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達(哈爾濱理工大學 學術理論研究部,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
大數據時代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創新研究
龐 達
(哈爾濱理工大學 學術理論研究部,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摘 要:期刊評價體系的合理構建對學術期刊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將給我國當前的學術期刊評價帶來巨大的影響。本文在分析了我國學術評價體系現狀、存在問題及其原因的基礎上,對大數據時代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可能創新進行了探討,提出大數據支持下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可實現評價標準、評價方法、評價主體和評價內容等多方面創新。只有把握住大數據帶來的歷史機遇,才能實現中國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飛躍式發展。
關鍵詞:大數據;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創新
隨著移動互聯網、可信計算、云計算等一系列新型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一個大規模生產、儲存、分享、應用數據的大數據時代逐漸開啟。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將對我國學術期刊的未來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學術期刊的運營模式、出版流程、功能作用都將發生根本性變化,如一些學者所預測的,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將造就全新意義上的學術期刊。[1]在這一背景下,探析大數據時代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在未來可能的創新方向,對我們有效應對大數據挑戰,推動學術期刊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當前對學術期刊的評價體系基本可分為3大類:核心期刊評價、優秀期刊評價和數據庫統計源評價。其中,核心期刊評價是當前最主要的評價方法。
核心期刊評價主要是由一些期刊評價機構根據論文引用率、下載率、轉載率、影響因子等文獻計量學指標對國內幾千家期刊進行分學科篩選,將統計數據比值較高的若干期刊劃定為核心期刊。這種評價方式最初是為國內圖書館選購期刊提供參考,因此非常注重對統計數據的量化分析,雖然其統計結果在一些重要方面反映了學術期刊的質量、水平及其作品的影響力,因而成為科研單位、高等院校進行科研成果評價的重要指標,但由于它過于注重統計數據的客觀分析,而忽視了期刊評價的主觀性,因此,其存在較大的局限性。首先,核心期刊評價完全基于統計數據進行,采集的數據樣本量大小、種類多少直接影響評價結果,而且“一刀切”的量化指標無法具體考量不同學科發展水平的差異,也無法解決假引、錯引與漏引等問題。其次,轉引率的客觀性受到人情關系的影響。作者生活在一定的群體當中,學術界、期刊界,熟人行為、人情關系對文章轉引具有強大的影響,轉引誰的文章、轉引哪篇文章對于轉引作者來說沒有原則的區別,但對于被轉引文章的作者、期刊卻意義重大。因此,個別期刊為了自身利益,通過與作者、專家、同行利益交換,惡性提升轉引率,極大地危害了轉引率標準的公平性。最后,期刊的轉引率高,只能意味著該期刊刊載文章的受關注度高,并不意味著該文章學術價值大。從根本上說,對文章學術水平的認定還是要根據文章的內容,包括觀點創新性、論證嚴謹性、資料充分性等方面來確定。而期刊評價的轉引率標準對這些因素都難以考量,這種單獨依靠量化評價標準的方法必然導致期刊評價體系的偏頗與失衡,這也是這一評價體系一直受到非議的原因。
優秀期刊評價主要由政府宣傳部門、教育部門、新聞出版部門、各學科研究學會、社科基金會等機構聯合期刊界組織共同開展,通過專家評定、同行評議,選拔出質量好、水平高的優秀期刊。其評價側重于期刊發表論文的學術水平、期刊本身的編輯水平、出版策劃水平,是對期刊整體辦刊水平的評價。這一評價方法對于提高學術期刊的整體水平、繁榮學術生態具有重大意義。但由于評價方法主要通過專家、同行的主觀評定與投票,其中不可避免摻雜“人情票”、“關系票”。同時,由于相關組織部門對不同學科的專家情況、期刊發展情況不了解,相應的專家評價庫、同行評價庫構建的不科學,常常出現“大同行”或外領域專家評選本專業期刊,評選者低于被評價者水平的現象,更有甚者,個別期刊還出現評選拉票、做事前工作的現象,對優秀期刊評價的公正性產生了巨大的危害。
數據庫統計源評價是國內外學術資源數據庫根據所編數據庫的目的原則、期刊學術指數、編輯規范程度等方面對期刊進行衡量,選出一部分期刊作為數據庫統計來源期刊,如EI數據庫、SCI數據庫、CSSCI數據庫等。數據庫來源期刊進行周期性的評選,一般每隔幾年就要評選一次,由數據庫專門評價研究機構來進行,除了參考相應的數據統計結果,還要邀請專家進行專業評定,體現主觀和客觀、定性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特點。但由于評選標準不明晰、評選過程不透明、評選指標體系頻繁變化且常存在漏洞,使上面兩種評價體系中的問題共同出現在這種評價體系之中,致使每次評選都會引起一些爭議。
由上可知,當前我國的各種期刊評價體系在不同層面都存在著或大或小的問題,從根本上講,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論文評價取代期刊評價
