使用的教材相同)及中、英文多媒體課件和中英文進行教學。同年級中文班和雙語班的期考試題內容相同,但雙語班試題中組織學部分采用英文;中文班和雙語班的考試時間和方式均相同,均采用電子化考試,閱卷均采用客觀題電腦閱卷、主觀題人工閱卷的方式。
3.統計分析
將學生成績建立Excel數據庫,使用SPSS 16.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兩班期考成績以±s表示,平均成績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分數段的比較則采用x2檢驗,設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1.試題質量分析
試題難度(P)、區分度(D)和信度(琢)是反映試題質量高低、衡量考試成績可靠性的重要指標。結果顯示:五個年級考生所用試題的P值在0.52~0.67之間,D在0.30~0.46之間和琢在0.66~0.80之間,提示試題基本處于中等難度水平,區分度優良以及信度較高。
2.期考平均成績分析
2009級雙語班學生期考平均成績(73.53±13.43)高于中文班學生(71.72±16.78),但二者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2010級雙語班學生期考平均成績(71.60±16.43)低于中文班學生(73.95± 14.45),二者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2011級、2012級和2013級雙語班期考平均成績(分別為63.16±15.27,66.04±14.68 和68.29±15.12)明顯高于同級中文班學生(分別為57.47±17.26,58.91±18.95和61.36±19.55),二者比較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
3.期考成績分布分析
除2010級外,其余四個年級雙語班期考成績處于優良(逸80分)和中等(60~79分)的學生均多于中文班學生,不及格(<60分)的學生則少于中文班,但經統計學分析,僅2011—2013級雙語班和中文班不及格學生比較,有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
考試成績能否準確、可靠地反映學生學習情況,與試題質量密切相關,因此我們首先進行試題難度(P)、區分度(D)和信度(琢)三個重要指標的分析。結果顯示:本文所調查的五個年級的試題難度基本處于中等水平,區分度優良和信度較高,說明試題質量較好,期考成績可信,能基本反映學生掌握知識的真實水平。
成績對比必須具備一定的可比性,我校2009—2013級五年制臨床醫學的雙語班和中文班僅教材和教學方式不同,而其教學時數、教學進度和教師完全相同,且同年級試題內容、考試時間和方式也相同,這些均保證了兩種班級考試成績的可比性。
從我們調查的結果來看,無論是雙語班和中文班的成績無差異,還是雙語班成績優于中文班,至少可以反映兩方面的情況:一為雙語教學并沒有影響學生對組織學與胚胎學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二為雙語班學生對組織學與胚胎學專業英語具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因為雙語班絕大部分的期考試題為英文形式,學生必須同時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英語相關知識才能給出正確的答案。對于一些年級出現雙語班成績優于中文班的現象,我們認為有諸多因素,如這些雙語班學生的英語基礎好,自主學習的能力比較高,以及課外非教學活動所花費的時間少等,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的分析。
為了取得良好的雙語教學效果,多年來我們在師資和教學方式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一方面努力培養高素質的任課教師:盡量創造各種條件,讓教師繼續深造,或到國外留學,或開展針對全英教學的英語口語培訓,培養了一大批既具有扎實專業知識,又具有出色英語表達和交流能力的全英和雙語教學老師;另一方面努力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我校組織學與胚胎學中文和雙語教學均在大學第一學年同步開展,學生剛剛接觸醫學知識,還沒建立一定的醫學思維模式,加之學生的英語整體水平較內地發達地區有一定差距。因此,我們的雙語教學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在課程初始階段,采用中英文多媒體,在保證知識點講授的基礎上,重點概念、重要內容先用英文再用中文,對關鍵專業術語反復使用英文;在中后期的授課過程中,逐漸增加多媒體課件的英文比例,最后使用全英文的多媒體課件,同時增加教師講述的英文比例。
總之,雙語教學尚處于起步階段,且存在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如良好英語環境的營造、年青一代師資力量的培養、合適英文教材的選用以及利用外語學習專業知識的綜合能力的評價等。我們唯有繼續努力,不斷創新,才能摸索出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更加完善和適合的雙語教學模式,才能盡可能地培養出更多新世紀高素質的醫藥人才。
[1]李頎,羅彬,何少健,等.醫學本科生組織胚胎學雙語教學的調查分析[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6(23):80-81.
[2]芮東升,秦江梅,郭淑霞,等.石河子大學醫學院醫療本科2000級醫學統計學考試成績分析[J].農墾醫學,2004,26(2):127-128.
·編輯溫雪蓮
廣西醫科大學教育教學改革2015年立項項目(2015XJGA04);中華醫學會教育分會2012年度醫學教育立項課題(2012-GL-17);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重點項目(2014JGZ110);廣西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2010B23);“十二五”規劃課題(2013C008);廣西醫科大學教育教學改革2014年度重點資助項目(2014XJGZ13);2012年度委托項目(2012XJGW15)。
謝小薰。學生可以在網絡環境下先學習數據庫的基本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