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里
(重慶市工業學校)
論“互聯網+”時代教學
張立里
(重慶市工業學校)
當下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發生著顛覆性改變。立足于教學領域,“互聯網+”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深入研究“互聯網+”時代對于教學的重要意義以及延伸出的教學模式,進而暢想隨著互聯網普及化程度的愈加深入及教學模式的新變化。
互聯網+;教學模式;教學暢想
“互聯網+”作為互聯網發展的必然產物,改變了一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對于教學領域更有著全方位的改變。教學目標、教學資源、教學活動以及方式等都發生著改變。出現了慕課、微視頻、翻轉課堂、iPad教學等一系列教育新模式。本文在深刻理解“互聯網+”對于教育意義的基礎上,對于“互聯網+”下的教學模式進行簡要分析并大膽暢想未來的教學發展趨勢。
1.打破教學時間與空間的桎梏
“互聯網+”在發展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載體如手機、電腦、iPad等進行學習,將零散的時間充分地運用,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學習習慣,進而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地進行學習。所以,不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休息時間,學生都會通過互聯網載體進行學習以及相關資源的獲取。
2.促進師生的深入交流
“互聯網+”下,新媒體教學方式不斷增多,PPT教學、線上教學、微信教學、QQ教學以及很多媒體平臺為教師提供了與學生交流的平臺,可以有效地填補有限課堂教學中無法解決的問題。在一個輕松的互聯網平臺上進行問題的解答、情感的交流,也有利于師生之間的深入交流,充分彌補傳統教學模式中的諸多不足。
如前所述,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平板電腦、電子書包、TPACK等技術手段深入教學領域,為傳統的教學模式注入了生機與活力。MOOC、視頻公開課、開放教育資源、翻轉課堂、社交媒體、微課、教學微視頻資源的應用作為創新手段促進教學與“互聯網+”教學理念的不斷結合。以翻轉課堂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實施先學后教的形式,與此同時借助微視頻、微信、QQ等互聯網平臺作為交流手段形成全新的教學方式。在進行翻轉課堂實踐的同時要將資源準備、課前自學、課堂深化及課后拓展這四個環節加以落實,充分利用現有科學技術將互聯網技術落到實處。
1.互聯網最終成為教學的主要場地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教育工作者相信在不遠的未來,互聯網將成為教師教學以及學生學習的主要場地。雖然當下各種網絡課堂、遠程教育已經在學校內廣泛使用并被學生與教師接納,很多學校也在傳統課堂上逐漸借助PPT形式進行補充,但是在不遠的將來,互聯網將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愈加深入,從而構建網絡課堂,并且在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上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這是一種全方位虛擬性課堂的建立,它將完全取代學生在固定場所教學的傳統方式。放眼未來,學生與教師在“互聯網+”時代下必將以互聯網平臺為載體,以相應的管理機制作為保障,所有的相關網絡活動都會在互聯網上進行。教師可以在互聯網上進行課程的講解,布置作業甚至進行在線解答與提問。學生更可以通過互聯網學習到相關知識,并且在知識信息的充分融合下完成相關的資源獲取,有可能在旅游、休息的時候就可以進行某一門課程的學習甚至考核。
2.互聯網教學具體模式預測
在未來的互聯網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各種平臺布置作業。例如,QQ、微信等平臺分享自己通過網絡學到的知識與技能,交流網絡學習經驗,開展網絡學習競賽,進而開展有效的學習,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充分激發自身的主體性,教師也能用更具擴散性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拓展與學習。在未來,教學的載體不僅僅立足于傳統的實體課堂,還可以在虛擬網絡中形成良性互動模式。
所以,“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是大勢所趨,呈現出勢不可擋的趨勢,作為國家的重要發展方向,今后與教育領域的相互融入指日可待,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在理念和行動上充分接受這種具有變革性意義的發展趨勢。學生和教師應該懷著包容的心態,熟練掌握各種先進互聯網操作平臺的運用,并且能夠將此作為載體,逐步弱化傳統課堂的作用,進而優化師生關系,使得學習方式更加便捷,教育形式與途徑更加多樣化,知識的獲取也必將更豐富。所以,教育者應該充分地順應時代發展,轉變教育觀念,迎接教育領域“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1]王竹立.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困局與出路:兼論網絡教育模式創新[J].遠程教育雜志,2014(2).
[2]王竹立.我國教育信息化的戰略思考和路徑選擇[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3(4).
[3]王竹立.包容性思考:網絡時代學習的一種新思維方法[J].開放教育研究,2014(6).
[4]江豐光,孫銘澤.未來教室的趨勢與特征[J].中小學信息教育,2015(9).
[5]解繼麗.“互聯網+”引領教育改革新趨勢[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5(2).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