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甜(湖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論綜合課程內容的選擇標準
李甜
(湖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一直以來,課程建設都是以單科課程設計為重點。隨著教育教學以及各種現實因素的影響,單科課程的教學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對綜合類人才的需求。為培養綜合性人才,國家教育部門開始關注綜合性課程的建設問題,然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綜合課程建設尚有待改進。通過對綜合課程內容的選擇標準的探討分析如何才能使綜合課程在實施過程中產生更好的效果。
綜合課程;選擇標準;綜合性人才
由于社會發展的需要,單一型的專業人才已經不能夠很好地解決各種復雜的社會問題了。分科課程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也越來越顯得乏力,這也提醒人們對綜合課程設置的重視。構建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的課程體系,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目前,我國部分地區和學校開展了綜合課程的試驗和探索,有的學者也對此進行了理論研究,并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
學生既是教育的出發點又是教育的目標,任何課程的設計都必須圍繞教學對象展開。對于不同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說,其自身的認知心理特點與學習的接受能力各不相同。而綜合課程因其是將各科知識綜合起來系統地教學,因而必須考慮到被綜合的內容是否處于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接受范圍之內。如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傾向于直接的形象思維,習慣于從整體上觀察客觀事物。年齡越小,這種傾向越明顯。“傳統的分科課程是一種經過挑選的各種科目的信息碎片的集合。在學生那里,科學殿堂是由一個個互不相干的學科知識堆砌而成的,他們很難看到客觀世界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整體圖畫,從而割裂了學生的理解能力,使他們的思維得不到更好的訓練和發展。”對于這種情況,綜合課程應當設置得更加靈活豐富,從基本常識的層面將各科知識融合到一起,這樣才有利于在學生眼里形成一種直觀而真實的印象,有利于學生對世界事物的理解。然而到了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思維形式也由具體轉向抽象,他們認識事物更加廣泛,因而此時期的綜合課程要更加觸及事物深層的現象和原理,讓學生在各種知識領域全面地了解事物的本真,從而激發他們積極探索的興趣與獨立學習的能力。
眾所周知,綜合課程的出現以及其受重視程度加深的現狀都是因為分科課程在教育過程中對于培養解決當下現實問題的綜合性人才來講是有極大缺陷的。“在社會越來越進步,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舒適的同時,社會問題也暴露的越來越多。因而,對于社會發展的需求來說,對于學生以后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都不是孤立的、單一的,都需要整合各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也就是說,這種社會問題的解決需要相應的綜合性人才,而綜合性人才的培養很大程度上有賴于進行相應的綜合課程的教育。因而,社會問題的解決對于綜合課程的開設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從某種層面上來說,它指導著綜合課程內容的選擇,另外,綜合課程內容的選擇必須以促進人與社會的發展目的為標準,所以它必須考慮各種制約社會發展的因素,通過對各種因素的分析制定能夠解決這些因素的合理的課程來培養能夠綜合解決、處理這些因素的綜合性人才。由此可見,綜合課程內容的設置必須有利于解決阻礙社會發展的各種問題,促進人與社會的發展。
綜合課程之所以能夠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各門學科之間都存在著普遍的聯系,沒有一門學科在其知識體系的教授過程中是絕對獨立于其他學科的。“課程綜合化就是強調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和一致性,避免過早或過分地強調各個領域的區別和界限,從而防止各個領域之間彼此獨立、相互重復或脫節的隔離狀態。”但是,這種學科間的綜合除了要考慮教學對象的接受水平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外,還必須注意各門學科內部的合理性結合。宏觀來講,這種綜合以保持各分科內容的完整性為前提,將各個關系密切的、一致性程度高的科目綜合到一個大的綱目下進行教學。“根據課程設計者對學習內容概括程度的大小可以把綜合課程劃分為四個層次(或四種類型),即學科綜合、文科綜合、理科綜合和文理綜合,也可以叫‘大理科’和‘大文科’”,這里所提到的“大文科”和“大理科”就是一種宏觀層面上的綜合方式。因為這些被綜合的科目屬文或屬理,在某種層面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可以采用相同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另外,各科
之間有某些互通的地方,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融會貫通,這樣的話也有利于課程的開展。
從微觀方面來看,有些課程被綜合后并不是保持各單科之間的主體獨立而是相互融合,形成一種新的單科,但它從本質上又有機地綜合了幾個分科課程的內容。如我國目前小學已經開設的社會課和自然課,都屬于重新整合成單科的綜合課程,這兩門課程包含了小學生水平層次的地理、歷史、政治等常識性的生活知識和動物、植物、礦物等多門學科知識。能夠相互結合組成綜合課程的單科知識必須有其內在的、多方面的深層次聯系,如果差異太大,可能因不同知識所要求的教法或學習方式不同而造成教學阻礙。
由于綜合課程目前還處于探索發展的階段,而所要求的師資力量水平短時期內也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因而,與其說一味地強調加強綜合課程的教師水平,還不如將綜合課程設計得更符合較優秀教師的教學水平的層面上。這樣一來,既不會造成教師的困擾,也可以使其在教學過程中有所改進和突破,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綜合課程要獲得成功,其內容的選擇必須要以教學對象為指導原則。除了要考慮影響綜合課程的外在因素以外,所要選擇的被綜合的分科項目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可融合度也是衡量一個綜合課程合理與否的重要標準。另外,綜合課程的實施相對于分科課程而言對教師水平的要求更高,不僅要求教師掌握相關的分科課程知識,還必須能夠將被綜合的單科知識融會貫通。只有兼顧各方面因素,才可能使綜合課程在實施過程中行之有效。
[1]李曉勇.綜合課程的設計及其實施[J].教育評論,2000.
[2]羅靜.對綜合課程的幾點思考[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2.
[3]劉啟迪.論綜合課程的絕對性與相對性[J].課程·教材·教法,1999.
·編輯楊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