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鑄
(江蘇省射陽縣陳洋中學)
淺談鄉鎮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態體驗
張文鑄
(江蘇省射陽縣陳洋中學)
目前,鄉鎮中學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大多以說教為主,為了有效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建立了德育生態體驗機制,闡述了生態體驗的德育方法,建構了學校、家庭和社區的一體化德育機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生態體驗;生態德育;聯動機制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其道德素質在其成長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當前,整個社會并沒有高度重視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目光大多聚焦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上,這在我們鄉鎮中學尤為突出。即使學校、家庭也認識到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但由于重說教,刻板的灌輸、管理,強制學生去服從道德規范,其德育效果則不盡如人意,即使有效果也是短期效應,缺乏長效性。
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育認為:“促進學生發展的最有效的方法研究之一,是讓學生直接體驗到面臨的實際問題。”道德不僅需要學校、家庭的教化,也需要學生自我的感悟、體驗和生成。在鄉鎮中學,我們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實踐中,嘗試了以生態體驗的德育方式,從學校、家庭和社區三方面著手,以生態體驗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我校搭建了高一新生軍訓平臺,使軍訓成為道德教育的一種生態體驗途徑。在軍訓中我們著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讓他們領略軍訓嚴明的紀律,煉就堅強的意志品質,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學生通過軍訓增進了來自不同學校學生之間的溝通,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和諧的班集體提供了契機。學校開設談心課,學生自主參與、自我管理、自我設計談心話題,談心課完全是一種道德育人的“原生態”,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學生對老師的傾訴,學生與學生打開心靈的一隅,誠摯交流,甚至讓學生家長走進談心課堂。在談心課中學生激情四溢、暢所欲言,心中的迷茫、困惑乃至不愉快的心情都能在談心課中得以抒發,情感得以宣泄,個性得到張揚,談心課成了學生心靈的樂園。我校還精心組織一系列的課外活動,讓學生自主體驗和感悟,如文化體育藝術活動、興趣小組活動、詩歌朗誦會、千人誠信宣誓大會、成人儀式宣誓大會等等。我校還以“孝道大講堂”“名著伴我成長”等平臺為載體讓學生體驗和感悟優秀的傳統道德。在一系列的活動中學生的思想品德受到了良好的滋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得到了提升。一位同學在一次活動后總結道:再多的說教不如一次活動讓我刻骨銘心。
縱觀近幾年我校學生道德狀況,我校的特色德育有力地提高了學生的道德素養。在學校的育人環境中,學生既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又能通過活動體驗生成良好的道德。因此,體驗式德育無疑為學校德育工作注入了活力,推動了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
我們調查發現,一些中學生有抽煙酗酒、好逸惡勞、打架斗毆、行兇等不良習慣和違法行為,不少是從父母那里學來的。古人云:“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孩子生活在什么家庭氛圍中,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對學生的道德教育中父母榜樣的力量非常重要。在家庭的道德教育活動中,我們選擇了“家風”比較好的有代表性的十個家庭,組織其他學生家長到這些家庭學習、取經,并借鑒這些家庭教育孩子的經驗。如有一戶人家,父親是一家企業的董事長,可這家人仍然保持著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并樂于助人,樂于做回報社會的公益事業。受其父母的感染,其女兒在學校也經常幫助生活有困難的同學,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公益性活動。
德育的過程,應是一種創設能喚起學生內在需要、自我省悟的教育情景的過程。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家庭環境和背景,我們在努力營造家庭生態德育的過程中,針對學生不同的家庭環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感悟正確的道德觀。父母是經商的則讓學生感受其父母的誠信經營、誠信納稅行為,從中使他們感悟到“人無誠信不立”“誠信是做人之本”等誠實守信的道德觀;父母是下崗再就業的,則讓學生體會父母自主創業,重新走上就業之路的積極進取精神,體會父母創業的艱辛,從而使他們樹立了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養成在困境中戰勝困難的堅強意志。因此,在家庭德育的生態體驗中,學生受“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在不知不覺中積淀素養,懂得事理,知道感恩,學會做人。
在學校主導下我們搭建了家庭德育與學校聯動機制,即以“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也就是將家長或學生監護人請到學校來,參與學校德育活動;以學校為牽引進行家庭與家庭的互動,讓家長走入其他學生家庭,交流、借鑒教育經驗,并發揚光大,發揮其對學生道德的教育、熏陶、感染、影響作用。
青少年學生生活在社區的時間達到一年的三分之一,他們在享受良好的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同時,也迫切需要快樂、豐富的社區生活。社區廣闊的天地,蘊藏著豐富的德育資源。我們的社區內有派出所、銀行、超市、郵局、衛生院等機構,這些社會機構成為我們開展生態德育的載體。我們組織高一高二學生參觀了郵局、銀行、衛生院等機構,他們與這些機構的工作人員進行“零距離”接觸,體驗到這些行業的勞動性質及其工作人員的勞動特點,從而形成了尊重勞動人民、愛惜勞動成果的道德觀念。我們借助江蘇省啟動的農村環境整治活動,組織學生和社區的居民一起進行環境整治活動,在活動中學生樹立了環保觀念,并能把這樣的道德觀念付諸在學習生活中。我們利用星期假日,要求同學們走進農民家庭,了解他們的吃、穿、住、行等情況,并寫出調查報告,通過此項活動,同學們對農民的生活有了切身的體會,培養他們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意識。
在社區的活動中,學生的良好道德情感得到升華,這是在書本、課堂中難以得到的,也是無數次道德的說教難以鑄就的。他們對于真實生活的興趣遠遠大于那種老師在課堂上給他們設置的道德教育的“虛擬環境”,正是在“真”“實”的驅動下,學生才會主動參與,傾其所能,并能克服各種困難積極融入道德教育的生態體驗中。社區德育延伸了學校德育的內涵,補充了學校德育的形式,使學校德育工作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完整。
以上做法是我們鄉鎮中學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點嘗試,而這一切的內在驅動力便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社會責任感的使然。我們將繼續探索生態體驗下的道德教育,使德育體驗機制臻于完善,走向成熟,在對鄉鎮中學生的道德教育中更好地發揮學校、家庭、社區生態德育的整體功能,建成學校、家庭、社區的生態德育“教育網”。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