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汪清縣第三小學校 樸春東
《小溪流水響叮咚》教學反思
吉林省汪清縣第三小學校 樸春東
歌曲 教學 反思
《小溪流水響叮咚》是一首優美、抒情,富有田園風格的兒童歌曲,是為培養四年級的學生保護大自然的意識,及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教學過程中以感受大自然的美麗為主要導索。本課主要以欣賞導入,重點在學唱歌,讓學生聆聽大自然的聲音。現就本課的教學做出反思:
這節課的重難點是切分節奏、附點四分音符、一字多音和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為此我讓學生先練切分節奏和附點四分音符節奏,然后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情緒,然后用“啦”模唱,在學習旋律與熟悉歌詞后,填詞學唱。
在導入環節中,為了將學生引入課堂氛圍,初步感知歌曲,我在此處讓學生聆聽溪水的聲音。并順勢出示本課的最后一句旋律,并將這一難點句(情緒比較活潑的一句)提前做了解決,在此處,我板書了圖譜,在跳躍處問學生:為什么這么演唱,讓學生自己尋找演唱的感覺。
學習歌曲部分,我先請孩子們初聽歌曲,展開充分想象“聽了歌曲,你想到了什么?”然后孩子們心里邊學唱歌曲,帶著“哪個地方比較難唱,把它找出來”的要求輕聲唱。由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說出解決這些難點的方法,再探討共同解決。并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引導糾正,特別用“好孩子要有禮貌,微笑和別人打招呼”引導孩子們,讓他們用歡快的情緒把歌唱出來。在本堂課中,我還運用了許多肢體語言,比如:學生在演唱“早晨問候光明的太陽”的“太陽”時,音老往下掉。我就運用向天空揮手,和太陽、月亮打招呼的辦法告訴孩子們,太陽在天上,所以我們的音高應該在上面,很好地完成了這個難點的解決。
前半部分的學唱環節,我是讓學生在聽的基礎上演唱,遇到難點句一一攻克。在歌曲演唱時,我變著法子讓學生多多聆聽,多多演唱,并注意學生的表情、聲音以及演唱姿勢等等,培養學生良好的演唱習慣,讓學生能夠用甜美輕柔的聲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在拓展環節,我加入了打擊樂的學習,讓學生認識碰鈴和串鈴的演奏方式,以及培養學生用樂器為歌曲伴奏的能力。
通過這節課,我深刻地感受到,一堂好課是不斷“磨”出來的,是教師自身對教學理念的認識的體現。一堂課從宏觀的整體設計到微觀的眼神、語氣等,都要考慮到它是否有利于學生的發展。今后在教學實踐中,我還會進一步摸索,從理論的高度去認識并指導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