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林(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東風中學)
?
如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張光林
(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東風中學)
摘要: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很難實現課堂的有效性學習;想要實現必須做到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真正發(fā)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動性,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要因素,將“被動灌輸式”教育變?yōu)椤爸鲃咏邮苄汀苯逃?/p>
關鍵詞:英語教學;主體作用;有效發(fā)揮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想要讓學生真正做到積極主動地自學,必須引導他們形成以自我學習能力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和思想。”“在真正的課堂當中,教師要真正做到引導和幫助學生,起到領路人的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實現課堂有效性。”本文中通過課堂實踐,論述了在英語課堂中應通過如何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學習,將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出來,以便更好地進行學習。
1.教學大綱中明確表示學習要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
在英語課程教學大綱中對于英語課程教學理念的規(guī)定有四大點,其中有一點是英語課程必須將學生主體性得以體現,課程教學的中心是學生,所以學生的發(fā)展是非常重要的。課程在課程目標設定、教學研究、課程資料等方面都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最終方針。課程的真正實施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有效合理的課堂學習,主要以提高學生知識、技能、思維發(fā)展為重點。
2.課堂的有效性保障就是學生其自身主體性
在課堂中,教師的適當引導和激勵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參與性和積極性,在課堂中發(fā)揮最主要的作用,真正實現與課堂相融合。如在Module 3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這一單元中,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及世界上的一些節(jié)日,如the Spring Festivals,Mid-Autumn Festival,National Day等。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討論,相互發(fā)表、補充意見,共同進行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學習。
1.學生主體作用的培養(yǎng)
課程學習中,學生是知識的接收者,同樣也是課堂有效學習的保障者。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善于自我激勵學習動機。
(2)善于進行積極主動的自我調節(jié)。
(3)培養(yǎng)自學能力,有助于知識的不斷鞏固。
2.教師要改變自身觀念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快速發(fā)展的時代,知識學習的方式方法都在快速地更新?lián)Q代。除了具備知識、智慧等之外,還需要具備學習的能力和源源不斷的思維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不斷快速發(fā)展的社會中立足。但這一切的實現首先需要的是教師的角色轉變,因為教師是學生進行知識接收的第一人。
組織者:課堂中運用課堂組織能力,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
激勵者:要多給予學生一些鼓勵性話語,學生樂于聽到夸獎性的語言,這樣更能促進學生學習的發(fā)展。
啟發(fā)者: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的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學習。
英語教學大綱中規(guī)定,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初步運用英語知識的能力,側重培養(yǎng)其閱讀能力。可見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英語能力,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作用。所以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1.創(chuàng)設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
“狀態(tài)”是進行學習時的一種精神表現;“策略”代表授課風格和方式。教師要學會將狀態(tài)和策略共同運用,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一個滿意的課堂。
2.置身于語言學習情境
情境即根據相應的事物或者內容構建出相符合的模擬情形。英語教學講求的是在實踐中不斷訓練而來,僅僅依靠理論學習很難突破。所以,教師在進行課堂準備的時候首先要根據課堂內容設置相符的教學情境,這樣更有利于課堂知識的不斷滲透,有利于學生學習和發(fā)展。
以必修二Unit 2 The Olympic Games為例,課前可以先播放關于奧運會的賽事錄像和歌曲,尤其是運動員進行比賽和運動員獲獎之后喜悅的表情,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情緒。所以這個時候就可以進行討論,尤其是在學生激烈討論的時候,這時候向他們提出問題,是比較好的。如:Do you know the spirit/purpose of the Olympic Games?Who can sing the Olympic song?Who knows the history of Olympic Games?等。學生所談的范圍之廣,內容之多,課文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3.激勵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對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僅僅是知識型人才是不夠的。國外曾有學者指出:想要在未來社會中生存,必須要持有3張“通行證”,分別為:學術性、職業(yè)性、創(chuàng)造力。人們不難獲得一個共識:新新時代需要的人才是具有新思維、新理念的新型人才。
英語這門課程作為一個國際性的學科,不論是在生活學習中還是語言交流中都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社會的接班人,必須要掌握國語之外的一門新語言,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將國外的先進理念和思想引進。所以作為課程的主導者——教師,必須不斷將課堂教學進行優(yōu)化,才能促進學生更好發(fā)展,也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發(fā)展。將英語課程學習更好的發(fā)展下去,為學生的未來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課程教材研究所.課程教材研究十年[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編輯司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