雖然期刊是以刊載高水平學術論文為目的,但對期刊的評價還不能完全等同于對論文的評價。因為對期刊的評價既包含著對其刊發論文質量的評價,還包括對期刊的編輯能力、裝幀設計、印刷質量、營銷手段的考量,包括對期刊的辦刊規范、選題傾向、策劃水平的評判。這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的評價體系,不能單純由簡單的數據統計結果來決定。如果忽視了對這些因素的考量,必然會導致評價結果軟化等問題。例如,在現實中,某些量化統計評定出的“核心期刊”、“優秀期刊”常常違反期刊法規,隨意變更頁碼、拖延出刊時間、出賣刊號與版面、增加刊期等,這樣的“優秀期刊”的地位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二)重要評價主體的缺位、失位
本質上講,不管是學術期刊還是一般的綜合性、娛樂性期刊,其使命都是為讀者服務,讀者是期刊的上帝,因此讀者最應是期刊評價的主體。忽視甚至撇開讀者的評價權,把期刊評價限定在學術精英小團體之內,變成其自娛自樂的游戲,是從根本上背離了期刊的使命。只有學術讀者喜歡的東西才有真正的價值,只有學術大眾認可的期刊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而我們當前的評價體系恰恰忽視了讀者在學術評價中的作用,放棄了最重要也是最公正的評價主體。
(三)評價方式形式化問題嚴重,過分注重數量而忽視質量
有學者將期刊評價方式分為形式評價、內容評價和效用評價三種,提出只有將三種評價方式有效結合才能建立科學、公正的期刊評價體系。[2]而我們當前的期刊評價卻存在著過分注重形式評價的問題。許多評價機構和評價體系只注重期刊轉引率、轉摘率等量化指標,對期刊實際內容的質量不關心;許多學術評價單位只注重論文發表刊物的級別、數量,“以刊代評”,而對論文本身的創新性和學術價值毫不考量;許多期刊管理部門“官本位”思想濃厚,以辦刊單位級別認定期刊水平,“以政代學”,以行政權力壟斷學術評價權,導致期刊評價的形式化、變異化、非學術化。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將對期刊評價體系產生巨大的影響,大數據統計和互聯網“云”技術的運用,在給期刊評價提供強大技術支持的同時,也在根本上改變了未來期刊的運營方式和出版形態,從而要求未來的期刊評價必須適應大數據發展趨勢,做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創新與變革。
(一)大數據支持下的期刊評價標準創新
大數據使未來期刊評價標準的考量更為多維化。在原來編輯、專家定性評價和專業評價機構定量評價的基礎上,期刊通過大數據平臺支撐的論文評價窗口,可以將讀者閱讀反饋、作者同行意見和媒體公眾評價意見引入期刊評價體系;基于大數據手段對期刊論文的受關注程度(點擊量、閱讀量、閱讀時間與可能的閱讀文字數量)與產生的學術影響(論文發表后引發的同論題討論和出現的相關論文數量)進行統計分析,并與同類型文章做出質量對比評估,對于科技應用型論文,還可將企業應用后的市場反饋效果進行量化統計,納入評價體系,不僅豐富了定量分析的指標,減少評價體系的漏洞,而且構建了一個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相結合,形式評價、內容評價與效用評價相結合,多維的、綜合的評價體系。
(二)大數據支持下的期刊評價方法創新
大數據使未來期刊評價方法更加便捷化、精確化。與傳統抽樣分析方法不同,大數據技術可以為期刊評價提供全數據樣本和更精準、便捷的數據分析工具。通過數據庫文獻對比工具統計論文實際有效引用、轉載數,避免假引和錯引問題;通過互聯網絡和即時信息溝通工具,可以與專家、讀者、同行隨時溝通,對期刊及其刊載論文情況進行實時評價;通過聯合運營商的大數據庫平臺,可以對論文發表后的被引、下載、轉載情況進行動態跟蹤與實時更新,從而實現靜態評估與動態評估相結合,構建出更為客觀、合理的分析框架。
(三)大數據支持下的期刊評價內容創新
大數據使期刊評價的內容更為全面化和豐富化。原來業界普遍的看法是,對期刊的評價即對期刊發表論文質量的評價。這一方面是因為論文評價在期刊內容評價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對期刊辦刊理念、選題傾向、策劃能力、編輯規范性、裝幀印刷質量的評價是一項更為復雜艱難的工作,很難設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因此在期刊評價時就去繁就簡,不再考察這些內容。而在大數據時代,由大數據革命所帶來的技術創新,可以大大降低對期刊進行整體評價的難度。大數據時代,期刊編輯、出版、運營全程都依托于數字化網絡平臺來進行,這就使期刊的現實管理運營狀況更加透明化。期刊的違規操作可以被數據平臺記錄下來,并被期刊管理部門監控,據此成為優秀期刊評選時的“一票否決”項;期刊的選題策劃、欄目設計水平通過讀者大眾、作者群體、專家學術共同體討論予以評定,大數據網絡技術可以為此提供交流渠道和投票平臺;期刊編校規范性、裝幀印刷質量可由專業的數字化軟件進行檢測,同時參考出版運營商、同行業者以及銷售市場的反饋意見。
參考文獻:
[1] 周小華.“大數據”時代中國學術期刊的轉型與發展機遇[J].科技與出版,2014(4):102-104.
[2] 葉繼元.學術期刊的質量與創新評價[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2):108-117.
作者簡介:龐達(1986—),男,山東臨清人,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博士研究生,哈爾濱理工大學學術理論研究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編輯部編輯。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哈爾濱理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研究”(2015B007)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3-0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