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志(西京學院 新聞傳媒系,陜西 西安 710123)
?
新聞媒體公信力缺失與新聞道德建設問題分析
李勇志
(西京學院 新聞傳媒系,陜西 西安 710123)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新聞媒體的社會地位逐漸提升,發揮著報道新聞和傳遞信息的積極作用。近年來,新聞媒體在道德建設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導致其公信力喪失,對新聞媒體行業發展產生了制約性影響。所以,相關人員有必要針對新聞媒體道德建設中的問題而提出合理的建議,以提升新聞媒體的社會公信力。本文主要論述了新聞道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新聞媒體合理發展的對策,同時分析了公信力與道德建設之間的聯系。
關鍵詞:新聞媒體;公信力;道德建設;問題
新聞媒體在社會發展與進步中發揮著尤為重要的作用,不僅傳遞社會新聞信息,而且對社會輿論有導向作用。新聞媒體的道德建設與公信力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系,一旦道德建設水平降低,則社會公信力下降,對媒體行業發展就會產生制約性影響。就現階段的新聞媒體而言,道德建設存在一定的問題,致使媒體社會公信力下降,可能對社會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因此,相關部門有必要針對新聞媒體而采取合理的對策建議,以加強道德建設,提升社會公信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新聞媒體道德建設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導致行業社會公信力下降。就我國新聞媒體行業公信力下降問題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媒體工作者為博取社會公眾的眼球,不惜制造虛假新聞,給社會造成了不良的輿論導向,最終以社會公眾失望而告終。例如,媒體頻頻發出六小齡童去世的消息,使公眾屢次被愚弄,對新聞媒體行業的公信力造成了不良影響。其次,諸多比較敏感的新聞不能如實報道。新聞媒體承擔著向社會大眾報道新聞事實的責任與義務,如果不能真實披露相關新聞,則會降低新聞媒體在社會公眾心中的威望。最后,新聞報道中,植入廣告或商業性新聞,雖然能為媒體帶來收入,但可能降低媒體行業的公信力。[1]
對于新聞媒體而言,其公信力與道德建設之間具有必然的聯系。公信力缺失是道德建設水平低的必然結果,道德建設水平決定著媒體行業的社會公信力程度。新聞媒體在社會新聞發布和傳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新聞工作者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水平決定其職業道德觀,甚至影響新聞信息的質量。如果新聞報道不屬實或具有侵權等道德問題,則必然會損害社會公眾的利益,造成媒體公信力缺失,嚴重阻礙新聞媒體行業的發展進程。歸根結底,新聞媒體道德建設水平較低、公信力缺失,其主要原因在于行業工作者的道德素質水平低。[2]
(一)加快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
隨著新聞媒體行業的快速發展,必須加強對行業工作人員的思想道德建設,以規范媒體工作人員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因此,加快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尤為重要。首先,新聞媒體工作者能力水平參差不齊,該行業應針對工作人員開展有效的培訓活動,在提升工作人員技能水平的基礎上,增強其思想認識,以促進新聞媒體的高素質隊伍建設。目前,我國諸多新聞道德缺失的案例中,以謀取私利為主,但也存在無意的因素,因而相關人員有必要對媒體工作者進行有效培訓。其次,新聞媒體行業應設置更高的門檻,對新入職工作人員有更高的職業要求,從而加強新聞媒體行業的道德建設。
(二)加強對新聞媒體行業的引導
要加快新聞媒體行業的道德建設的步伐,提升其社會公信力,相關部門應加強對該行業的正確引導,以促進該行業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首先,加強對傳統新聞媒體的引導。由于傳統新聞媒體發展時間相對較長,且發展初期的職業要求標準相對較低,極易使道德素質低的工作者混跡于媒體新聞行列中,對行業整體思想道德建設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應加強對傳統新聞媒體的引導,使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其次,加強對新媒體的引導。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新興媒體對社會公眾產生了重要影響,其影響力甚至高于傳統媒體。由此可見,只有加強對新興媒體行業的引導,才能使其向社會公眾傳遞正能量,對提升媒體行業的公信力具有積極作用。最后,對新聞媒體行業全體工作人員加以規范性引導,以推動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3]
(三)加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要有效地對新聞媒體行業道德失范問題加以整治,加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步伐,以此對媒體行業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助于提升行業工作者的自律意識。近年來,新聞媒體行業快速發展,使各媒體企業面臨著較大的競爭壓力。在媒介環境日益復雜的背景下,媒體工作人員逐漸越過道德底線,誠信缺失、侵權或發布低俗新聞等,對社會輿論產生了負面影響,致使媒體行業社會公信力逐漸降低。加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增強新聞媒體行業工作人員的道德自律意識,以推動行業道德建設的進程,不斷提升媒體的公信力。
(四)新聞媒體行業要建立完善的獎懲機制
新聞媒體行業建立完善的獎懲機制,能夠有效地防范新聞道德缺失問題,對提高行業社會公信力有積極影響。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促進新聞媒體行業不斷壯大,而新聞工作人員逐漸增多,有關部門對行業人員加以有效規范和引導尤為重要。獎懲機制能夠從制度層面對新聞媒體工作者產生約束作用。因此,工作人員在開展新聞報道工作中,無論有意或無意造成的道德失范問題,都必須接受懲罰;對在實際工作中表現突出,維護媒體行業公信力的工作人員,應給予獎勵,并進行表彰。因此,新聞媒體工作者嚴于律己,能夠推動行業道德建設進程,有助于提升行業社會公信力。[4]
隨著新聞媒體行業的不斷發展,其競爭愈演愈烈,部分新聞媒體為博得社會公眾的眼球,不惜制造虛假新聞,對社會產生了不良影響,造成了輿論恐慌。究其原因,是新聞媒體道德建設水平較低,導致社會公信力不斷下降。由此可見,有關部門必須采取有效對策來加強新聞媒體的道德建設,以提升其公信力,引導新聞媒體行業朝著更加規范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梁艷.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新聞媒體教育功能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
[2] 陳曦.我國新聞報道中倫理缺失問題及對策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4.
[3] 劉祥文.從“竊聽門”事件看新聞道德問題[J].新聞知識,2012(01):43-45.
[4] 閆光杰.新聞媒體的公信力缺失與重建[J].鴨綠江(下),2015(12):77.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3-00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