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中煤科工集團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 《工礦自動化》編輯部,江蘇 常州 213015)
科技期刊的自媒體建設初探
李 明
(中煤科工集團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 《工礦自動化》編輯部,江蘇 常州 213015)
在數字化出版的背景下,科技期刊可采用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形式建立自媒體平臺,以滿足用戶的閱讀需求及增值服務需求,同時應建立自媒體效果評價體系,以提高科技期刊的社會價值和盈利能力。
科技期刊;自媒體;社會價值;盈利能力;評價體系
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手機用戶,其比例占90.1%,較2014年底的85.8%增長了4.3%。[1]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即時、快捷閱讀已經成為人們的主要閱讀方式,而以微博、微信和客戶端為代表的自媒體被越來越多的網絡用戶接受和使用。
我國擁有5000多種科技期刊,是世界上科技期刊種類最多的國家。科技期刊為學術交流和國家科技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但近年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其便捷、快速、能有效利用碎片時間等優勢,正逐步威脅傳統紙媒。作為傳統的出版行業代表,科技期刊的用戶在逐漸流失,紙質出版和期刊門戶網站已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科技期刊需要化解自媒體發展帶來的挑戰,緊跟互聯網通信發展的步伐,讓自媒體服務于科技期刊發展。[3]
微博、微信和客戶端是自媒體的三大代表,如何利用好這些工具,提高科技期刊的用戶黏性,樹立科技期刊品牌,提高科技期刊運行效率,最終提高科技期刊的社會價值和盈利能力,是值得探索的課題。
首先要建立科技期刊的微博、微信或客戶端,至于具體建立哪種自媒體平臺,要依據科技期刊的行業屬性和定位。對于所屬行業貼近于老百姓生活的科技期刊和定位于報道應用型研究的科技期刊,其報道內容普通用戶可以理解,可以建立微博或微信自媒體平臺。通過平臺與用戶互動,宣傳期刊的報道內容,也可以普及科學知識,提高期刊的社會價值。同時,通過對用戶行為的分析,可以對用戶進行有針對性的營銷,擴大期刊的作者群體和讀者群體,增加期刊的投稿量和訂閱量,最終提高期刊的廣告價值,增強盈利能力。
對于所屬行業與普通老百姓生活不貼近和定位于報道理論研究的科技期刊,可以創建自己的客戶端,服務于相關的科技工作者,其作者和讀者相對固定,這種情況下,客戶端作為讀者、作者、編輯三者之間溝通的工具,可以提高期刊的運行效率。期刊編輯部可以依據客戶端功能靈活、可定制、展現方式多樣的特點,利用客戶端組織相關的講座、論壇等活動,既可以更好地為讀者和作者服務,又能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利用客戶端,還可以有針對性地為用戶提供增值服務,拓展期刊的盈利渠道。
科技期刊的自媒體運營需要一個評價體系,[4]這樣才能保證運行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科技期刊的固有屬性決定了其必須要有服務于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社會價值,否則將失去發展的根基。科技期刊自媒體運營的評價體系也要以此為基礎,首先評價自媒體運營是否有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社會價值,是否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所屬行業的發展,是否促進了科學的普及和科研的交流。
有社會價值這個基礎,還要評價自媒體運營對科技期刊盈利能力的影響。隨著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科技期刊處于獨立運營的狀態,盈利能力決定了科技期刊的生存和發展。沒有盈利能力,科技期刊就失去了發展的后續動力。沒有盈利能力意味著期刊資金緊張,在紙質出版、網站運行、自媒體建設上的投入將會減少,而投入的減少將進一步惡化盈利能力,形成惡性循環。因此,自媒體運營必須有助于科技期刊的營收,否則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自媒體運營要創造科技期刊的增值渠道,挖掘現有用戶和潛在用戶的價值,在更好地服務于用戶的同時,為期刊更多地創收。
在眾多的科技期刊中,有一部分已經建立了自己的自媒體平臺,多數是微博或微信,多數已經包含了期刊介紹、信息推送、自動回復等功能,但自媒體運營的深度還不夠,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缺乏對用戶(作者、讀者或訂閱者)的統計分析。自媒體不同于期刊的網站,它不是簡單地發布信息,而要更加注重互動性。用戶的互動信息對于期刊來講是寶貴的財富,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分類,可以更多地了解用戶的興趣與需求,更有針對性地為用戶提供新聞推送、信息咨詢等服務,還可以為特定用戶群體定制增值服務,更加多樣地滿足用戶需求。因此,科技期刊的自媒體平臺需要加大與用戶的互動,做好用戶信息的統計分析,使自媒體平臺更好地服務于科技期刊的發展。
第二,缺乏長期運營意識。科技期刊的自媒體運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很難短時間見到效益。很多科技期刊在建立自媒體平臺的初期投入較多,但沒有很快見到效益,加之負責科技期刊自媒體運營的人員多數是兼職的,在沒有見到效益的情況下就會減少投入,使自媒體平臺處于“名存實亡”的狀態,自媒體時效、便捷和互動性的特點就失去了,更加不會見到收益。自媒體平臺的運營是需要時間積累的,在科技期刊自媒體運營的過程中,必須樹立長期運營意識,持續投入,培養人才,不斷改進,不斷創新,最終才能獲得收益。
科技期刊是傳播科學技術與知識的媒介,能夠促進科技交流,助力科研工作更好地發展。科技期刊的改革和運行方法探索要遵循科學規律,緊跟時代步伐,采用新的技術手段助力科技期刊實現跨越式發展。在當前自媒體盛行的時代,采用自媒體運營方法,掌握自媒體運營效果評價體系,對于提高科技期刊的社會價值和盈利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張艷萍.科技期刊跨媒體融合發展模式——以《建筑學報》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6):600-606.
[2] 李明.通過知識服務提升科技期刊的影響力[J].新聞研究導刊,2015(10):91-92.
[3] 李明.用“互聯網+”思維改變科技期刊[J].新媒體研究,2015(2):82-83.
[4] 石婧,段春波,周白瑜,等.科技期刊應用微博微信平臺影響力評價初探[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5(5):655 -660.
G212.2
A
1674-8883(2016)23-0256-01
李明(1982—),女,山東東營人,碩士,責任編輯,主要從事科技期刊編輯工作。